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首先解释了如何理解哲学,其次论述了哲学层面的创新,最后阐释了哲学层面的创新方法:要有“肯定”、“否定”和“待定”的视角,以审慎的态度“否定”和“扬弃”,进而实现超越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肯定”、“否定”和“扬弃”的过程。
【关键词】 哲学;创新;扬弃
创新,顾名思义,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它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思维创新。从哲学的层面讲,主要是思维的创新和认知方法的创新,以及价值体系的创新。那么,究竟如何从哲学的角度理解创新呢?
一、如何理解哲学
一说到哲学,人们一般就会想到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对各门自然和社会学科以及人类自身的概括总结和思考,把各门学科的本质要义抽象出来,为我们人类提供一个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法论,一种思维模式,一种世界观。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说它具有综合性,一是就起初意义上的哲学来讲,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哲学几乎是一切知识的综合体,囊括了人、事、天、地等宇宙间的一切,这时的哲学可以说是各种知识或智慧的代名词。二是因为它的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我们说它古老,是因为自从人类文明以来,就已萌芽产生。认识过程,或者说思维作用于客体的过程,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认识自身的实践活动。离开了一定的认知对象,离开了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的思维就无从谈起,认识或思维就变得毫无意义。古人的占卜,其中既有科学合理的成分,亦含有大量的迷信愚昧的成分。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带有“鱼龙混杂”的性质,但是这种“鱼龙混杂”性并不妨碍人们认识的发展和思维的运用。因为科学和真理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相对而言的。今天是真理的东西,明天也许就是谬误;今天是科学的东西,明天也许就是非科学的。人类自身及其思维的发展,既有无限性,也有有限性;既有连续性,又有相对的间断性。这些都决定了人的认识不可能达到一个绝对的纯而又纯的地步,具体的真理都是相对的,这就是真理的相对性,或者说真理的阶段性。
人类认识的发展史既有具体领域的认识,这些对具体领域的认识构成了各门具体的自然和社会的知识;又有对于整个宇宙的整体的认识,构成了人们的宇宙观;也有对人类自身及其思维的认识。这些总起来,就构成了一定的世界观。在人类一代代的累积与继承和否定中,在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相互运作的过程中,人们的智慧不断提高,思维不断发达,思维模式不断创新,在后人对前人思想的不断反思过程中,人类的认识也在向更高级的阶段不断迈进,这种对思想的再认识即不断反思的过程,也就是人类的思维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这种过程也就是哲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走向独立和成熟的过程。这种对思想的不断认识或者说不断反思的过程,也就是不断的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二、哲学层面的创新
(一)认知方法论的创新
既然哲学发展的历史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是思维发展的历史,是思想辨析和不断的肯定、否定、再肯定的历史,所以,哲学层面的创新就首先表现为认知方法论的创新。人类的认知方法论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没有一个切实的认知方法论,人类的认识也就不可能有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结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世界的物质性和运动性是相互割裂的,要么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否认世界的运动性,要么承认世界的运动性而否认世界的物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得世界的物质性和运动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唯物辩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从而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方法论。如达尔文的进化论,人们在进化论的“旗帜”下,遵循着万物进化的理论,认识到物种进化的轨迹和动力:劳动创造人类,也促进人类的发展向着更高级的形式进化。现代科技的发展,更说明劳动在人类进化和发展中的作用。这里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为脑力的运用提供了物质基础,脑力劳动的运用促进了思维的发达和认识的不断进步提高,在人类的认识史中,劳动更多的体现为脑力的运用,即劳力劳动作用的发挥。这些人类认识的成果,也就是人类认识不断创新的结果,是人类认知方法不断创新的结果。
(二)价值观体系的创新
我们应该创造一种怎样的价值体系,一种怎样的价值认知体系,一种怎样的价值评价体系?哲学层面的价值观必须是能够体现和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既能顺应自然,能为自然所容纳,也能为整个社会和人类认同,即价值观之一般;同时就某一社会而言,也要体现出某一社会的特性,体现出某一时代的特性,也就是价值观之特殊性或个性。总之,我们的价值观应是一般与特殊辩证统一的价值观,既能体现自然和社会之一般,体现人类自身之一般;也能体现和包容某一社会某一时代之特殊。这种价值观是在既有的价值体系之上赋予时代特色的价值观体系,绝不是颠覆性的构建。
(三)思维模式的创新
思维模式可分为不同的种类,其中创新思维就是其中之一。创新思维是我们进行其他创新的基础。所谓创新思维就是以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了解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或者说用不同寻常的视角去观察寻常的事物,使得事物显示出某些不寻常的性质。所谓不寻常的性质,并非事物新产生的性质,而是一直存在于事物中的,只不过未被人们发现罢了。对于某种事物和现象,如果我们的头脑从“肯定”、“否定”和“待定”这样三种视角进行思考,就會发现未为人知的东西。整个人类社会作为认知的客体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的外延和内涵都会相应的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对变化了的客观事物,就不能总是以老的眼光看待。既不能全盘的肯定,也不能全盘的否定,而应从“肯定”、“否定”和“待定”这样三种视角进行思考。
三、哲学层面的创新方法
在哲学层面我们该如何创新呢?就是“肯定”、“否定”和“待定”的过程,或者说是继承、否定和扬弃的过程,就是推陈出新的过程。
继承。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旧的”,也就没有“新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也就无所谓创新。“新”是相对“旧”而言,“创新”是相对于“继承”。整个人类文化就是在前人创造的文化成就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奴隶制文化就是在对原始文明的继承中发展起来的,封建文化是在对奴隶制文化的继承中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文化是在对封建文化(或地主阶级文化)继承中发展起来的,同样,社会主义文化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继承的基础上创立的,没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石,马克思主义也就成了空壳,没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作为基石,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大厦也将是不牢固的。所以,发展或创新首先就是要继承。
其次是“待定”,是“否定”和“扬弃”。无论是对于前人的还是别人的,都应持一种“待定”和审慎的态度,既不是全盘肯定,也不是全盘否定,而应是“待定”,然后是审视,是严谨的辨析,是“否定”和“扬弃”。这种“否定”和“扬弃”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赋予时代性的内容,烙上时代的印记,绝不是割断历史,颠覆历史,不是“有用的”拿来,“无用的”抛弃,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在尊重前人劳动成果的前提下,在前人肩膀上的眺望和超越。这种“否定”和“扬弃”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过程。无论是对于历史文化,还是对于外来文化,都应持一种“待定”和审慎的态度,然后才是“否定和“扬弃”。没有“待定”和审慎的态度,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否定”和“扬弃”。如果是简单的“否定”和“扬弃”,那就变成了颠覆,变成了摧毁。
无论是理论的创新还是文化的创新,还是思维模式的创新,还是价值体系的创新,都是对创新元素的重新组合。理论的创新是對一定理论元素的重新组合,文化的创新是对一定文化元素的重新组合,思维模式的创新,是对思维要素的重新组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肯定”和对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的“否定”和“扬弃”,是社会主义的因素和经济(市场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是对政府作用和经济要素的更合理的定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哲学创新理论的运用,是理论的创新,同时也是思维创新的结果。
总之,创新,就哲学层面来讲,首先就是要有“肯定”、“否定”和“待定”的视角,以审慎的态度“否定”和“扬弃”,进而实现超越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肯定”、“否定”和“扬弃”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庞元正,吴晶晶.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23(06)61-68.
[2] 崔剑峰.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研究[J].知与行,2019(06)90-94.
[3] 魏长宝.新时代中国哲学研究的使命——评李承贵教授新作《生生的传统》[J].社会科学动态,2019(11)122-124.
【作者简介】
马富元(1965.10—)男,甘肃武山人,汉族,本科学历,讲师,研究方向:文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