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
【摘要】“心理环境”又称之为精神环境,通常是指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整体心理环境状态,不仅涵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还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班级中的整个班级风气等,这些对教师在育人时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先是对班级心理环境的作用展开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建设良好班级心理环境的途径展开了探究分析,并对此提出了班级心理环境对初中生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
【关键词】班级心理环境;初中生;心理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0)19-0167-02
一、班级心理环境的作用
班级心理环境是一种小型的社会心理环境,对教师和学生而言,班级心理环境就如同社会大环境一样,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详细地说,良好的生存环境不单单可以对班级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可以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辅助力量。加之,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刚刚成型,和我们成年人相比,他们更容易被自己所处的心理环境所影响。如果他们是在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班级中,那么有惰性的学生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下,久而久之就会受到鞭策,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这种无形的力量比教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地直接教育效果要好很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建设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对班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二、建设良好班级心理环境的途径
(一)创设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是班集体的重要组成,其中,教师的班集体中最具有影响力和引导作用的一员。苏联教育家契尔卓娃:教师的心理素质比任何教科书和道德教育效果更显著。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教师是他们心目中的学习榜样,教师的认可和鼓励,会促使他们在学习上更加努力。鉴于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想要建设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那么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必不可少。当然,教师在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时,可以从下面两点着手: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且一言一行可以让班级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关心和关爱的,如:教师可以帮助班级中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的学生出谋划策,借此促使班级学生感受到浓浓的爱意。其次,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特别是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养成,不做违反职业道德的事情,只有这样才可以用自身的榜样形象感染学生,促使他们走进自己,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建立融洽的生生关系。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对班级心理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班集体中中,学生才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新的认识。研究证明,团结友爱和互帮互助的生生关系,会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反之,生生之间互相冷漠,则会导致双方产生焦虑,进而出现心理问题。然而,生生之间的关系,需要情感和心理作为基础,这就需要教师为班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平台,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多多进行互动交流,当发现学生之间存在隔阂时,应第一时间处理,为他们创设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
(二)美化育人环境
学生在学校的绝大多数都是在教室度过的,教室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以及身心的影响不可忽视。简言之,教室环境是一种隐性的心理教育因素,良好的班级教育可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当然,这里所说的教室环境,不单单只是指班级卫生环境,同样,还包含教室中所张贴的班级文化标语等。对此,在布置教室时,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班级主人翁意识充分体现出来,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布置活动中。当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对他们进行引导,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他们身心健康的标语让其张贴,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定期开展多姿多彩的班级活动
教師想要建设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在班集体中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多姿多彩的班级活动非常重要。因为,一个班级如果没有活动,还想要学生热爱这个班级,只靠他们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想让班级充满活力生机,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就需要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定期组织他们做活动,借此强化学生之间的关系和班级凝聚力。
三、班级心理环境对初中生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
(一)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通过建设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相当于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长期以往在这样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此外,良好的班级氛围还可以促使班级中胆小、自卑的学生,慢慢融入班级中,促使他们可以在这样的班级中体验到与人交流的快乐,促使他们可以拥有自信和自尊这些健康的心理土壤。
(二)利于学生社交能力
心理社会适应这一概念来自社会适应研究,是衡量个体在心理上适应社会与生活环境的能力,对初中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上文就班级心理环境进行了详细阐述,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班级整体的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习,以及他人的相处都有较高的影响,可见营造和谐的班级心理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对增加学生与人交流非常重要,还对整个班级甚至整个学校都大有好处。
例如,我为了让班级中的风气得到良好的建设,便定期组织了一些有意义的社交活动,借此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为此,我通过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互补原则,进行了分组,在此基础上为他们出示社交材料内容,引导他们在组内将社交材料内容进行重现,在为他们营造良好班级氛围的同时,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
(三)利于学生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
建设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后,学生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时刻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提醒自己不要突破道德底线。当然,教师在该环节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需要教师树立良好的形象,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家长在该环节,也应该注重对学生道德方面的教育,因为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要比教师的道德教育重要很多。鉴于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家长,注重在家庭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促使学生可以受其影响。
四、结语
总之,建设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不仅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人格的最佳途径,还是当前教育界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对此,教师在建设班级心理环境时,应该认识到班级心理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不断积累实践,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出班级心理环境的价值,促使学生成为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责任编辑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