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红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艾滋病尚无根治方法,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且该病具有传染性,患者心理压力大,社会支持少,需要较强的心理韧性来面对疾病[1]。心理韧性指个体在危险环境或压力下的适应与应对能力,评估艾滋病患者心理韧性状况可及时掌握患者心理变化,为尽早开展心理干预及临床治疗提供帮助[2]。心理韧性影响因素通常包括个性因素、环境因素、社区环境因素,但艾滋病患者情况较为特殊,需具体研究分析[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艾滋病住院患者心理韧性状况及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0例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37.12±3.85)岁;身体质量指数17.9~24.8kg/m2,平均身体质量指数(21.37±1.18)kg/m2。
1.2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参照《艾滋病诊疗指南第三版(2015版)》[4],有流行病学史,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查为阳性,处于艾滋病期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伴随HIV相关症状,可伴有病毒感染或肿瘤;②年龄≥18周岁;③拥有读写能力;④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①器质性疾病引发的精神障碍者;②具有严重自杀倾向者;③无生活自理能力者。
1.3方法 问卷调查:①记录年龄、性别、医护环境、文化程度、未来信念。②采用Connor-Davidson心理韧性量表(CD-RISC)[5]调查心理韧性状况,该卷包含25条目,分成3个维度,其中11~23条目评价“坚韧性”,1、5、7、8、9、10、24、25条目评价“力量性”,2、3、4、6条目评价“乐观性”,每个条目以0~4分评价,从来不(0分)、很少(1分)、有时(2分)、经常(3分)、一直如此(4分)。总分100分,评分≤50分,提示心理韧性较差,组成较差组,评分>50分,提示心理韧性良好,组成良好组。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将经单因素检验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并赋值,将CD-RISC评分≤50分作为因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心理韧性状况 19例患者CD-RISC评分>50分,31例≤50分。良好组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评分及总分均高于较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理韧性状况对比分)
2.2影响心理韧性状况的单因素分析 两组性别占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好组年龄(<35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未来信念不断恶化占比低于较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影响心理韧性状况的单因素分析[n(%)]
2.3影响心理韧性状况的多因素分析 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未来信念不断恶化为心理韧性状况差的相关影响因素(OR>1,P<0.05)。见表3。
表3 影响心理韧性状况的多因素分析
艾滋病患者情发展较快,可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并引起多种并发症,加之目前社会普遍对艾滋病患者存在一定歧视,病痛与心理的双重作用将严重影响其个人生活,不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6]。心理韧性可体现个体经受压力及逆境后保持良好心态的能力,通过评估心理韧性状况可及时掌握患者心理恢复力,进而做出适当干预,帮助患者进行调节[7]。
CD-RISC可综合评估患者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使用简单,适用性高,信效度好,是临床用来评估心理韧性的重要工具[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良好组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评分及总分均高于较差组,且总体评分不高,可见艾滋病患者应对逆境与压力的能力严重下降,心理韧性普遍较差。本次结果显示,良好组年龄(<35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未来信念不断恶化占比高于较差组,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未来信念认为不断恶化为心理韧性状况差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可能是年龄偏小的艾滋病患者面对逆境、困难的经验相对较少,未能掌握自我调节方法,在确诊艾滋病后,难以建立面对疾病的决心,坚韧性较差;文化程度成为影响心理韧性的因素,可能是患者文化水平低,对疾病认知易存在多种误区,过度担心疾病恶化或受到歧视,进而自我怀疑,力量性较差;未来信念可反映患者乐观性,认为疾病将不断恶化的患者乐观性较差。
综上所述,艾滋病患者心理韧性普遍不高,年龄、文化程度、未来信念是影响心理韧性的相关因素,在临床治疗中可给予相应干预,提高患者心理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