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舒漫
摘 要:入学教育的本质是适应性教育,即生活适应教育、学习适应教育、心理适应教育。它作为高校教育的开端,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学生管理者而言,入学教育是重要的桥梁,可以快速在教师与学生间建立信任感,从而帮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新环境、了解新制度。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和教育国际化的推进,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长,同时也给留学生教育的质量控制带来严峻挑战。而目前我国对来华留学生入学教育的实施与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这样的国际化背景下,推动来华留学生的入学教育的实施与研究显得重要与紧迫。
关键词:留学生交流 入学教育
一、我国留学生入学教育现状与问题
相较于欧美国家,我国的留学生入学教育基础差、起步晚。现阶段,留学生入学教育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内容设置的局限性、时间安排的不科学、教育形式的单一化、客观因素的限制。
(一)内容设置的局限性
留学生入学教育从内容设置上看,欠缺系统性、规范性与针对性,没有与时俱进。入学教育的内容不仅应当涉及一般性、基础性、日常性的需求,更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与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内容定制,将普遍性内容与个性化内容相结合。入学教育内容的创新应当遵循“规范”与“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即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完成基本目标后,结合时代的发展与高校自身的特色,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发展。内容上的创新可以通过个性化教育、社会教育、消费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等方面进行。
(二)时间安排的不科学
多数开设留学生入学教育的高校,在时间安排上欠缺科学性。有学者提议,应将入学教育集中安排在第一学期,或是新生入学后的开学两周。殊不知,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错误地将入学教育等同于入学训导。入学教育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不应只停留在入学阶段,而要贯穿于整个学业生涯。
(三)教育形式的单一化
从形式上看,留学生入学教育形式欠缺多样性与创新性。多数高校选择了单向传播的传统教育形式,例如课堂、会议、讲座等。这类主要是“教师说、学生听”的形式,是刚来中国的留学生新生不习惯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最终因学生参与感低导致教育效果不佳。针对这些弊端,有不少学者倡议要进行教育形式的创新,不要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令人可喜的是,的确有少数高校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模式。例如,有教育研究者开发了一款以留学生入学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游戏软件,以期提高学校留学生入学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学生可以通过游戏了解入学事项、校园概况、学校活动、图书馆等内容。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基于教育游戏的入学教育在形式上的确是一种创新,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作为入学教育的辅助工具,但无法完全替代系统化的入学教育。
(四)客观因素的限制
一方面,现有的留学生入学教育缺乏反馈与评价机制,管理者对入学教育效果检验的不重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入学教育内容和模式的及时优化。另一方面,对留学生入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高校在组织上缺少整体性与协调性。比如,大部分的入学教育多是由留学生管理部门或者国际学院组织进行的。这就导致,留学生入学教育的实施主体是学工线的老师,缺少了学校其他部门和教职工的参与。我们必须意识到,一所高校的文化是入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因此,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入学教育机构,或者调动高校各部门的力量参与到留学生入学教育的工作當中,从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二、互动性视角下留学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创新
高校管理层应重视留学生入学教育,将入学教育贯穿整个学生生涯,同时联动社会各界力量开展个性化、特色化的教育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育形式,做到留学生入学教育因人而异、因时而新、因地制宜。
(一)第二课堂为载体,融入中国国情和文化教育
在常规性的入学教育课程内容基础上,应当加入中国国情和文化教育。以“中国梦”统领,把文化和国情教育作为契机,让留学生新生了解自然国情、历史国情、现实国情、比较国情和中国文化,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新的环境,为即将展开的求学生涯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为留学生说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形象做铺垫。
留学生第二课堂,可以作为中国国情和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例如,组织留学生走进中国新农村,参加社会实践,以最直观的形式了解中国当代农村的发展情况,在感知自然风光的同时,通过历史故事、民俗文化、新闻解读等方式形成对中国新农村的印象;组织留学生走进中国知名企业,了解企业精神和文化,体验中国速度;组织留学生加入城市志愿者团队,践行中国传统文化中助人为乐的精神,为所在的城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等等。
(二)小班化管理为辅,穿插个性化入学教育
留学生入学教育内容必须打破单一化、普遍性的框架束缚,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寻求个性化、多样性与创新性的结合,做到因人而异、量身定制。留学生来自世界各个国家,教育背景、宗教信仰、风俗文化等都有很大不同。相比中国学生的入学教育,来华留学生的入学教育若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个性化教育刻不容缓。考虑到留学生基础大,教育和管理团队精力有限,建议在普适化教育内容的基础上穿插个性化内容。通过国别和专业进行基础划分,结合心理测评结果,组建多个不超过20人的小班化团体。每一个小团体指定一名老师,可由留学生辅导员、任课老师或班主任负责。负责老师根据这一团体的特点,长期关注学生动态和发展,为每一个学生建立档案,提供个性化教育。
(三)社会力量参与,丰富入学教育内容
高校在留学生入学教育上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打破学校教育的局限性。以法制教育为例,多数高校在入学教育课程中涉及中国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方面的内容,但通常由学校老师负责宣传和教育。高校可以联动属地派出所、市禁毒大队、交通部门等,邀请专业人员进校为学生做更加专业、生动的宣传教育。同时,可以考虑成立实践基地,让留学生通过身体力行更好地理解规章制度。比如,在学习交通规则时,可让学生配合交警做好管理工作,在互动和实践中成长。
三、互动性视角下留学生入学教育制度和机制的创新
高校应重视入学教育效果,建立并完善入学教育评价与反馈机制,做到留学生入学教育因地制宜、因时而新、教学相长。
(一)深化入学教育理念
每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办学特色和管理模式。从校园文化传承的角度看,高校教育者应将学校精神、校园文化融入留学生入学教育之中。例如通过学唱校歌、参观校史馆、讲述校友故事等形式让留学生从不同层面了解学校的方方面面。从管理模式的角度出发,无论高校的留学生管理隶属于一个部门、学院,还是中外学生统筹管理,都可以立足于现有的条件,做好留学生入学教育。通过校级层面,协调学工部、教务处、团委等职能部门组合成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入学教育队伍,同时建立健全留学生入学教育工作机制,做好人员和制度上的保障。
(二)健全入学教育制度
入学教育除了在内容和形式上要与时俱进,制度和机制上也要紧跟的步伐。留学生入学教育亟需建立健全评价与反馈机制,从而保障教育效果,提高学生满意度,同时也能督促和激励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完成工作。一方面,高校可在入学教育的不同阶段增设相对应的评价与反馈环节,了解学生的诉求,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将留学生入学教育评价机制与绩效相结合,激励高校教师和管理者。
(三)提倡自我管理与教育
留学生入学教育是贯穿来华留学生教育始终的一项工程,绝不局限于新生入校时期。在以往的入学教育中,留学生都处于“被教育”的位置,而如今我们应重视留学生的主人公地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提倡自我管理与教育,这也是强调互动性教育的重要一环。例如可以借助榜样力量,邀请优秀的校友和高年级学生,为新生做分享和鼓励,形成良性循环;在留学生公寓管理和寝室文化建设上,可以参考欧美高校的经验,组建一支学生队伍(Residence Assistant),以老带新,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与教育。
参考文献
[1]冯龙飞.地方高校留学生入学教育探讨[J].宜春学院学报,2016,38(3):121-124.
[2]崔淑慧.高校留学生入学教育模式探讨[J].高教探索,2014(3):154-158.
[3]游浚,王雪姣.来华留学生入学教育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8(7):183-184.
[4]苗青.留学新生入学教育一般性原则初探[J].江西教育,2015(1):15.
[5]孙滢,杨文星.浅论留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创新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3):118-119.
[6]韩争艳.与时俱进地创新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与形式[J].高等教育在线,2009(9):121.
[7]刘子真,程瑶.SLI理論与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J].航海教育研究,2006(3):37-39.
[8]吴文龙,陈小娟.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7):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