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凯仪
【摘要】随着教育部、发改委等11业务部门联结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越发多的学校把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列入学校教育课程计划。该门课程得到了学校、家长、学生的广泛认可。各地学校对研学旅行课程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特别是“如何有效地实施与推进研学旅行课程”这一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本文将从研学旅行培养目标具体化、课程综合化、课程推行多样化、课程评价多元化等四方面谈谈对于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思考,旨在引发研学旅行组织者怎样设计开发研学旅行课程,避免出现“旅学分家”的现象,推动研学旅行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意见》要求,各个中小学校应该结合学校实际状况,把研学旅行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列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大纲,以促进研学旅行以及学校学科课程有机融合。但现阶段,很多中小学由于对学生安全问题的担忧以及对研学旅行课程的认识不足等种种原因,造成研学旅行课程流于形式,导致“旅学分家”现象的出现。怎样充分利用现有研学基地的教育资源,开展扎实有效的研学旅行活动,应是广大中小学校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提升研学旅行活动质量可以从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抓起。
一、课程目标具体化
研学旅行课程类同于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一门集人文性、应用性及探究性于一体的实践性课程,其最为根本的目的也是立德树人,因而学校可以把这两门课程的目的统筹考虑,从教育性目的、能力性目的、情感态度价值体系领域的目的及核心内容素质目的等方面入手。同时,该课程隶属于实践类的体验式课程,因此,其目标的制定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遵循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教育原则,应力求明确、具体,具有指向性、动态性和可测性。
二、课程内容综合化
课程内容决定课程品质。研学旅行课程要做到“立意深远、目标明确、过程有趣、学有所获”,加强课程内容设计是首要任务,课程设计者应该充分开掘研学课程的意蕴与学习的价值,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应该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兴趣为基点,以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为总体目标。所以,学校在设计研学旅行课程时应充分考虑以下三方面的结合:与研学基地课程教学资源的结合;与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的结合;与学校教育课程内容的结合。课程内容应充分利用研学基地中的各类资源,挖掘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培育学生观察、分析及信息收集与整理的能力。课程的设计应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发学生参与体验的热情和激情,实现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机连接与高度融合,共同服务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学生是研学旅行活动的主体,因而学校在展开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在方案设计阶段,可以依据参与者的年龄以及能力,指导他们适度参与方案设计,譬如,研学路上沿途“研”的景区以及“学”的具体内容抉择,出游方案的设计,以及当地特色食品的选择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方案尽可能由学习者自主设计完成,教师只是从旁提供帮助与指导。这样的课程内容,不光增长了学习者的各类知识,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创新以及实践的能力,引领他们从课堂迈向校外,从旅游迈向研学。
三、课程实施多样化
根据《意见》指引,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时要根据当地情况、地域特色等,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认识社会、亲近自然,体验与日常不同的学习与生活,在体验中拓宽眼界、增长知识。因而,学校在展开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时应当避免出现只设计单一的,让学生读解说或是简单参观课程,而是应当更多地关注课程的实用性,加强实用性和探究性活动的设计,从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把课本的知识与现实的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丰富其感性认识,提升其理性思考。
研学旅行,顾名思义,除了“学”,也包含了“研”,也就是应当指导学生带着关键问题去旅行,指导他们在“旅”的过程中根据自身感兴趣的关键问题,开展一些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以我校开发的四年级春季研学课程《乡村生活》为例,与各学科知识对接,整合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科学、德育、美术等学科课堂。 研学旅行前,语文读描写乡村生活的诗歌和文章;数学进行研学旅行经费评估与预算、结算、时间安排、旅游行程合理安排等;英语教学生一些描述春天的句子、描写各种蔬菜瓜果的单词等;音乐让学生学唱描述乡间生活的歌曲等。学生除了在学校课堂里学习这些课本知识以外,还需要走出校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到全国自然生態科普教育基地——高明盈香生态园进行“项目学习”。在为期一天的项目学习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以大自然为课堂和教材,开展“科普气象”“鸟巢科普”“农夫之家”“春天农场”等项目的实地考察和研究。走进鸟巢科普园,观看、搜集、记录100多种奇花异草的资料;走进科普气象站,观察、记录、学习气象知识;走进农夫之家,认识各种各样的农具,体验具有岭南特色的农耕文化;走进春天农场,跟着基地辅导员,动手学习种植蔬菜; 走进野炊区,亲身体验乡村的生火做饭……通过观察、采访、记录、体验等方式对探究项目展开深入的学习,完成每一学科实践任务以及融合实践任务。返回学校后,指导学生分小组对自己感兴趣的探究项目进行自主设计交流、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汇报探究的成果与研学的收获。与此同时,搜集学生对于此次研学旅行的反馈意见,指导学生根据该次研学遇到的关键问题给出对于下次出行的合理建议等等。这样通过把“研学”和“旅行”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搭建了宽广的平台。
四、课程评价多元化
评价是课程以及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课程建设中发挥着引导性的作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及课程发展的方向。因此,研学课程的评价应是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贯穿于整个研学活动过程中,同时还应是多元化、多主体化。在研学课程评价设计上,可以采取自评、他评、师评、家长评等等方法对于学生活动、老师组织、课程主要选用的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运用的活动档案资料展开评价。与此同时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从而引领研学旅行课程健康发展。
目前,我们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还处于初始阶段,如何充分利用地域资源,系统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研学课程体系、评价体系, 不断提升研学课程的品质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大课题。需要广大教师、研学基地共同合作探究,在打造最美课堂的路上“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成。
参考文献:
[1]孟初薇.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设置方法及其注意点[J].江苏教育研究,2018(35).
[2]李琼.关于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思考[J].成才,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