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2020-08-02 10:47朱孟传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社区建设

朱孟传

摘 要: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将是苏北农村工作这几年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势在必行,非抓不可,必须抓好。因此,一定要系统谋划、稳妥推进,争取让农民群众早日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

关键词:合村并居;城镇化建设;社区建设

一、新城镇建设的背景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村民不再以土地耕作作为主要谋生手段,外出流动人口增加,社会进入了转型期,原来封闭的农村生活模式被打破。村庄“空心化”现象严重,尤其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正在被产业化、集群化的生产模式取代,农业现代生产要素增加,农业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伴随着分散的、以人畜作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大型机械化方式所取代,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农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就业,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单独从事粮食生产,有的直接不再从事农业活动,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进入城市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活动。新生代农村人,由于城市生活的便利和工作的原因,留在城市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很多在城市安家落户,尽管不是每人都拥有城市房产,但农村人口的逐年流失,是现实农村状态,村落衰微,住宅闲置现象越来越严重。在此背景下,“合村并居”的新型现代化农村建设,势在必行。

二、现存农村社区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空间功能单一,缺少当地文化特色

现在很多新农村城镇化社区模式单一,整体规划大同小异, 社区除了楼房就是街铺,建筑形式单调,体现不出建筑特色,生活空间狭窄,人的活动范围狭小。从历史文脉来看,一些典型的建筑样式,在拆迁过程中丢失了。

(二)活动空间种类少,整体布局缺乏合理性

现在很多新建成的社区有一两个篮球场,周边摆放一些运动设施和几个宣传栏,就这些简单的东西就形成了一个公共空间,活动性不足,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同时很多社区的活动场所,因为规划时欠缺考虑,使用人群较少,年久失修,成了摆设。

(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在社区规划上很多地方与城市社区相似,与农村整体不融洽,在功能需求上还不能满足新农村人的使用要求。在垃圾回收方面,垃圾回收点少且处理不及时,到处堆放造成了大量腐败的生活垃圾,给农民生活带来了不便。粪便处理系统因缺少地下管道系统,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无害化处理。此外,新农村住宅空间建设理念和城市的不同,在农村一般老人和儿童较多,老人闲暇时间较多,喜欢和人聊天,戶外活动空间缺少无障碍设计,对老年、儿童的关心程度不够。

三、民俗文化对新型社区建设的影响

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应考虑民俗对社区的影响,社区形式和功能相统一,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需求。民俗文化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婚姻文化

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统一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一方面,物质文明建设给人们更多的物质和生活保障,解决了吃饭和农村贫困人口问题,精神文明建设则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婚姻寄托着人们对于生活的向往,婚姻文化通过了几千年的沿袭,形成了不同的地区文化,新的社区形式拉近了人们生活空间的距离,便利了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增大了婚礼相互干扰的可能性,传统的婚礼中的“闹洞房”、家里宴请宾朋的可能性不再。虽然婚礼宴请宾朋场所不再放在家里,但亲朋好友之间的往来没变。能够承载当地婚姻文化的空间需要重新规划,在传递新人的喜悦的同时,亦不影响别人的生活。

(二)丧葬文化

随着社区的重新规划,丧葬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传统的敲锣打鼓、大办几天的葬礼文化,已逐渐不适应当下的社区空间,一切从简、对接新的葬礼文化成为必然。虽然从简,但文化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思想的改变也需要过程。逢年过节的祭祖民俗还是沿袭的,能够承载丧葬文化的活动空间需要被考虑进来,以传递人们对逝者的尊重和寄托哀思。

(三)祭祀文化

祭祀文化源远流长,祭祀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渗透到民间,每到逢年过节,人们喜欢烧香祈福或者鞭炮庆祝,民间的各种祭祀对象或是地方性的或是全国性的,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城镇建设的时代,高度聚居的生活状态,已不具备每个家庭这样操作的条件,需要规划好空间,因势利导。

结合地区文化设计新型社区,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民俗风情的尊重,断然地以商业利益为考量的城镇化是不完全,是去文化的,最终也会影响到城镇居民的生活。

四、新型城镇建设规划建议

(一)体现乡土特色的住宅建设

考虑农村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农村新城镇住宅的主体除了留守的老年人,还有返乡置业的年轻一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返乡置业人员逐年增多。另外,基于传统文化中的乡愁情结,无论外出打工、学习或者工作多久,人们逢年过节总要回家看看,即便有些人在城市生活,喜欢城市交通的便利、生活用品的多样性、文化的丰富多彩 ,当年纪大了,总还是觉得家乡的饭好吃,习惯家乡的生活状态。所以在户型设计上,应更多地体现乡土特色,而不是单调的现代样式,或者照搬其他地区。比如徽式马头墙、苏式园林建筑,没了灵山秀水,没了地理环境支撑,照搬的建筑只会让人感觉生硬和不合时宜,缺少了文脉传承和家乡的归属感。

在院落设计上,应关注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可留下种菜、养花的空间,除了能够锻炼身体,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蔬菜的自给自足,尤其对于部分闲不住的老年人而言,这在减少家庭的经济负担的同时还能锻炼身体。院落植被的选取上,以能体现乡土特色的植物为优,白杨树、槐树、柳树都是常见树种,喜阴的植物如芦苇、竹子都可以运用,增加乡土气息,让人产生亲近感。

(二)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基于农村人口的构成,尤其是老人多、年轻人少的特点,完善养老设施,多一些老人活动的场所,户外的广场建设可多些无障碍设计,增加老人休闲的亭子和座椅,社区广场多些平整的地方,少些高度落差,增加软性材料的地面铺装。室内活动空间可考虑增设老年人活动中心,便于老年人休闲娱乐。以人为本,增设文化活动中心,丰富广大农村的人民精神生活的同时,舒缓人民由于生活地点的转换产生的心理不适感,增强社区归属感。

(三)保护好有特色的民居建筑

建筑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体现了千百年来当地的风土人情,体现人们的价值审美。作为历史的见证,有特色的民居建筑,需要保护好,保存好。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体现在建筑上,也不尽相同。以江苏为例,苏北地区位置偏北,冬天气候寒冷,对建筑的保暖性要求较高,墙体厚重,文化上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建筑形制方正,空间大,苏中地区受淮扬文化和气候影响,建筑相对精致,多了些装饰;至苏南地区,以苏州建筑为代表,形成了有代表性的园林建筑。加强对特色建筑的保护,在确保房屋安全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需要保存下来,其中有一些由于年代失修,建筑材料缺失或者老化,应该重新修缮,同时危险的房屋应设置紧急预案。

(四)保护好耕地和河道

农村的田地,从井田制到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田地始终是分散的,适合小农经济,不利于当下大型机械化、自动化作业。在工业化程度不高的20世纪80年代,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在当下,在中国总体耕地不足,每年还需要大量进口粮食的背景下,集约化生产能大大地节省人力、物力。尤其在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即将到来的当下,需要在大工业时代背景下重新规划,对耕地的再规划能够节约生产成本,增产增效。在利用好耕地的同时,保护周边的河流,不仅服务于农田灌溉,还可以围绕乡村水体进行景观建设,种植乡土特色的植物,这样不仅增加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也美化了城镇外景,是乡村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环。

(五)重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乡村的生态建设对于农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通过规划,布局生活、劳动、休闲空间,让人的身心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得到舒缓。要重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富裕了,才能更好实现社区的文明自治。规划好居民区和工业厂房的建设,布局好社区之间的关联和互补,不同社区之间通过劳动分工的不同、产业类型的不同,实现区域之间互惠互利,实现规模经济。

五、结语

总之,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合村并居的结果是部分村落的消失,农村居住空间发生变化。从长远来看,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方式、居住方式的改變,还包含了聚落形态从分散到相对集中的楼房居住方式的大社区的变化,从而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是社会结构更深层次的变化。新型社区改变了原有村落的构成,居民的异质性增加,熟人村落模式被打破,为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的出现提供可能。“合村并居”是社会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反映了农村生活方式向和城市生活方式的逐渐协同,对于中国农村地区未来的发展而言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金永.社会资本视域下的“合村并居”社区治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作者单位: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城镇化建设社区建设
陕西新型农村社区生态机制构建研究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浅析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上海模式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