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丰
(滨州市人民医院,山东滨州,256610)
随着国内外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口腔矫正手术技术得到了完善和创新,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经过很多国内外专家的临床调查和临床研究显示,临床中使用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口腔疾病的患者,超过65%会出现牙釉质脱矿,这要求医院医护人员要积极采取牙釉质脱矿预防措施与治疗[1]。为更好的预防和和治疗牙釉质脱矿,降低牙齿的牙釉质脱矿疾病发生率,本文以接受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口腔疾病的49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口腔疾病过程中的牙釉质脱矿疾病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研究,并利用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法分析49 例患者牙釉质脱矿并发率,具体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接受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的口腔疾病患者49 例,以49 例口腔疾病患者的正畸固定矫治器临床治疗资料作为本研究对象,49 例口腔疾病患者一共有1131 颗,发生牙釉质脱矿患牙一共135 颗。其中男性牙釉质脱矿疾病患者29 例,女性牙釉质脱矿疾病患者20 例,年龄为10~16 岁,平均年龄为 (14.14±0.99) 岁;所有牙釉质脱矿疾病患者都给予直丝弓矫正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时间为 (21.11±8.97) 个月。
1.2 分析方法 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口腔疾病后,应及时拆掉矫正器,使用75%标准的乙醇清洗被矫正的牙面,然后观察患者的牙釉质脱矿发生数,计算牙釉质脱矿发生率和牙釉质脱矿指数(EDI),以此判断患者经过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口腔疾病后的牙釉质脱矿发生情况,计算患者牙釉质脱矿发生率,分析口腔患者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前后的牙釉质脱矿疾病的发生率、和疾病发生的区域,并书写详细统计学报告[2]。
1.3 评价标准 根据牙釉质脱矿疾病患者的牙釉质表面损伤情况,可以判断出牙釉质脱矿发生情况和程度,并且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级,共分为4 级,即:0 级、1 级、2 级、3 级,其中0 级:牙釉质表面光滑,没有出现病损;1 级:牙釉质表面有轻度色斑,色斑面积小于45%;2 级:牙釉质表面有中度色斑,色斑面积为45%~50%;3 级:牙釉质表面有重度色斑,色斑面积>50%,有龋齿[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 t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数据比较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1 牙釉质脱矿情况比较 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口腔疾病患者的过程中,牙釉质脱矿疾病发生的患者一共28 例,总牙数为1131 颗,发生牙釉质脱矿疾病患牙135 颗(11.94%)。发生在上颌牙的牙釉质脱矿患牙一共95 颗(70.37%),发生在下颌牙的牙釉质脱矿患牙一共40 颗(29.63%),上颌牙牙釉质脱矿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牙釉质脱矿疾病发生率,发生率比较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明显(P<0.01);上颌牙的脱矿指数明显高于下颌牙的脱矿指数,牙釉质脱矿比较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明显 (P<0.01),详见表1。
表1 牙釉质脱矿情况比较
2.2 脱矿程度比较
135 颗牙釉质脱矿患牙根据脱矿可分为0 级、1 级2 级和3级,分别有19 颗0 级脱矿患牙,72 颗1 级脱矿患牙,32 颗2级脱矿患牙,11 颗3 级脱矿患牙,72 颗1 级脱矿患牙,明显多于 0 级、2 级、3 级脱矿患牙,患牙脱矿程度比较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明显(P<0.01),
固定矫正器具有准确性和高效性等特点,是很多医院口腔医生治疗口腔疾病的首选治疗工具。早期牙釉质脱矿疾病的发生原因是矫治器安置过程中,出现牙齿表面牙釉质溶解,使釉质表层的矿化物丧失,该阶段的矿化物丧失率<45%;后期脱矿疾病的主要发生原因是矫治器污染口腔和牙齿,使口腔和牙齿生长环境不干净,为细菌提供滋生空间,造成细菌滋生。
经过对我院2014 年10 月~2015 年10 月接受固定矫正器治疗口腔疾病患者49 例的临床观察资料研究结果显示,49 例患者在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口腔疾病的过程中,牙釉质脱矿疾病发生的患者一共28 例[57.14%(28/49)]。28 例牙釉质脱矿疾病患者一共有1131 颗牙,其中发生釉质脱矿疾病的患牙135颗,[11.94%(135/1131)],与很多相关研究报道的结果基本统一。再次证明使用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口腔疾病,容易发生牙釉质脱矿疾病,促使牙釉质脱矿疾病发生率的升高。
综上所述,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口腔疾病,容易发生牙釉质脱矿疾病,且多发生在上颌牙,所以要加强对正畸固定矫正器治疗口腔疾病过程中牙釉质脱矿疾病发生的临床研究,这不但有利于找出良好的牙釉质脱矿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法,还有利于降低正畸固定矫正器治疗口腔疾病过程中牙釉质脱矿疾病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