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友虎,李晓峰*,徐 净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2. 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北京 100049)
矽卡岩型矿床是世界上分布广泛、经济价值高的矿床类型之一,一直吸引着国内外学者进行广泛深入地研究[1-3]。根据金属经济价值的重要性,可将其划分为铁、金、铜、锌、钨、钼、锡等重要矽卡岩型矿床[3]。矽卡岩是一套具有特殊的Ca-Mg-Fe-Mn-Al硅酸盐矿物组合的岩石类型,记录了岩浆热液流体演化过程中的许多成因信息,开展矽卡岩研究可以更好地约束矽卡岩型矿床的成矿机理[2]。
石榴子石作为矽卡岩中广泛分布的具有高度耐火性且可容纳大量微量元素的矿物,其在约束流体演化过程中具有显著优势与效果[4]。石榴子石中微量元素赋存状态除受到晶体置换反应、表面吸附作用、物理化学条件等控制外[5],其含量高低与源区亦具有密切联系[6-8],因此,可以用来指示成矿作用过程中的流体来源与演化、矿质沉淀机理及可能存在的矿化类型等。Zahedi等报道了K Hut矽卡岩型铜矿石榴子石中Cu、Ag和Co含量具有正相关性[9]。Xu等发现石榴子石中含有较高的W、Sn、Mo等矿化微量元素,约束了知不拉—驱龙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系统,尤其是高钼石榴子石的发现较好地解释了知不拉矽卡岩型钼矿化不发育的原因[10]。Park等研究了Weondong矽卡岩型钨矿床中W含量有较大差异的两阶段石榴子石,指出晚阶段石榴子石中W卸载是白钨矿化的主要原因[6]。
滇东南老君山矿集区位于华夏地块西缘,区内分布着一系列中型至大型钨锡多金属矿床,是中国重要的钨锡多金属矿产基地之一[11]。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简称“都龙矿床”)位于老君山变质核杂岩的西南部,从北至南分别由铜街、曼家寨、辣子寨、五口硐、南当厂等矿段组成,目前探明资源储量累计锡金属量约40×104t、锌金属量约400×104t,并伴生铟金属量约6 000 t,是近年来发现和勘查评价的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12]。前人对都龙矿床的地质背景、老君山花岗岩体岩石地球化学及其与成矿的关系[13-15]、成岩成矿年代学[16-17]、矿石金属矿物特征[12,18]、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流体演化[19-20]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然而,由于该矿床蚀变矿物类型多样,成矿作用复杂,针对矽卡岩矿物成分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研究仍相对薄弱。因此,本文选取云南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中的矽卡岩作为研究对象,在详细调研矿区野外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显微岩相学观察、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LA-ICP-MS等分析手段,分析矽卡岩矿物的主量、微量元素特征,厘定矽卡岩矿物类型,并探讨其形成环境与对矿床成因的指示意义。
都龙矿床位于华夏地块西缘,大地构造背景属于华南褶皱系西端与扬子地块、哀牢山褶皱系等三大构造单元结合部位[图1(a)],西邻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北邻右江裂谷盆地,属于越北古陆边缘坳陷带。该结合部位形成了一系列中型至大型钨锡多金属矿床,如个旧、白牛厂、大厂等锡多金属矿床,新寨、南秧田、大名山等钨多金属矿床,是中国重要的钨锡多金属矿集区[图1(b)]。区域出露的地层除侏罗系和白垩系缺失外,从元古界至新生界均有。从新元古代开始,地壳运动经历了加里东期沉积阶段到海西期抬升阶段,再到印支期沉积阶段的复杂演化过程。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复杂,断裂构造发育,形成了红河、弥勒—师宗、南丹—昆仑关等断裂控制区域的构造格局。区域内发生了广泛的晚白垩世花岗质岩浆活动,导致大量花岗质岩浆侵入,形成个旧、薄竹山、龙箱盖、老君山等岩体,这些侵入体在成因和空间上与钨锡多金属成矿作用密切相关[15,21-23]。
图件引自文献[24]图2 老君山地区区域地质简图Fig.2 Regional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Laojunshan Area
都龙矿床位于老君山变质核杂岩的西南部(图2),从北至南依次由铜街、曼家寨、辣子寨、五口硐、南当厂等矿段组成[24](图3)。矿区内主要出露新元古代新寨岩组和中寒武统田蓬组、龙哈组,岩性主要包括石英云母片岩和大理岩。其中,新寨岩组是矿区Sn、Zn工业矿体最主要的赋矿层位,沿着马关—都龙断裂由北向南分布,主要由矽卡岩、大理岩、石英云母片岩组成[12]。矿区内主要有3组断裂,分别为呈SN向弧形展布的马关—都龙断裂、一系列SN向的次级断裂(F0、F1、F2、F3)和NW向走滑断层F4。矿区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老君山花岗岩体呈岩基状侵入矿区北侧,平面上呈椭圆状,面积约150 km2。此外,矿区东侧出露大面积的加里东期南温河片麻状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志留纪,并经历了印支期变质作用[25]。
图件引自文献[26]图3 都龙矿床地质简图Fig.3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Dulong Deposit
老君山花岗岩体为复式岩基,包括3个不同期次的侵入体[13-15]:①中粗粒二云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90.1~87.5 Ma;②中细粒二云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89.7~85.3 Ma;③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为86.0~82.8 Ma。3期花岗岩在空间上密切伴生,侵入加里东期花岗岩、新元古代新寨岩组和寒武纪地层中。第一期呈岩基产出,分布在复式岩体边缘;第二期呈岩株侵入第一期岩体中,分布在岩体中心;第三期规模较小,主要呈岩株或者岩脉产出,侵入于第一、二期花岗岩或围岩中。前人研究结果表明,老君山花岗岩体属于富Si、富碱的高分异S型花岗岩,这些花岗岩主要来源于相同组分的古—中元古代变质泥质-砂质岩基底的部分熔融,形成于岩石圈伸展环境[13-15]。
锡锌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局部为脉状,矿体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图4(a)],平面上呈SN向带状分布,东西向宽度较窄,南北向延伸较长,局部可见矽卡岩与围岩大理岩的接触关系[图4(b)、(c)]。矿石类型主要为矽卡岩型,主要金属矿物有闪锌矿、锡石、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以及少量白钨矿、毒砂。矿石结构主要有粒状结构、填隙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斑点状构造和条带状构造。矽卡岩化是都龙矿床最主要的围岩蚀变。矽卡岩矿物主要以石榴子石、辉石、阳起石和绿泥石为主,还包括少量绿帘石、符山石等。
图4 野外地质现象照片Fig.4 Photographs of Field Geological Phenomena
根据野外地质特征,结合矿物共生组合、结构以及显微岩相学观察,可将都龙矿床的蚀变矿化阶段划分为石榴子石-辉石阶段、阳起石-绿泥石阶段、磁铁矿-锡石阶段、锡石-磁黄铁矿-闪锌矿阶段、闪锌矿-黄铜矿阶段。其中,石榴子石-辉石阶段主要形成以石榴子石、辉石为代表的无水硅酸盐矿物[图5(a)、(b)],也可见到少量的符山石;这些矿物多分布在铜街—曼家寨矿段的底部。阳起石-绿泥石阶段主要生成阳起石、绿泥石等退化蚀变矿物,可见少量的绿帘石[图5(c)、(d)];这些矿物多为充填交代早期矽卡岩矿物形成,其中阳起石矽卡岩是都龙矿床主要的赋矿岩石。磁铁矿-锡石阶段的主要矿物为磁铁矿和锡石,含少量白钨矿[图5(e)、(f)]。锡石-磁黄铁矿-闪锌矿阶段主要形成以磁黄铁矿+锡石为组合的金属矿物,并可见少量的闪锌矿、黄铜矿分布;磁铁矿与阳起石、石英、萤石等形成致密块状矿石[图5(g)、(h)],锡石主要呈自形粒状散布在块状磁黄铁矿矿石中[图5(h)]。闪锌矿-黄铜矿阶段主要生成大量的闪锌矿、黄铜矿,以及少量的磁黄铁矿和黄铁矿[图5(j)~(l)],可见闪锌矿-黄铜矿组合呈脉状穿切早阶段形成的辉石矽卡岩[图5(i)]。各阶段矿物生成顺序见表1。
Q为石英;Cal为方解石;Fl为萤石;Mb为大理岩;Grt为石榴子石;Px为辉石;Act为阳起石;Chl为绿泥石;Ep为绿帘石; Po为磁黄铁矿;Py为黄铁矿;Sp为闪锌矿;Cp为黄铜矿;Cst为锡石;Sch为白钨矿;Mt为磁铁矿图5 代表性矽卡岩和矿石特征Fig.5 Characteristics of Representative Skarns and Ore Minerals
本次研究主要选取了曼家寨和铜街矿段露天地表相对新鲜的样品,以及金石坡矿段少量钻孔样品。在偏光显微镜与扫描电镜观察的基础上,对代表性的石榴子石、辉石等矿物进行电子探针分析,并对已经开展过电子探针分析的石榴子石进行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
扫描电镜与电子探针分析均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电子探针实验室完成。扫描电镜分析的工作条件为:加速电压15.0 kV,低真空模式,分辨率1.5 nm。电子探针分析仪器型号为JEOL JXA-8100,分析条件为:加速电压15 kV,电流20 nA,分析束斑直径5 μm。元素Si、Ti、Al、Fe、Cr、Mn、Mg、Ca、Na、K、Sn、F和Cl检测限分别为0.016%、0.024%、0.014%、0.022%、0.022%、0.019%、0.015%、0.017%、0.017%、0.014%、0.036%、0.050%和0.009%,不同元素的峰位计数时间为10~20 s。所采用标样为自然界矿物或人工合成氧化物。
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和Mapping分析是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完成,使用仪器型号为Agilent 7700cx Quadrupole ICPMS。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采用He作为剥蚀物质的载气,Ar作为补偿气,通过单点剥蚀模式进行分析;能量密度为3.0~3.5 J·cm-2,测试所用束斑直径为51 μm,频率为10 Hz;测试过程中先进行背景信号采集30 s,随后样品连续剥蚀采集40 s,单点测试分析时间为70 s;采用标准玻璃NIST610和GSD-1G作为外标,对应点电子探针分析所得的Ca含量作为内标进行微量元素校正,测试数据采用Iolite软件进行计算,具体过程参见文献[8]。Mapping分析所用束斑直径为11 μm,能量密度为3 J·cm-2,扫描速度为11 μm·s-1,频率为10 Hz;测试完成后,采用Iolite软件对图像进行后期处理。
4.1.1 石榴子石
石榴子石是石榴子石-辉石阶段中常见的硅酸盐矿物,主要以粒状集合体产出,多与辉石共生[图5(a)、(b)]。根据光学显微镜以及扫描电镜揭示的矿物结构与矿物组合特征,将石榴子石分为早(Grt Ⅰ)、中(Grt Ⅱ)、晚(Grt Ⅲ)3个世代。Grt Ⅰ世代石榴子石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多为0.2~2.0 mm[图6(a)~(c)],环带发育,后期被黄铜矿沿裂隙充填[图6(b)]。Grt Ⅱ世代石榴子石显示微弱振荡环带或围绕早阶段石榴子石的边部生长[图6(c)],表面粗糙,发育较多裂隙,可见石榴子石与辉石、符山石等矿物共生[图6(d)、(e)]。Grt Ⅲ世代石榴子石呈半自形—他形结构,多呈细粒状产出,粒径较小,一般为0.02~0.05 mm[图6(f)]。
Hd为钙铁辉石;Di为透辉石;Ap为磷灰石;Ttn为榍石;Ves为符山石图6 代表性矽卡岩矿物显微照片Fig.6 Micrographs of Representative Skarn Minerals
4.1.2 辉石、阳起石和绿帘石
辉石是石榴子石-辉石阶段的主要组成矿物之一,常与石榴子石、符山石共生,多以短柱状、粒状集合体产出[图6(g)~(i)];手标本中辉石多呈绿色、暗绿色[图5(b)],单偏光下主要为无色—淡绿色,正交偏光下可达二级蓝绿干涉色,部分辉石遭受后期蚀变形成阳起石[图6(j)、(k)];阳起石是矿区重要的含水硅酸盐矿物,常呈长柱状、放射状分布[图6(j)],多为交代早期矽卡岩矿物而形成,也被晚期硫化物和碳酸盐矿物交代和穿插[图5(c)、(g)];手标本下阳起石呈灰绿色—墨绿色,裂隙处发育闪锌矿化,正交偏光下多为黄棕—浅蓝绿干涉色。绿帘石是阳起石-绿泥石阶段的矿物,由交代石榴子石和辉石而形成;手标本中绿帘石呈黄绿色—翠绿色[图5(d)],多呈粒状集合体产出,局部地区形成绿帘石矽卡岩,正交偏光下呈现出颜色鲜艳的干涉色[图6(l)],可见后期石英呈脉状充填。
石榴子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2)显示,都龙矿床石榴子石以钙铁榴石(And)和钙铝榴石(Gr)为主[图7(a)],含有少量的锰铝榴石(Sp)、铁铝榴石(Alm)和镁铝榴石(Pyr),其整体属于钙铁榴石-钙铝榴石固溶体系列(And29.47%~99.37%Gr0.57%~70.53%Sp0.59%~2.45%)。其中,Grt Ⅰ世代中钙铁榴石端元组分为95.81%~99.37%,钙铝榴石为0.57%~4.19%;Grt Ⅱ世代中钙铁榴石端元组分为51.64%~82.53%,钙铝榴石为17.47%~48.18%;Grt Ⅲ世代中钙铁榴石端元组分为29.47%~36.62%,钙铝榴石为61.08%~70.53%。石榴子石具有从早阶段以钙铁榴石(And95~99Gr1~5)为主向晚阶段钙铁-钙铝榴石(And50~80Gr20~50)变化,到最晚阶段为细粒钙铝榴石(And30~40Gr60~70)。
XAlm为石榴子石中铁铝榴石的摩尔分数;XPyr为 石榴子石中镁铝榴石的摩尔分数图7 石榴子石和辉石的端元组分图解Fig.7 Endmember Diagrams of Garnets and Pyroxenes
辉石电子探针和能谱分析结果见表3,计算得出的端元组分图解如图7(b)所示。都龙矿床辉石的透辉石端元组分为8.92%~100.00%,钙铁辉石为0.00%~80.27%,锰钙辉石(Jo)为0.00%~10.81%,属于典型的透辉石-钙铁辉石固溶体系列(Di8.92%~100.00%Hd0.00%~80.27%Jo0.00%~10.81%)。
ws为样品含量;wc为球粒陨石含量;球粒陨石标准化数据 引自文献[27];同一图中相同线条对应不同样品图8 石榴子石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Fig.8 Chondrite-normalized REE Patterns of Garnets
石榴子石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见表4、5。石榴子石稀土元素总含量(质量分数,下同)总体较低,为(3.0~107.0)×10-6,LREE/HREE值为0~155,(La/Yb)N值为0.01~2 294.00。不同世代的石榴子石具有不一致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8)。Grt Ⅰ世代石榴子石显示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亏损的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右倾型,具有明显的正Eu异常;而Grt Ⅱ世代石榴子石具有重稀土元素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左倾型,显示弱的负Eu异常或无Eu异常,同时也发现个别Grt Ⅱ世代石榴子石的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不明显,显示出平坦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Grt Ⅲ世代石榴子石颗粒粒径较小,未进行分析测试。
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石榴子石中含有较高的成矿元素In和Sn,含量分别为(1.6~264.0)×10-6(平均值为48.5×10-6,分析点数(n)为49)和(436~13 100)×10-6(平均值为3 522×10-6,n=49)。但是,不同世代的石榴子石中成矿元素In、Sn含量差异较大(表5)。其中,Grt Ⅰ世代石榴子石中In含量为(63.0~264.0)×10-6(平均值为159.0×10-6,n=10),Sn含量为(2 790~13 100)×10-6(平均值为7 441×10-6,n=10);Grt Ⅱ世代石榴子石的In和Sn含量相对较低,分别为(1.6~81.0)×10-6(平均值为20.0×10-6,n=39)和(436~4 740)×10-6(平均值为2 518×10-6,n=39)。从早阶段钙铁榴石向晚阶段钙铝榴石,成矿元素In和Sn含量显示逐步减少的趋势(图9)。
图9 不同世代的石榴子石In-Sn含量图解Fig.9 Diagram of In-Sn Contents of Garnets in Different Generations
对早阶段的钙铁榴石(核部)和晚阶段交代成因的钙铝榴石(边部)进行LA-ICP-MS面扫描分析(图10),结果显示钙铁榴石和钙铝榴石对元素(In、Sn、W、As、Al、V等)的富集程度不同。早阶段钙铁榴石富集元素In、Sn、W、As;元素Al、V、Y、Zr、Sc、Ti、La含量较少;In和Sn分布相对较为均匀,且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此外,钙铁榴石也含有一定量的W和As。晚阶段交代成因的钙铝榴石较为富集元素Al、V、Y和Zr,In和Sn含量较少。
岩浆演化后期开始出现高温气水溶液,沿着岩体与围岩接触带的裂隙系统渗透,与碳酸盐岩发生交代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石榴子石、辉石和少量符山石等无水硅酸盐矿物。实验研究发现钙铁榴石形成于相对氧化的环境,且钙铁榴石比钙铝榴石的形成有着更高的氧逸度[28]。因此,流体的氧逸度可以由石榴子石中Fe3+含量来指示。都龙矿床石榴子石结晶早期以钙铁榴石(Grt Ⅰ世代, And95~99Gr1~5)为主,流体氧逸度较高;随着钙铁榴石的不断结晶,石榴子石向钙铁-钙铝榴石(Grt Ⅱ世代, And50~80Gr20~50)变化,流体氧逸度逐渐降低;大量Fe3+被消耗之后,到晚期钙铝榴石(Grt Ⅲ世代, And30~40Gr60~70)组分逐渐增加。同时,不同世代石榴子石的Fe3+和Al3+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此外,辉石显示由早期核部透辉石组分向晚期边部钙铁辉石组分变化的特征[图6(h)],且晚期钙铁辉石被交代形成大量阳起石[图6(k)]。因此,作为石榴子石-辉石阶段的主要组成矿物,石榴子石与辉石端元组分的协同变化暗示了成矿流体在早阶段由氧化环境逐步向相对还原环境变化的特征[29-30]。
随着流体的演化,温度逐渐降低,水解作用逐渐增强,形成一系列含水硅酸盐矿物(铁阳起石、绿帘石和绿泥石等)。叶霖等在晚期矽卡岩阶段测得萤石中流体包裹体的温度为376 ℃~419 ℃(平均398 ℃),盐度为7.7%~11.0% NaCleq(集中于8.0%~9.5% NaCleq)[20],与本文测得的绿帘石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360 ℃~376 ℃)、盐度(3.0%~5.3% NaCleq)(数据未发表)较为一致,显示中—高温和低盐度流体特征。
图(b)、(j)、(k)引自文献[36]图10 钙铁榴石和钙铝榴石LA-ICP-MS面扫描图像Fig.10 LA-ICP-MS Mapping Images of Andradites and Grossulars
近年来,随着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技术的广泛使用[4],矽卡岩石榴子石中的其他微量元素,尤其是与成矿相关的指示元素(如W、Sn、As、Mo、U等)被广泛报道,并显示其在约束矽卡岩流体矿化过程与指导勘探找矿具有重要的意义[6,9-10]。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都龙矿床中In和Sn在矽卡岩矿物中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石榴子石中,其含量分别为(1.6~264.0)×10-6(平均值为48.5×10-6)和(436~13 100)×10-6(平均值为3 522×10-6),且早阶段钙铁榴石中含有最高的In和S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59.0×10-6、7 441×10-6;面扫描图像(图10)也显示In和Sn主要富集在早阶段钙铁榴石中,且分布相对较为均匀;这些结果表明来自侵入体的成矿流体中富集In和Sn等。此外,W和As也显示与In、Sn一致的变化趋势,均相对富集在钙铁榴石中,而不是钙铝榴石中。前人研究表明:As可能以As5+的形式置换石榴子石晶格中四面体位置的Si[37];W则主要以W6+的形式置换晶格中的Fe3+[38]。石榴子石中In的置换机制未见报道,In主要的化合价为+3价,结合In、W与钙铁榴石的正相关性,推测In可能主要以In3+的形式置换Fe3+。Sn具有变价,主要有+2价和+4价。前人研究表明Sn主要是以Sn4+替代八面体配位的Fe3+进入石榴子石晶格[39],主要为Sn4++Fe2+→2Fe3+;可能也有一些替代方式会导致八面体位置的阳离子不足,二价阳离子过多[40],如3Sn4++□(空位)→4Fe3+;或一些二价阳离子进入八面体配位中[41],如Sn4++Mg2+→2Fe3+。石榴子石不同端元组分与Sn含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表明,Sn可能是以Sn4+替代Fe3+进入石榴子石晶格中(图11)。石榴子石中In与Sn协同变化的关系表明两者的同时性、同源性,暗示在矽卡岩蚀变早阶段的流体中In和Sn含量可能都有一定的富集;且该阶段In与Sn选择性相对富集在钙铁榴石中,而非钙铝榴石或其他矽卡岩矿物(如辉石、符山石(数据未发表))。晚阶段石榴子石中的In含量降低,可能与钙铝榴石矿物晶体化学性质或该阶段其他富铟矿物的形成有关。因此,不同世代的石榴子石中In与Sn的差异性特征可以直接且有效地约束成矿流体在矽卡岩蚀变与矿化过程的演化。
图11 不同世代的石榴子石Sn-Fe摩尔分数图解Fig.11 Diagrams of Mole Fraction of Sn-Fe for Garnets in Different Generations
(1)云南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中的石榴子石属于钙铁榴石-钙铝榴石固溶体系列(And29.47%~99.37%Gr0.57%~70.53%Sp0.59%~2.45%),早阶段以钙铁榴石为主,向晚阶段钙铁-钙铝榴石变化,到最晚阶段则以细粒钙铝榴石为主;辉石属于透辉石-钙铁辉石固溶体系列(Di8.92%~100.00%Hd0.00%~80.27%Jo0.00%~10.81%)。石榴子石与辉石端元组分的协同变化暗示了成矿流体在早阶段由氧化环境逐步向相对还原环境变化的特征。
(2)都龙矿床不同世代的石榴子石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In和Sn含量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早阶段钙铁榴石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而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型特征,且含有最高的In和Sn含量;晚阶段钙铁-钙铝榴石显示重稀土元素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的左倾型特征,In和Sn含量较少。石榴子石中In与Sn的差异性特征可以直接且有效地约束成矿流体在矽卡岩蚀变与矿化过程的演化。
野外工作得到了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杨光树副教授、王凯硕士和姜晓明,以及云南都龙锌铟有限公司李廷俊和叶勤富工程师的支持和帮助,实验过程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电子探针实验室贾丽辉工程师的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