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紫砂作品“滴水之恩”的创意制作

2020-08-02 10:45范晓丽
江苏陶瓷 2020年3期
关键词:造型紫砂工艺

范晓丽

摘  要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博的文化,其中包括非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正是这些文化的不断传承,让我们一代一代受益匪浅,紫砂艺术创作作为一种传承数百年的民间手工艺,在新时代的创新中要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将艺术的审美和历史文化的传承结合在一起,让两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本文主要描述了以此创作而成的紫砂壶“滴水之恩”的创意和制作。

关键词  紫砂;文化;造型;工艺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意思是在困难的时候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以后也应当加倍报答。这并非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具体要去做什么,而是在教育我们,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并秉持一颗感恩的心。紫砂壶作品“滴水之恩”(见图1)就以这样一个典故作为自身造型的创意制作而成的。

从传统的文化意蕴当中提炼出形体,理解是一切的前提,因为只有理解了其中的蕴意,才能够通过形体来进行表达,正所谓意在形先,紫砂壶的设计制作为的是最终的情感艺术表达,在最初的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什么样的形体能够表达最强烈的情感,在眼前这把作品“滴水之恩”的设计制作中,首先就要考虑对水的理解,水滴滴落是一個动态的过程,而紫砂壶是完全静止的,好在历代以来的紫砂壶制作早已经总结出了相关经验,那就是通过造型和线条的连贯模拟出事物犹如在活动中的艺术效果,最值得借鉴的作品莫过于历史上著名的“风卷葵”,表现无形的风和表现没有固定形状的水其实有着相通之处,但与通过事物被风吹动所形成的动态效果所不同的是,水本身也是可以有形状的,其中最能表现出的莫过于水面上所产生的“波纹”,在作品“滴水之恩”的制作上,实际是将“风卷葵”的设计制作理念反向思考,借用外力塑造出水在特定状态的形状。不过这种形态同时要考虑实际情况以及审美的把握,在保证壶身结构的同时,尽可能地展现出紫砂壶本身的造型美,通过工艺上的处理让壶面水纹波浪处于一种圆润流畅的状态,这需要一定的技巧,重点在于波纹转折之处的处理要轻重得宜、转折顺畅。

在作品“滴水之恩”的造型之中,时光仿佛被凝固,壶钮被塑造成一枚下落的水滴,水滴的下端有一部分已然落入了水面,产生的涟漪正微微鼓起,泛起层层波浪,而随着壶盖延伸到壶口,波浪一层一层拓展,壶肩、壶面一层一层如同阶梯,最外圈则形成腹鼓浑圆的壶面,再经由舒缓的曲线向壶底部收缩形成一个光润平和的壶身,整体的壶面从俯视的角度来看,就如同被水滴搅动的平静水面,连续有规律地形成一圈一圈的荡漾涟漪,从上往下来看,这就是“滴水之恩”所代表的形态表现。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仅仅是为了表现“滴水之恩”的造型现象,其壶体的结构其实并不需要采用阶梯塑造的方式,采用传统茶壶制作中常见的圈线装饰同样能产生这样的效果,但在作品“滴水之恩”中却选择了难度更高、工艺制作更为复杂的阶梯形态,这需要在制作的时候对于壶口盖部分具有十分严谨细腻的掌握,开口时由于壶口更大且呈阶梯状,考虑到烧制时的泥料收缩比,需要预留更大的向上拱起的空间,这对于整体形态的把握是非常不利的,因为烧制以后阶梯高耸或是下沉都不利于整体主题的表现。那么为什么还要采用这样的制作及造型呢,关键就在于这把壶内蕴所要表达的另一重要含义,那就是“涌泉相报”。

与“滴水”相对应,茶壶的造型要想有所表现,那就要紧扣“涌泉”这一动态场景,但由于水的特性,这一场景本身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很难用既规整又符合审美习惯的具体造型来进行表现,所以在作品“滴水之恩”上,就采用了阶梯塑造这种较为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涌泉”这一后续的文化内涵,相对于从上往下的“滴水”,从下往上的“涌泉”也就成了相对应并制成的形体意蕴塑造,要知道在形体的表现上保持平衡的同时,在意蕴内涵上同样如此,作品就孕育了双重的情感表达,既符合实际的审美也具有文化的深度。且在同一画面中同时展现水流动时向上和向下时的两种状态,给形体本身赋予了无穷的趣味,让人在观赏之中沉醉于视觉的想象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愉悦。

从紫砂壶艺设计创作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无疑是一座永不枯竭的宝库,借用传统工艺来进行紫砂造型的塑造,既是一种对全新造型的开发,也是对文化的进一步领悟,从中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的人生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制作时的情感结合,就能够产生出足以感动人心的全新紫砂艺术创作,从而进一步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紫砂本身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造型紫砂工艺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浅谈宜兴紫砂艺术创作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萧邦 探寻稀世工艺
美术审美特征论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读壶记》
紫砂壶估值的再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