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沁双:艺术=创造力

2020-07-31 10:05阎家珲供图陈沁双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20年3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

本刊记者_阎家珲 供图_陈沁双

陈沁双:艺术跨界者、公益人,24年致力于艺术与设计、艺术与教育、艺术与商业、艺术与公益的联动

如果不是陈沁双女士自己说出来,旁人很难猜得对她的年龄。第一次采访见她,及腰的长发被编成两股麻花辫盘在脑后,彩色金葱线的百褶裙、贴身的正红色针织衫让瘦高的她略显单薄,金色的夸张手镯和戒指与一身的色彩搭配得恰到好处,从容自在中又透露出少女模样。47岁的她说,自己的状态一直如此。

一直如此的,还有她对艺术的那份态度。她曾任大学教师、美资营销顾问公司设计指导、品牌创始人。如今,是一名艺术跨界合作的践行者,面向个体、机构、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展各类形式的艺术传播活动。

回溯一路成长,她不无感慨:“非常感谢父母亲让我自由成长,做喜欢的事,始终保持对艺术纯粹的爱。现在很多家庭,父母总爱提出过多要求,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掉,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爱是最好的艺术滋养

父亲的才华和浪漫深深影响着她

在陈沁双看来,设计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此作品获2002年英国基士得耶公司贺卡比赛第一名

陈沁双的父亲曾是解放军报社的编辑。“他喜欢读各种文史类的书籍。曾就读过私塾、教会学校、石室中学,常常自写古诗文,书法也堪称一流。虽然每年见父亲的次数不多,但性格中细密柔软的部分更多源于他。”

陈沁双讲话有些娃娃音,谈起父亲,言语间满是崇拜。她说,父亲是她心中的“男神”。“从小,他就是我的故事匣子。每次回家,都会缠着他讲有趣的故事。在他的影响下,我一直偏爱童话、诗歌和散文。而书,一直是最喜欢的礼物。除了恩爱的父母,还有一个年长十一岁的哥哥。他的名字‘志泳’,取自爸爸妈妈名字的偏旁部首,代表着夫妇俩的心永远在一起。我的名字‘沁双’则寓意着用心血沁润一双子女。”

父亲的文学造诣和浪漫气息,对陈沁双的情感成长影响深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是书信通讯的年代,远方的父亲总是定期给家中来信,绘制手工贺卡,寄送图书给孩子们,时不时还给母亲写“情诗”。在如此融洽的家庭氛围中,陈沁双受到了最好的爱的滋养。在她后来所有的设计中,总能发现“爱”的影子……

而在家中的母亲,则给了陈沁双最温暖的陪伴和相对严谨的人生态度。她是著名数学家卫念祖先生赴法留学回国后招收的唯一研究生,于六十年代在云南大学攻读“偏微分方程”专业,毕业后留校成为教师。 她对子女的要求虽然有些严厉,但会充分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当她发现女儿对绘画有着浓厚兴趣,便买回各种各样的图书和绘画工具。年幼的沁双去哪里都爱带着它们,随时涂涂画画。

初中毕业时,由于想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学习绘画和设计,沁双填报志愿前提出要去职业高中上学,这遭到亲朋好友和师长的一致反对。因为她在成都树德中学成绩一直优秀,而且已经考取本校高中,这让她人生第一次被请了家长。而她的父母认为,此时的女儿应该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力,可以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他们信任女儿,支持女儿的选择,决定放手让孩子自我成长。

陈沁双对此异常感激。整个高中生涯都沉浸在艺术的世界,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成为了全年级唯一考上大学的学生,如愿以偿进入了当时在国内设计专业顶尖的无锡轻工业大学(1995年更名为江南大学)。

采访当日,陈沁双刚刚给母亲过完八十三岁生日。“妈妈教会了周围的老年朋友们玩微信、开网络视频见面会。退休后,她在老年大学完成了中国古文学鉴赏、国画、书法、服装裁剪等课程,还常常问我把最近购置的新书推荐给她阅读。她是真正的一生青春、一生学习,这对我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艺术让我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

上大学之前,陈沁双一直非常内向。小时候去亲戚家,只会说两句话:“大家好”“大家再见”,在学校也都常常独来独往。直到高中毕业的晚会上,一位女同学对她说:“沁双,其实我很想跟你做朋友,但总是鼓不起勇气和你说话。”这句话对她的触动很大,在去往大学的火车上,她一路都在思考。“我那个时候才发现,自己对外界的关注太少了,与他人的沟通、链接太少了,自己一定要想想如何彻底改变。”

进入大学,她慢慢变得开朗起来,也主动结交了一些新朋友。因为成绩优秀,得到了专业课老师们和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家马蒂亚斯教授的高度认可。陈沁双早在大学二年级就在广告公司兼职做项目。因为学校离上海较近,资源和信息都很占优势,老师一度认为,毕业之后她一定会进入4A广告公司施展才华。但是,陈沁双最后却选择了与人亲密联动的形式去传播她的艺术理念——像母亲一样,成为一名大学教师。

“设计并不是拿起笔来画草图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种思维方法。设计,可以规划自己的人生图景。我希望能够通过教育来协助更多的生命掌握基本的思维技巧,成为他们天性所造就的人。实际上,选择做教育也是我自己的天性使然。”

1995年,22岁的陈沁双回到家乡,进入成都教育学院,成为一名艺术设计系的教师。在此之前,学院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设计类课程。全院只有两位油画老师和一位工艺设计老师。学生对“设计”这门学科到底要学什么也没有概念。于是,陈沁双在学院搭建起全套的设计课程,包括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和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又细分为色彩构成、立体构成、 海报设计、包装设计等板块。除此之外,她还亲自教授设计应用软件操作课,如:Photoshop、 illustrator等。

1995年参加德国教授马蒂亚斯图形设计班培训

陈沁双将自己所学全情投入教学,同时非常注重课堂的“留白”。一节课,作为教师最多只讲授二十分钟。剩余的时间,由学生们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我说话的声音不大,他们如果不专心就不知道一会儿上台该讲什么。因此在我的课堂,学生们专注度很高。我还会自己购买很多稿纸发给大家,上面可以写听课笔记、绘画草稿、设计思路等等。这些稿纸会被一一收上来,计算在最后的综合成绩中。”

比起结果,陈沁双更注重启发学生的过程思维。比如,关于椅子的设计,她会让学生先回想“坐”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让他们思考人在休息时的那种感觉,可以和哪些图形表现联系在一起。学生完全可以超越日常椅子的概念,去想象出无数的新的图形,再和海报设计、立体构成等关联起来,完成最终的视觉效果。

“我想让孩子们多去体验,这样设计出来的东西让人觉得舒服、自然,才是好的。”

这样的艺术课,要求在课堂上“眼耳鼻舌身意”全面调动,在学习中不断思考进步。这让第一届的一部分学生没有引起重视和快速适应,导致三分之一的学生因为缺作业没法按时毕业。校长询问她,如此的毕业率是否合理。沁双直言不讳:“教育是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如果学生们足够重视并认真对待,相信一年后是完全可以顺利毕业的。”

她始终认为,这样做是在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要学会遵守规则,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接下来的一年,这些没有毕业的学生不定期回校完成功课,最后全都顺利毕业。让她欣慰的是,之后新入校的学生们都很清楚陈老师的要求,越加自觉和努力了。

“也许这些毕业的孩子,将来不一定成为设计师, 甚至不一定从事设计职业。但是,我希望因学习设计而迸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为他们的人生增添别样的色彩!”

除了全心全意教授学生,陈沁双丝毫不松懈自我的成长和进修。除了订阅国外前沿设计杂志以保持国际化视野外,也常参加国内外知名艺术、设计、时尚展览和交流。

担任大学教师五年间,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参与设计比赛获奖,教学工作广受好评。但与此同时,她也开始认真思考:要不要就这样一眼望到未来,像母亲一样成为教授,最后光荣退休?

忖思之下,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从高校设计教育一线转向面向社会的“泛教育”,让自己成为一名“艺术跨界合作”的践行者。

艺术的跨界联动

除了专职在大学授课,陈沁双作为自由设计师积极参与一些商业设计项目。

她做的第一个医院标志设计,彻底颠覆了多数公立医院采纳的蛇徽图形设计。“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医院不仅仅会成为一个治疗的场所,更会成为一个治愈之地。医院应该更多承担健康布道者的角色,让人们更加懂得爱惜身体,防患于未然。医院应该充满爱。”

我的爸爸爱好很多,多到三天三夜也数不完:看NBA和纪录片、玩手机、品尝各种各样的酒、钓鱼……其中,他最喜欢钓鱼。每次去野餐,他都要拿着车上的网到草地旁边的河边左捞捞,右捞捞,看看河里有没有鱼虾,长此以往,我们家鱼缸里有一大半是他捞的鱼虾的“领地”了,弄得其他鱼都无处容身了。他的手机上还有好多关于钓鱼的软件。不愧是一个钓鱼迷啊!

这一理念受到时任华西第二医院院长毛萌女士的高度认可。毛院长也希望医院能够成为一个充满爱的地方,无论是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爱还是对于本职工作的爱,这种爱会相通和流动。

新的标志是一大一小两个的绿色人形,手拉着手。简单跳跃的动作既是欢呼的姿态,也是大步向前走的状态,胸口的爱心则传递出一种心心相印、互相关爱的信息。

基于理念的认同,医院还大胆采纳了陈沁双的建议,引入了当时最先进的VI设计系统,使得新推出的标牌导视系统让患者更加便捷地找到自己的目的地,让设计成为更加人性化的关怀。

以艺术文化导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帮助人们提升幸福感和舒适度也是陈沁双认为的泛教育途径。她试图将艺术慰藉多样化导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在近期落地三圣乡的华西第二医院锦江院区项目中,陈沁双更是以海洋世界的“包容大爱”导入整体空间设计中。在为儿童专门打造的区域里,墙纸、挂画、互动装置都是定制的各色动物图形。她说,无论是一个纸杯还是一个城堡,都不应该是冰冷的产品。所有的物像要共同传递一种生命的关怀,这才是设计。

陈沁双总策划的华西第二医院锦江院区—儿童艺术城堡

与艺术家何多苓及空间设计师谭杰一同参与艺术展

还有一次,全球知名网络安全公司Brocade在北京一家超五星级酒店举办展会,陈沁双受邀到北京总部支持展会的陈列设计。负责该项目的台湾总监着急地告知她:“设计部做了一个月的设计,都还没有达到客户要求。这可怎么办啊?”了解到之前的设计是通过中规中矩展现机器自身的形态功能,体现网络安全中“严谨、细密、理性化”的特点。于是,陈沁双大胆创新,将几个陈列精密机器的实体圆形包柱海报设计为超大版的微观世界——多肉植物的叶瓣、绿叶上的露珠……宁静而放松,自然而然产生信赖的感觉。当晚,这个方案出奇制胜!

很多认识陈沁双的人都说她身上有一种纯粹和真诚。这种干净的力量加上不断地学习,是她获得灵感、保持创造活力并获得认可的不二法门。

2000年,她和同为设计师的丈夫陈伟一道,为成都一个本地企业引入了IMC (整合营销传播)理念。“因为这个理念在当时非常新潮,让该企业参加第一次西博会时就被推崇同样理念的美资公司老板相中,迅速取得联系并决定在成都设立分公司。同时,热情邀请我做视觉指导总监。新店落户成都后,我们对接了多家在大中华区落地的世界500强企业,从新闻发布、产品推广、平面设计到空间设计,都获得了来自客户的极高赞誉。”

陈沁双一方面通过艺术设计与企业达成良好的商业链接,另一方面还积极探索艺术作品的版权应用,让艺术真正走进生活。她发起和组织了包括何多苓、罗华辉、董重、郭燕等知名艺术家提供作品授权,将当代艺术印制在古老的东方丝绸上。特别的限量版艺术丝巾成为艺术衍生品在成都IFS推出时尚展,十多天观众到访超过4万人,真实打造“公民文化福利”。同时,开发其他相关艺术定制产品,广泛应用于商业及居家空间设计当中。

“艺术是有能量的,它需要外放。当它被收藏家收藏起来悬挂在家或者置入仓库后,艺术本身就被锁起来了。只有当它和普通大众的生活关联,和人关联起来之后,艺术才重新焕发生命。”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陈沁双坚持做自己喜欢和认可的事情。她对未来的规划是做出更多的联动探索,让越来越多的战略合作伙伴加入艺术跨界合作平台,品味艺术,品味生活。

艺术是人类的DNA

在和丈夫决定要有一个宝宝后,陈沁双用了整整一年时间,翻阅了大量从备孕、孕期到孕后的饮食、心理、保健书籍。她说:“我感觉就像完成毕业论文一样,一切都计划得非常缜密、顺利,因为我必须要对这个生命负责。”因为身型所限,陈沁双与医生沟通后选择了剖腹产。躺在手术台时,她摆出最有助于麻醉师顺利进行椎管内麻醉的“大虾式”,连医生都大吃一惊。术后又拒绝使用镇痛泵,为了尽快实施母乳喂养,保证孩子健康。

上图左:2006年,儿子半岁,和同为设计师的丈夫陈伟一道参加上海当代艺术展上图中:2015年,儿子作品获奖参展,母子俩开心观展上图右:艺术生活,转眼儿子已是阳光少年,母亲鹤发童颜下图:创作出版亲子绘本丛书《爱的维他命》

理性的爱,让生育和养育过程都异常顺利。陈沁双强调并着重训练孩子的独立能力。孩子六个月时就学会了自己进食辅食。如果挑食甚至不吃,她也不会强迫孩子,只用牛奶替代。几次之后,孩子就懂得不吃就没有食物的道理,下次就一定会好好吃了。孩子三岁时,她开始鼓励宝宝自己拿着喷头洗澡。而她一周只会彻底地为宝宝清洁一次。

除了独立能力,陈沁双还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每个孩子都具有自己的创造力,有一种和自然、宇宙的链接能力。只不过很多人在日复一日的模式化生活中,在教条式的成长框架中,磨去了这种天赋。当我有了孩子后,就会保护他的这种天赋。”

儿子1岁7个月就上幼儿园了。一天放学,有些受挫地告诉妈妈:“今天老师让我们给樱花涂颜色,说只有我上错了颜色。老师把大家的花瓣都贴在墙上了,唯独没有贴我这一朵。我想,你会喜欢。”陈沁双一看,原来儿子涂了一朵五颜六色的樱花,而没有像老师要求的那样涂成粉色。她高兴地收下了。第二天,陈沁双特地带孩子去了有樱花树的地方,让孩子观察樱花的颜色,花瓣被阳光折射出了不一样的颜色,儿子惊喜地喃喃道:这里有点黄色,这里还有一点紫色……原来,生活本该多姿多彩。

大概是继承了陈沁双的艺术细胞,儿子从小也喜欢涂涂画画,但是总在班里拿不到高分。后来回家问她,“我是不是不会画画?”陈沁双拿来一块油画布,告诉他,你今天就画自己想画的东西吧。那段时间,陈沁双在陪孩子读《蓝熊船长的13条半命》。于是儿子就根据里面的故事画了一座食人岛。后来沁双把这幅画投稿给了美术馆儿童画征集活动,作品获得未来之星奖。

和儿子一起观展,他高兴极了。陈沁双便对他说:“拿不到高分没关系,得不到班上老师的认可不代表其他人也不认可。而且你想想,认可真的很重要吗?关键是你画出了自己想画的东西,这应该是最让你开心的吧?”

在陈沁双的影响下,儿子慢慢学会了不受外界影响,专注自己感兴趣的事,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力。昔日懵懂孩童如今已是阳光少年。而成为母亲的这一路,也让沁双更深入地学习和总结了亲子互动与视觉传递之间的关联。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了十本亲子绘本丛书。同时,她结合自己的专业与生活实践,帮助多所早教机构接入儿童早期美育课程,深入指导美术教师课堂教学和积极推动家庭美育亲子互动。

听听陈沁双怎样创意解说“创造”CREATION这个词: 选择(Choice)、真实(Real)、环境(Environment)、行动(Activity)、信任(Trust)、灵感(Inspiration)、展望(Outlook)、自然(Nature)。“泛艺术,几乎包含了所有与人生密切相关的创造性学问。而艺术,等于创造力。”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纸的艺术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