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 刘建华 侯国良 罗 飞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一科,广东佛山 528000
复杂性肾结石是一类特殊类型的结石,包括多发性、鹿角形、直径>2.5cm、胱氨酸性、感染性、马蹄形肾、孤立肾的结石。手术碎石是复杂性肾结石的主要治疗方法,但这类结石存在一定手术难度。常规开放性手术创伤大、不易一次性取净、二次取石难度大。肾实质切开取石则对肾单位有明显损伤,有一定肾功能衰竭及肾切除的风险[1]。近年来,微创外科技术在泌尿外科中飞速发展,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广泛开展,已成为复杂性肾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2]。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以瑞士EMS第3代气压弹道-超声碎石清石系统下行碎石清石术对复杂性肾结石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将2014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泌尿外科治疗的复杂性肾结石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6~67岁,平均(50.4±9.7)岁,结石纵径(2.1±0.7)cm,结石横径(1.5±0.4)cm;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5 ~ 69岁,平均(50.8±10.2)岁,结石纵径(2.1±0.9)cm,结石横径(1.5±0.6)cm;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腹部B超、X线检查确诊为复杂性肾结石,结石呈多发或鹿角形,单个肾结石最大径≥1.5cm,结石的最大纵径在(2.1±0.8)cm,最大横径在(1.5±0.5)cm;排除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合并严重感染未能控制、凝血功能障碍、结石最大径不足1.5cm;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加入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结石大小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观察组使用经皮肾镜EMS碎石清石术,行连续硬脊膜外麻醉,患者取截石位,经膀胱镜置入F5~ 6输尿管导管,同时固定已留置的气囊导尿管,持续滴注生理盐水,形成人工肾积水,改健侧卧位,腰背成一平面,在B超定位下于第11肋间或第12肋下穿刺,扩张至F22后置剥皮鞘到肾集合系统内,从而建立标准通道,置入F20.8肾镜;注入生理盐水灌流液,灌注流量在150~400mL/min,压力15~40kPa;使用EMS第3代气压弹道超声碎石清石系统,根据结石情况决定气压弹道-超声碎石清石组合方式,设置气压弹道输出脉冲频率8~12Hz,超声能量输出为50%~70%,脉冲比50%~70%;术后留置双J管引流,PCNL通道放置造瘘管或胶管引流;术后5d夹闭造瘘管,复查B超或KUB,若残留结石直径≤0.5cm则拔除造瘘管,1~2d后无漏尿可拔除导尿管;若残留结石直径≥1.2cm,则1周行二次取石;术后4周门诊复查KUB或B超复查时拔除双J管[3-4]。对照组采用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建立通道与观察组相同,使用钬激光,设置功率40~60W,频率2.0~3.0J/20~30Hz,550μm光纤,直接击碎结石,击碎的结石用灌注泵的水压导引出或用取石钳取出,未见结石残留后拔除输尿管导管,留置双J管,并留置肾造瘘管[5],拔管时间基本与观察组一致。
术后4~8周复查KUB或B超复查腹部平片,若原位结石仍存在且直径>5mm视为结石残留,反之则为结石清除[6]。
记录手术时间、术中用水量、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观察有无术后出血、术后感染发热、术中肾盂穿孔、术中肾盏颈出血等并发症以及肾切除、大出血、气胸、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于术前,术后2、24、48h分别检测BUN、Scr、Cys C水平,评估对肾功能的影响。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用F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碎石清除率为96.67%、结石残留率为3.33%,与对照组的93.33%、6.67%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n(%)]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用水量、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比较(±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术中用水量(L)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观察组 30 38.6±4.3 19.2±3.1 64.3±7.0 5.7±0.8对照组 30 47.5±4.5 24.5±4.2 75.8±7.7 5.9±1.0 t 4.414 4.032 4.987 0.376 P<0.05 <0.05 <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表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肾功能指标变化(±s)
表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肾功能指标变化(±s)
组别 指标 术前 术后2h 术后24h 术后48h F P观察组(n=30) BUN(mmol/L) 6.87±2.44 8.28±2.71 7.40±2.47 6.96±2.52 6.687 <0.05 Scr(μmol/L) 75.23±10.58 92.81±12.39 83.46±11.82 74.32±8.95 7.234 <0.05 Cys C(μg/L) 496.75±24.69 669.02±24.62 619.03±31.75 514.96±31.82 6.938 <0.05对照组(n=30) BUN(mmol/L) 6.84±2.49 8.58±2.65 7.39±2.53 7.03±2.31 6.892 <0.05 Scr(μmol/L) 76.80±10.26 96.14±11.67 86.23±12.35 77.96±9.78 7.514 <0.05 Cys C(μg/L) 497.71±26.12 672.42±23.93 624.79±32.15 522.74±32.63 7.093 <0.05 tBUN PBUN t Scr P Scr 0.134 0.147 0.102 0.116>0.05 >0.05 >0.05 >0.05 0.279 1.146 1.203 1.319>0.05 >0.05 >0.05 >0.05 t Cys C P Cys C 0.308 1.434 1.773 3.708>0.05 >0.05 >0.05 <0.05
观察组术后出血、术后感染发热、术中肾盂穿孔、术中肾盏颈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且两组均无肾切除、大出血、气胸、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P>0.05)。见表3。
两组术后2h、24h的BUN、Scr、Cys C均较术前升高(P<0.05)。见表4。
近年来,微创技术在泌尿外科的使用日渐成熟,已成为复杂性肾结石的主要治疗方法。特别是PCNL操作技术及器械的应用,为复杂性肾结石的治疗提供了有效保障。经皮肾镜EMS碎石清石术包括穿刺建立经皮肾通道、EMS碎石取石两大步骤[7]。经皮肾通道的建立是最大限度处理结石的前提,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研究中使用单通道即可完成手术,但PCNL通道大小的选择存在一定差异。使用F14~18的MPCNL,有效减少了对肾实质的损伤,操作灵活、出血量少,但操作鞘有限,对于直径>2cm的复杂结石操作困难[8-9]。使用F28~34的大通道则容易损伤肾叶间血管或肾盏颈,发生大出血的几率较高,术后肾周血肿、漏尿的几率明显升高[10]。选用F20~24的标准通道,则兼具工作通道视野广阔清晰和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的优点,在B超的精确引导下,确保穿刺的精准,可有效避免皮肾通道大出血,术中充分制造人工肾积水,从而保障通道的顺利建立[11]。第3代弹道-超声碎石系统的吸附能力强,对结石的清除速度快,尤其对于复杂鹿角形结石有明显优势[12]。而钬激光碎石术对于较大结石的碎石效果略差,其手术时间长,结石需粉碎成较小碎块后反复多次退镜冲出碎石,同时通道下肾盂内灌注压相对较高,增加了术后菌血症的几率[13-14]。因此经皮肾镜EMS碎石清石术具有更好的疗效性及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碎石清除率为96.67%、结石残留率为3.33%,与对照组的93.33%、6.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用水量、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血、术后感染发热、术中肾盂穿孔、术中肾盏颈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均无肾切除、大出血、气胸、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P>0.05);两组术后2、24h的BUN、Scr、Cys C均较术前升高(P<0.05)。充分证明经皮肾镜EMS碎石清石术能有效清除复杂性肾结石,手术创伤更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对肾功能的影响较小,仅为一过性肾功能下降,可自行恢复,具有较高的疗效及安全性[15]。
综上所述,经皮肾镜EMS碎石清石术在复杂性肾结石治疗中的作用确切,取石率高,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且对肾功能的影响为一过性,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