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何以有益于天下

2020-07-31 10:05杨文彦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20年3期
关键词:曾巩方方封城

文_杨文彦

曾文定公《越州赵公救灾记》一文,为唐宋八大家里的不朽篇章,全民防疫救灾之际,更体现出“其法足以传后”。

救灾工作要实事求是

武汉封城已经近两月了。2月底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世卫组织专家艾尔沃德说:“我们要认识到武汉人民所做的贡献,世界欠你们的。当这场疫情过去,希望有机会代表世界再一次感谢武汉人民……”

这段话让翻译女士几度哽咽。

有对比,才能更容易理解:2009年,北美出现H1N1新流感时,政府未全面防控,任由其传染,至今仍是每年流感流行的主要变种之一,11年来全球共死亡近600万人。中国人民的努力,正是为了避免重蹈这个覆辙,为了挽救全世界未来数百万人的生命。

如今,韩国、伊朗等国疫情正在蔓延,形势严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重要因素——缺少历史经验。

在中国,对传染病的隔离,最晚西周时已流行。《论语》里“伯牛有疾”,孔子器重的弟子冉伯牛,不幸患了传染病,懂医术的夫子,也只能隔着窗户拉着他的手哀叹:“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不要说师生,就算亲人也不能相见。战国时期《云梦睡虎地秦简》中,就有对麻风病的隔离程序。

全国各地驰援武汉的物资,现在已经有序了。曾巩的这篇文章,非常值得武汉红十字会等公益组织的管理人员学习,尤其是物资发放。

曾巩是北宋新古文运动的干将,文风源于六经,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平实质朴,温厚典雅,为时人及后辈所师法。王安石曾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朱子语类》云:“退之南丰之文,却是布置。”正是在曾巩、南丰先生的精心布置下,此文开篇先交代越州(今绍兴)知州赵抃在饥荒到来之前的各种准备。如何发放粮食,什么时间发放,在哪些地点,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放措施等,记载得详细而有条理。最后,笔锋自然转到表现赵公其人的赈灾有方、敢于担当的人格上。

这不仅对于我们今天的防控工作大有裨益,而且也对我们的媒体写作、教育教学也有重要启示。

熙宁八年夏天,越州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若处置不当,便会酿成人祸。

按现在很多文人的思路,会先说赵抃是何等人,再渲染灾情的惨状,描述赵公如何废寝忘食、衣不解带,最后民众齐赞英明。

但曾巩不这样写,他是干实事的,那样的锦绣文章,没有实际意义。

一开篇,他用两句话点明越州大旱的时间、地点以及负责人赵公,没有任何渲染。紧接着,直接进入实际工作。

日本的救援物资,在网上引发了一股古诗词热

赵公经验丰富,灾情初起未形成饥馑时,他意识到要早做打算,提出了七大问题:

一、越州有多少个县、乡遭灾?二、有多少户百姓家中有储粮?三、需要救济的有多少户?四、需要雇用民工修建的公共设施有几处?五、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六、能从富人手里征募的粮食有多少?七、寺庙、道观和学校库房的余粮有多少?

以问题开篇,奠定了本文的基调——少说废话,多干实事。

备齐了物资还不够,还必须考虑如何有序地发放粮食,避免哄抢和浪费。赵公规定,每个成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儿童领半升。为避免混乱,他制订了一个规则:男女分开领,一天男,一天女。隔日领固然好,但很多家庭要隔一天才能拿到粮食。赵公又做了人性化的补充:男女隔日分领粮食,但每次可以领够两日粮。

规则制订完了,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发放网点。赵抃在城镇郊外,设置了五十七处发粮点,确保每个受灾乡村都能就近领取粮食,并要求:本乡人只有在本乡才能领取。

最后还有一措施:官府出面替难民做保,向富户借钱,尽快恢复生产,等庄稼成熟,官府再督促这些人还钱。

救灾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到了第二年春天,旱灾引发瘟疫。赵公已提前设立医院,召募僧人为志愿者,对病人进行集中救治。

武汉封城后,作家方方写的封城日记,获得肯定,也引起了争议

“察民隐”更要实事求是

顾炎武言: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意思是说,文章要流传天下,有四大标准,一是让人明白道理,二是记述政事,三是体察民间疾苦、民风民情,四是称道别人的善举。

曾巩此文,文章标题是乐道人之善,而称赞赵公仅寥寥两句,其余篇幅都是实事求是的“纪政事”。

政者,正也,是为天下人之表率。文章同样如此。不渲染惨痛,更没有丝毫的煽情,因为曾文定公写下此文,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是希望以后再遇到灾害,有识之士都能效仿其中的经验。

而纵观今日许多媒体的报道和写作,我们似乎还有点不及格。

比如《长江日报》评“风月同天”和“武汉加油”引起的巨大争议,比如许多媒体渲染贫困老人们的爱心捐款,对李文亮医生的符号化影射式解读……更不用说许多自媒体对谣言和“阴谋论”的“过滤”传播。

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其优胜处也在于“察民隐”。中国的四大名著,人们耳熟能详。近代西方的小说,比如《包法利夫人》,原名即是《外省风俗》。

当然,小说是虚构,是“虚构的花园里有真实的癞蛤蟆”。

武汉作家、湖北省前作协主席方方女士,正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她以表现武汉市井风情、体现民间疾苦的小说《万箭穿心》等作品,赢得了大量读者的喜爱和尊重。

疫情发生以来,方方女士又一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她的《武汉封城日记》刷屏了网络。

但是,以日记的方式记录武汉民情,更需要实事求是。

方方女士在一篇“日记”中写到,“我的医生朋友传来一张图片”“是殡葬馆扔得满地的无主手机,而他们的主人全已化为灰烬”。这样的话语经过无数自媒体虚假配图发酵后,更引起了巨大争议。

而在更早的“封城日记”中,方方把因感染新冠病毒而去世的人称为“枉死者”,并声称要为他们“讨公道”。这真是严肃的事实吗?

到本文截稿时,疫情还处于一个胶着的转折点上。我们期待着疫情过去,但同时,每个人或许更应该借此时刻反思我们的经验和问题。

实事求是,不是煽情,更不是夸大和简单暴露,而是要解决问题,为逝者尽心、为生者谋福。

正如亲历抗疫一线的上海张文宏医生说:

中国的示警体系肯定是不完美的,但中国却有着最快速的自我修正努力。这背后是举国体制的优势,也是无数医疗工作者、政府职能部门、社区工作人员,其他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志愿者,民众的无私奉献精神的展示。而这些,是数学模型所不能估算的。(《新冠肺炎复盘:以为是黑天鹅,其实是灰犀牛》)

更不是很多人一两句口号可以替代的。

猜你喜欢
曾巩方方封城
80年代款的媳妇
北京:“封城”“静默”是谣言
圆圆和方方
逗·乐
封城令
武汉封城大事记
圆圆和方方
曾巩生平
四月,是你的谎言
曾巩猜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