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
情境教学是一门艺术。创设有效情境,能激发兴趣、诱发思维、激活课堂教学。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与使用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气氛热闹,但缺少实效;重知识传授,而淡化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重激发兴趣,却忽视立德育人;“生活味”很浓,但“数学味”淡薄;情境创设过于牵强,背景材料干扰授课内容等,课堂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对此,笔者深感“创设有效情境,激活课堂教学”这个课题,亟需在原有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爱学乐学热情
创设有效情境,师生、生生之间应相互信任、彼此尊重、友好合作。课堂上学生乐于成为帮助同学的小老师、向善好学的小榜样,特别渴望展示自我……教师在为学生搭建平台时,应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互动氛围。当学生出错时,要宽容善待;取得进步时,及时激励评价;有疑难时,释疑解惑;比赛竞争时,做到公平公正……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会心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话语,都能激发学生爱学乐学的热情。这样创设的有效情境,课堂轻松愉快,温馨自然。
二、提升思维的深度广度,激发科学探索精神
情境创设不应是课堂教学的“装饰品”,更不能脱离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走过场、图形式。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体现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紧扣目标,因时因地因学情,从思维的深度、广度进行内容的逐步深化。
(一)情境创设要有足够的思维含量,诱发深层思考
因为面对的是小学生,所以很多教师在情境的设计上喜欢采用讲述故事、表演魔术、播放动画、动手操作等形式,尤其在导入环节,想方设法先声夺人,以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课堂上学生虽情绪高涨,但情境所蕴含的思维含量略显不足,有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例如:一年级数学《认识6和7》,引导学生区别基数和序数是本课难点。教学时,单纯通过课件直观演示鱼缸图和摆圆片的实物操作,学生体会并不深刻,而用游戏情境将多重比较贯穿始终,效果较好。教师先请6个女生和1个男生,站到教室前面,要求他们报数并按指令做动作。动作一:从左往右数,第7个同学向上跳一跳。动作二:从右往左数,第6个同学向下蹲一蹲。思考: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接着,按口令,全部向右转。动作三:从前往后数,后6个同学耸耸肩。动作四:从后往前数,第6个同学跺跺脚。思考:6个同学与第6个同学,意思一样吗?请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让学生结合前面所站男女同学的人数,用6或7说一句话,自己先尝试说,接着小组间互相说,最后全班互相提问。教师引导学生时,可多种问法相结合,问题既可以求基数也可以求序数,回答方式既可以个别答也可以抢答……此情境除本课新知,还将前面刚学习的前后、左右、上下贯穿其中,通过语言情境、动作情境、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在多重对比、层层推进中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感悟数学学习中的观察、比较与归纳。
(二)情境创设要有思想方法的感悟,提升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出版至今已近十年,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理念的不断更新,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课堂教学中要对思想方法予以渗透,但具体操作时,对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把握不好,要么随意性较大,要么生搬硬套。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成效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说就会,一讲就通,它需要长期不断地积累。例如:教学六年级《圆》这一单元,不管是学习圆的认识、周长还是面积,每一节内容中都有对极限思想的感悟,转化思想的渗透,模型思想的构建,都需要用归纳思想得出结论。只有让学生在思想方法的感悟上长时间潜移默化受影响,才能使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在建构概念、推导结论、揭示规律等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之后,通过反思,提炼思想方法,更易于理解与接受,激发科学探索精神。
三、加强学科德育的渗透,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抓住课堂主阵地,增强育德意识,创新育德内容,提高育德实效。
(一)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主渠道,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1.及时捕捉现实生活中所蕴含的育德素材。例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在研究阅兵中的方阵问题、行程问题、间隔等数学问题的同时,更要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自信心、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2020年中国在同世界其他国家携手抗疫过程中,查看新冠肺炎疫情趋势统计图,对比各国新增确诊人数、死亡人数等,在学习大数的认识、统计图、统计表等数学信息的同时,更要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可贵,感动医务工作者忘我的逆行出征,感受祖国的伟大、人民的团结……
2.深入挖掘课本中所蕴含的育德元素。新编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情境时代感强,涉及面广,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息息相关。例如:国旗国徽、名胜古迹、中国航天、竞技体育;又如:乘车排队、珍惜时间、关爱动物、节约能源等,这些情境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另外,书中的“你知道吗”栏目,恰当渗透丰富的数学史。介绍的古代著作《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巨大成就“九九歌”、圆周率,数学家刘徽、祖冲之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而且给予学生人生启迪。
3.不断增强数学学科课程中所蕴含的育德功能。日常教学中经常接触的加减、乘除、曲直、有限与无限等内容,经常使用的分析综合、普遍联系、对立统一等策略,解题过程中不断强调的计算有法、应用有方、言必有据等要求,都是对学生进行崇尚理性、尊重规则、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丰富素材。数学课堂教学不应仅是学习公式、定律、法则,更应培养思维品质,提升人文素养。
(二)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挑战,如何沉着冷静、勇敢面对?如何严谨求实,勤奋进取?如何果断机智,探索创新?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创设有效情境,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课堂教学中除了听说读写习惯的培养,在参与、经历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活动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大胆质疑的习惯能不断提升;通过看、摸、拼、摆、量,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能有所发展;在题组训练、错例剖析、观察、猜想、推理、验证中,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能逐渐养成。创设有效情境、激活课堂教学不是追求形式,而是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具有敢于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分享等良好的习惯。
综上所述,笔者对创设有效情境、激活课堂教学的研究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但要想达到更好效果,必须不断学习。后期需要研究的内容还很多。比如: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如何让情境创设更真实?如何由释疑解惑到激疑生惑,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提出问题?这些都将在进一步地实践探索、梳理总结中摸索前行。
(責任编辑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