友爱职中:特色创建的生机与启示

2020-08-03 02:20:46徐飞友爱职中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川菜职校学校

本刊记者_徐飞 图_友爱职中

疫情袭来,影响经济,接着影响教育。

据初步统计,2020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下降6.8%。46万多家企业倒闭,高校还有847万大学生等待着就业。这一经济和教育的双重压力不可谓不大。这也迫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

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友爱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友爱职校),我们不仅看到特色职业院校创建推动了多元化改革,而回头对学校近四十年发展历程的梳理,更看到了职教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微妙互动。未来职教改革的基因早已蕴涵在历史中。

区委书记杨东升到校调研

很多人都知道郫都有两大文化特色,一是扬雄文化,一是郫县豆瓣。

扬雄,郫都区最资格的文化名片,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辞赋家,他的教育思想至今还蕴藏在蜀人的性格底色里,成为很多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郫县豆瓣,则是蜚声海外的川菜之魂。如鼎鼎大名的家常菜回锅肉,就必须要用到豆瓣。

而现在,这两种文化特色则以文化振兴和产教融合的形式进一步融合到郫都区的职业教育里。

特色创建,三艺呈祥

从成都市中心驱车到郫都区友爱职校,差不多要跑接近一个小时。还没下车,我们远远就看见一个非常特别的校门。

校门顶上有一行醒目的红字:成都川菜产业学校。左侧的形状是一个大汤勺,勺子里有辣椒和花椒图案,右侧有一双巨大的筷子自上而下穿过汤勺的勺柄。

可能察觉到我们的疑惑,接待记者的瞿仁星副校长解释,“成都川菜产业学校”,就是友爱职校特色创建的核心部分,这块牌子是2018年上半学期增挂的,其重点就是实现川菜教育“产教融合”。

在这所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马路对面,就是中国川菜产业园,更与邻近的成都市现代工业港——高新西区遥相呼应。

“吃在四川,味在成都,魂在郫都。”杨兴红副校长笑着对我们说道。这位95年在友爱职校高中部毕业的“老学生”,是一个既热爱川派盆景艺术,也热爱书法的实干家。目前负责特色院校创建的具体规划和实施。

聊开之后,他打趣说:只有两类人配穿白大褂,一类是医生,掌管人的生命健康;另一类就是厨师,掌管饮食健康。实际上,川菜虽然早已蜚声海外,“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实郫都就是老成都的中心,川菜文化正是从此发源的。”杨兴红说道。“还有很多人误解,以为川菜就是麻辣,其实麻辣只是其中一部分。”

友爱职中大厨教室

友爱职中蜀绣坊

园艺专业的学生在制作川派盆景

有学者总结川菜的精神是:和、廉、变、通、美。这种特点,正是蜀人在历史发展和移民文化中不断形成的,博采众长,随时变通。

但是,单单是川菜产教融合,还不足以代表学校文化的完整内涵。在杨兴红看来,要实现特色创建,还必须回到地方经济和学校发展互动的整体布局上。

这位川派盆景爱好者,开始从最熟悉的地方考察。就在学校旁边的农科村,以园艺和乡村旅游结合的农家乐,正是从这里发源并推向全国的。

杨兴红介绍,早在20世纪80年代,农科村就靠种植花卉致富,开创了“农家乐”乡村旅游新模式,成为“农民致富不离土”的新型经济样板。

这里必须提到的,就是友爱职校89届园艺专业的学生徐世军。

徐世军家本是花农,当时,正值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发展潮,友爱职校也顺势设立园艺等专业。职高毕业后,徐世军就和父亲一道创办了“院中园”,一边经营花木业务,一边经营旅游。

创业初期,徐世军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环境设计千篇一律,经营项目同质化、简单化,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学校知道徐世军的难处后,便主动找到他,了解情况。有了专业教师的指导,徐世军决定扬长避短,走自己的路子。

首先是在技术上更上一层楼,培育出与众不同的花木——他向母校的专业老师请教,因地制宜大量培育情态各异、充满生机的盆景。其次,他又邀请母校的书法老师和美术老师帮忙创制了一批艺术作品,用以增强“院中园”的艺术氛围,提升环境档次。

同时规范内部管理,扩大经营规模:面积由以前的两亩扩大为四亩多,并且增添了客房服务和娱乐设施。全方位的优势为“院中园”赢来了络绎不绝的客人。

受“院中园”启发,周围农户也纷纷效仿。到九十年代中期,友爱镇的农家乐开办热潮在农科村已初具规模。吃农家饭、观农家景、住农家屋、享农家乐、购农家物成了市民休闲旅游的新业态。

“川菜和川派盆景可以说是‘农家乐’的核心优势。”杨副校长总结:“这也是学校特院创建的核心优势。”

2015年,在广泛征集各方专家和学者意见后,友爱职校把学校和地方、产业特色和文化底蕴组合关联,最终形成了以川菜艺术、蜀绣艺术和川派盆景艺术相互呼应的特色“蜀艺”创建思路,并逐步打造一所生态园林式的多功能、多产业链接、特色鲜明的中等职业学校。

用杨兴红的话说:“三艺呈祥,诗技交融。无论是从立足地方文化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来看,友爱职校的特色学校创建都是别具一格、不可复制的。”

历史里蕴涵的改革基因

和很多友爱人一样,瞿仁星也是友爱职校的毕业生,几乎一路伴随着学校成长。回忆历史,瞿副校长认为,友爱职校的发展变化几乎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变化合拍。

友爱职校最老的前身,是清代道光年间创立的沱江书院。民国时期,先后更名为郫县(今郫都区)第四高小、三元场中心国民学校。解放后,改为郫县第五中学。随着时间推移,学校历经多次停办和易址等变故,到1977年,已沦落为一所办学条件极差的普通乡镇中学。

转机出现在1982年。

随着改革开放,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需求呼之欲出。终于,1982年12月4日,在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个体经济的地位正式得到了认可。

也就在这一年,学校领导毅然决定开办郫县第一个职业高中班——农化酿造班,开始探索走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以李蜀晖、羊贵祥为代表的“职教迷”站在了郫县职教探索的前沿。

最初的农化酿造班,没有实训设备,没有实作场,只有一个专业教师。如果要搞新品种研究,必须得有设备才行。怎么办呢?学校师生硬是用土办法造出了一个专业:先是想方设法搭了两口锅灶,然后满大街收集瓶瓶罐罐和箱箱簸簸。聚沙成塔、汇流成河。接下来的投入是熬夜给菌子杀菌,跑路买种子……随后,庭院养殖、园艺专业、汽修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年长一点的职校老师回忆,那几年到学校上课,很容易碰到蓬头垢面,身上脏兮兮、臭烘烘的老师和学生。当时学校庭院养殖业正搞得红红火火。

引进的种猪、樱桃果鸭、良种鸡、鱼等等都是老师和同学们的“心肝宝贝”,遇到特殊时期,几乎通宵达旦在实作场劳动。例如辛苦培育的种猪就要生产了,校长就带头守候在养殖场,一直等到小猪崽落地。樱桃鸭是学校引进的一个优良鸭种,肥白硕大。当时,有很多学生不回家都要来看看鸭群,有的竟然说:“这鸭子长得简直太安逸了,就跟眨下眼睛就能长大、长胖一样,多看一眼就多长一点。”虽然夸张,但却朴实地表达了友爱人对庭院养殖业所倾注的情感。

原教育部周济部长到校视察

1985年,学校通过合并联中,获得九亩二分六的土地,但这块地不能直接使用。当时的学校领导便带领教师们手拿锄头、铁铲上阵。无论是从未干过农活的女教师,还是年迈的老同志,全都加入到这场土地改造的“攻坚战”中。

“这见证了友爱人坚毅的拼搏精神!”瞿副校长对记者说道。

“梅花香自苦寒来”。从1982年开办职高班以来,友爱职校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初、中级技术人才和致富典型。国家教委和省市领导也先后到校视察,赞扬学校风正、志壮、心齐、劲足,具有求实和开拓精神,走出了农村职中的新路子。

九十年代的“闯业”者们

梳理历史,让现在的校长和老师们如获至宝。他们不仅发现,现在学校特色创建的基因早已蕴含在学校的历史中,毫无疑问,更体现在那一代学子的职业精神上——踏实创造的“闯业”精神。

八十年代末,初中毕业的农村姑娘余俊民升入友爱职校,报读了自己喜爱的服装工艺专业。在校期间,她不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还担任学生干部,组织管理能力、关系协调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到了毕业季,学校推荐服装班十多个学生到深圳实习,余俊民是其中之一。谁都不曾想到,深圳之行竟然成了这个姑娘生命中的巨大转折。

在深圳实习满三个月,十多个友爱职校服装班的毕业生就以熟练的技术、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良好素质,全员通过考核,被录用为深圳利益丝绸公司工人。余俊民更是以突出的表现被破格提升为车间质检员。

担任质检员,对余俊民是一个考验。之前的专业学习,都是个人制作整套服装,现在则要求分解动作。于是,余俊民花了大量时间认真研究流水线制衣的各个环节,把质量检测严格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上,迅速提高了生产效益。

友爱职校川菜基地

1990年底,工作不到一年的余俊民,被提拔为车间主任,成为深圳这个改革城市的年轻“白领”。同她一道被录用的其他同学,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大显身手。1992年夏,正值深圳服装市场大发展时期。余俊民又被公司委以重任,担任服装厂副厂长,主管生产。

1994年,深圳市大梅沙区政府根据余俊民的突出贡献,破格招聘余俊民为政府干部,从此,这个郫县农村的职高毕业生成了名副其实的深圳人。

九十年代初,中国的汽车行业开始蓬勃发展。友爱职校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调整,首次开办了汽修专业。

那一年,77年出生的邱勇刚刚初中毕业。年纪小小的他预见到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趋势,加上对汽车的喜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汽修专业。

在学校里,汽修班的学生集体荣誉感强,班风好,学风浓。邱勇更是以他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养成为班里的尖子生。

1995年9月,邱勇在众多同学中脱颖而出,被学校推荐到上海一汽大众空军后勤成都四站厂特约维修中心实习,很快就获得了“优秀实习生”称号。由于他表现出色,实习期满后就留任在空后四站厂。一般工人在汽修厂能够单独接工作的时间为三到四年,但邱勇基本功扎实,肯干肯动,又爱钻研,一年半后,他就能单独接受并完成各项工作了。

2000年,邱勇参加“四川省汽车维修技术大赛”获得一等奖。2003年,他又与其他三位同事共同参加“成都市岗位练兵大比武”荣获团体一等奖。2004年参加“空军后勤四站厂技能大赛”荣获三等功。

2003-2004年连续两年被一汽大众公司评为“全国先进技术总监”。其实早在2002年,邱勇就担任空后四站厂维修中心的“技术总监”,那年他才25岁,是该行业成都市最年轻的技术总监。

当上技术总监后,邱勇工作压力加大,不仅要负责技术,还要负责培训。邱勇上任后,每周搞一次培训课,讲解新知识,大家一起讨论、研究,空后四站的整体实力有了大幅度提高。维修中心的服务经理评价:“一汽大众技术一流,从封闭到开放,邱勇功不可没。”

由于邱勇工作突出,有很多更大更好的汽修维修服务公司想高薪聘请他,都被他婉言谢绝了。邱勇说:“学校培养了我,一汽锻炼了我,做人不能忘本,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和技术水平,争取入股公司,与公司同发展。”

新时代的创业者们

“你们平时吃樱桃番茄,有没有想到是我们学校的学生种的?”瞿副校长笑道。

原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省长张中伟到校视察

马志惠,在友爱原本学的是畜牧专业,毕业后就开始养猪和家禽。结果当时养殖行业大滑坡,仅养猪一项她就亏了20万元。

但马志惠没有气馁,先后投入35万,新建了技术先进的养鸭场和养猪场,还承包了7亩鱼塘,很快就实现了每年20多万元的创收。

2001年初,马志惠发现生态农业的市场非常大,于是向亲朋好友借了一些钱,加上积蓄,开始带动乡亲们种植无公害樱桃番茄。马志惠先后种下60多亩樱桃番茄,当年每亩樱桃番茄就赚了2000元。随后,她正式建立了永光种植基地。

2002年,“永光牌”樱桃番茄被省政府评为“名优农产品”,并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通过几年的发展,马志惠的基地规模目前已经达到500多亩。同时,她采取承租土地的形式,解决富余劳动力达200多人。

“她是我们的拓荒者!”一说起马志惠,郫都区德源镇永光村的人现在还会竖起大拇指。对他们来说,马志惠是先富带后富的典型。而对友爱人来说,这一创业精神更是深深烙印在了很多学子心中。

在安德工业园区,有另一位友爱职校毕业的青年企业家罗光友,今年才31岁。瞿仁星还记得,在安德中学当校长时,罗光友正上初中,特别的调皮,是出了名的“问题生”。后来磕磕绊绊,好歹初中毕业读了友爱职校。正是在友爱职校老师的精心培育和文化氛围的鼓舞下,这个孩子终于定下心来,开始学习机修专业。

不过,毕业后他也没有做机修,而是在舅舅的蔬菜公司打工,干了一年多,突然对川菜产生兴趣,就跑去温江开了一家川菜馆,没想到生意火爆。当然人也很辛苦,几乎每天晚上必须要用很烫的水烫脚,第二天才能干活。

年轻人聪明,也爱动脑子。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把腌卤制品拿到KTV去卖,收益还不错,于是就开始尝试经营腌卤制品。他腿脚勤快,又爱钻研,几年下来居然开拓了温江、郫都、彭州和都江堰的夜店市场,生意越做越红火,产品供不应求,川菜馆反而渐渐成了副业。

于是,他干脆住家附近的安德工业园区拿了七亩地,开公司一门心思做即食食品。生意好到不敢在网上推广,一推广就断货。

正是在这些“闯业者”和“创业者”的启发下,友爱职校也开始将创业和就业关联起来——开始帮助更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友爱职中数控机床实训车间

很多孩子和家长都说创业要投入,需要花很多钱。但在主管就业安置的邓主任看来,创业的核心还是要善于学习,找对方向,养成一种终身学习的精神。

“很多事业其实花不了多少钱,关键在于做事业的人能不能看清方向和持续深入——这是要反复跟学生们灌输的经验之谈。”邓主任对记者说道。

她还记得有一个学生,家住著名的战旗村附近,毕业后就种菜卖,然后发展成买农民的菜到批发市场去卖,一天的收入保底可以挣四五百,生意好的话能上千。有了一定积蓄,他就买了一辆货车,专门做生意。每天的生活既规律又轻松——每天四五点起床,然后收菜、去批发市场工作,一般到中午工作就结束了。回家吃饭睡午觉,下午就喝茶休闲娱乐。有两套房子,两个孩子,一家人日子过得很滋润。

还有很多学生,毕业后在安龙村做小微盆景,从初级做起,如果能坚持三年,一年的收入也能够达到二十万左右。

2011年毕业的刘华阳就在当地的园林公司做盆景和植物造型,从学徒工做到部门主管、部门经理,14年随公司转战贵州做园区主任,一路成绩斐然。

2017年刘华阳辞职回家自己创业。经营到今天,他的综合农业园区结合了盆景、家庭园艺和多元化果蔬花苗养一体化,事业做得风生水起,成为了引领新时代创业和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

造福一群孩子就是造福一方

1999年,友爱职校被评为“四川省重点职中”。2003年,经过改革合并的友爱职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中”。2013年,学校新校区落成。2015年学校被列为成都市特色职业院校、郫都区名校建设单位。

这一路走来,可以说代表着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

很多老教师还记得,2004年3月,学校那项重大的改革:职高部与初中部分离,同时,将民主产生职高部、初中部正副部长。同年,学校还实施了全员聘任制:校长聘任中层干部,中层干部和部长选聘工作人员和教工。随人事制度改革“配套实施”的还有分配制度改革。这都为学校发展和老师们的成长吃下了定心丸。

在很长一段时间,职业学校一直饱受社会争议。一方面,由于人们向往名校的观念,职业学校不得不接受人们眼中所谓的“差生”“问题生”。另一方面,实际正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承担着中国经济正在蓬勃发展的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面对这一两难困境,友爱职校不仅鼓励优秀的学生“闯业”“创业”,更重要的,还是形成一套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教育的就业环节普遍问题严重——前几年就有两所学校爆出就业安置腐败问题,甚至惊动了国务院安排专项处理。”邓主任告诉记者。而另一方面,很多中职学校为了“增加”就业率,更是直接将学生送入很多技术含量很低的生产工厂。

而友爱职校则从根本上杜绝了类似现象。在就业安置阶段,学校既不会收学生一分钱,也不会收企业一分钱。就连行业内用人单位因循惯例预约优秀学生的“订单班”,学校都不会向学生和企业收费。用邓主任的话说:这些其实都是蝇头小利,为了私利而损害教育,最终变成恶性循环。

邓主任以前做班主任,也做过学生处主任,很长一段时间负责德育工作,专管调皮捣蛋的学生。转到就业处后,她一直都不太适应,找不到归属感。跟企业打了几年交道,她才逐渐意识到就业安置服务工作的重要性——“造福一个孩子就是造福一个家庭,造福一群孩子就是造福一方。把一个优秀的孩子推荐给一个优秀的企业,这对谁来说都是一件大美事!”

“就业安置,是真正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开道。”邓主任对记者说道。

目前,友爱职校已形成一套稳定的机制,直接由学校出面考察企业,形成校企合作,跟企业谈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学习与生活,为学生争取福利和优待。

在此基础上,学校更根据市场需求与企业合作,形成了各种“订单班”。邓主任告诉记者,从目前看,烹饪行业的用人缺口非常大,与友爱职校合作的单位有很多,比如像大蓉和、红杏、大海湾、柴门酒店、锦上等等二三十家企业。以后厨为例,学生基本在实习期就能拿到2800元,转正后大概在3500元左右,这些收入都不亚于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多专业的毕业生在学校的努力斡旋后,都拿到了高于普遍行情的薪酬。

“企业考察,我们不仅是要去了解他们的运营资质和管理,而更重要的是看他们对待员工的态度,看他们的企业文化。这是对待人的态度。在这方面,尤其不能听企业负责人说,而要亲自去看,去深入摸底。”

邓主任每次摸底时,特别注意的就是住宿条件。职高毕业的孩子普遍才十七八岁,还在长身体的阶段,休息不好工作肯定也做不好,这都成为她和企业沟通的重要问题。此外,除了职业培训,企业还能不能给员工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学习空间?随后,参与调查的老师会做出调查报告,作为责任备案。

在生涯规划上,友爱职校也更加注意实事求是,强调根据具体情况给每个学生制定一个要跳起来才能摸得到的目标。多年实践中,学校还总结出一套“十二字心法”,即:守纪律、能吃苦、会学习、有技术。

效果怎么样呢?以汽修专业为例,为什么友爱职校的学生能够和某知名高职院校的学生同台竞技?核心是因为他们技术本领扎实过硬,同时作风过硬,又有探索精神。在三和集团,友爱职校的学生实习一年后经过考核留下来的,留存率能达到75%。这是很多学校,包括高职院校看来都觉得不可思议。

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在邓主任看来,这和学校的全面教学规划是分不开的。学生入学后第一学年是基础培养,到了第二学年才能根据兴趣爱好进行方向精分,而不是笼统的大包干学习。“更重要的一点,还必须特别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这又回到了我们开头的主题。职业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人,而不是“规训”生产要素。

在友爱职校几次拆并和迁址中,扬雄的塑像都一直跟着走。结合学校的发展变化,友爱人更从扬雄教育思想里提炼出了职业教育的精髓:坚毅、执着、博学、纯粹。

现在,作为产教融合、技艺融合的新职教探索,校园广场不但有扬雄的塑像,还立了一尊鲁班像。瞿副校长说,扬雄是本地文脉,而鲁班正是中国工匠精神的代表。合在一起,才是新一代职业人的精神——做有文化、有思想的工匠。

纪念扬雄的子云亭

猜你喜欢
川菜职校学校
翠花,上川菜!
海峡姐妹(2018年2期)2018-04-12 07:13:57
Faking it
第二道 川菜资格人
我的职校我的梦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川菜资格人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亚太教育(2015年18期)2015-02-28 20:54:40
奇妙学校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
为职校设立“职业体验日”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