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哲
(山西晋煤集团沁秀公司岳城煤矿, 山西 晋城 048006)
在维护巷道稳定的各种控制手段中,超前注浆等地质体改造的办法是维护巷道稳定的一种主动办法,由于注浆具有良好封闭性,成为控制巷道变形的关键手段。注浆是借助于外力把浆液注入到岩体中,产生充填、挤压、压密、固结、封堵作用,形成强度高、抗渗性好、稳定性强的密实结构体,从而达到改善岩体物理力学性质的目的。以岳城煤矿1306 工作面为例,回采前在动压影响复用巷道进行了超前注浆,围岩控制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1]。
1306 工作面位于岳城矿东翼一盘区,标高450 m,地面位于向阳崖村以西,老坟腰村以南,小东山风井以北。井下位置及四邻采掘情况东为1305 工作面(已回采完),南为东四盘区西翼辅助运输巷、东四盘区西翼胶带巷(已掘),西为东区北翼辅助运输巷、东区北翼胶带大巷(已掘),北为1307 工作面(未掘)。目前1306 工作面已进入回采阶段。进风顺槽巷道、回风顺槽巷道受动压影响,多处顶底板围岩应力集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网包和底鼓现象,顶底板最大移近量达到617 mm,围岩变形严重,难以保证回采进度。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工作面超前支护及变形剧烈段进行注浆,保证巷道围岩的整体塑性。
采用联邦加固Ⅱ号注浆加固材料。使用时加水搅拌,水灰质量比(0.8~1.0)∶1,根据围岩破碎程度和漏浆情况调整。注浆孔位置位于切眼后方15 m 左右,钻孔间距6 m,深度8 m,垂直于煤帮施工,孔径42 mm,上排钻孔距离顶板1.5 m,下排钻孔距离底板1.5 m,如图1。
图1 钻孔布置图
本次注浆使用ZBQ 型气动注浆泵,可以长时间堵转而无发热问题;供气压力0.4~0.6 MPa,注浆压力0~19 MPa,最大流量40 L/min;在泵随注浆压力变化而自动调节排浆量时,能自动保持两种浆液的配比不变;搅拌桶使用QB150 煤矿用气动式搅拌桶,适用于经常变换地点的注浆施工。
注浆管采用3 段2 m 长的4 分镀锌钢管连接,在端头0.2 m 处也缠上棉纱,锚杆出露煤壁0.1 m,如图2。
图2 注浆管示意图(单位:mm)
1)设备布置:注浆前按要求把注浆设备放置在合适位置,先将风管打开,吹去其中残留水及杂物,然后将设备与阀门、高压管路连接牢固,用清水冲洗泵体及管路,检查设备是否运转正常。
2)浆液配置:现场采用浆液搅拌桶搅拌配制,每次搅拌3 袋料,先按0.8∶1 的水灰质量比将60 kg清水加入拌料桶内,再加入联邦加固Ⅱ号注浆材料,混合搅拌均匀[2]。
3)注浆工序:当上述步骤都准备就绪时,可以开始注浆。先从小到大的顺序缓慢打开注浆泵的供风阀门进行注浆。两种浆液分别由吸浆管A、B 吸入,经注浆泵水泥缸,进入出浆管,再经过混合器混合,在泵压力作用下通过注浆锚杆进行注浆。见图3。
图3 注浆设备系统示意图
4)注浆参数:正常注浆水灰质量比0.8~1.0,漏浆严重时可适当降低水灰质量比,最低控制在0.7∶1。注浆封孔水灰质量比为0.7∶1,注浆压力保持在4~7 MPa。
在工作面超前支护外未注浆区域布置1 号钻孔,在超前支护注浆处同等位置布置2 号钻孔,分别对两钻孔0.4 m、4 m 处进行钻孔窥视,得其窥视结果如图4、图5 所示。
图4 1 号窥视钻孔窥视结果
图5 2 号窥视钻孔窥视结果
由图4、图5 可知:1 号钻孔在距离孔口0.4 m范围内出现两条细小裂隙,之后未发现裂隙,4 m 处存在多处裂隙且间隔较大;2 号钻孔在距离孔口0.4 m位置发现第一条裂隙,被浆液充满,4 m 位置发现第二条裂隙,被浆液充满。说明超前工作面注浆后,已注浆区域裂隙基本被浆液有效填充,围岩整体良好;未注浆区域在注浆区域影响下裂隙不再发育,保持了围岩的整体塑性,注浆效果较好[3]。
在工作面后方70 m、50 m、20 m 和工作面正前布置测点,对巷道变形速度和顶底板移近量进行分析:
1)工作面后方70 m 以后,两帮变形速度小于5 mm/d,顶底板移近速度小于8 mm/d,在工作面后方约130 m 以后趋于稳定,工作面后方60~135 m 两帮累计移近量47 mm,顶底板累计移近量83 mm。
2)工作面后方50 m 以后,两帮变形速度小于12 mm/d,顶底板移近速度小于12 mm/d,在工作面后方约100 m 以后趋于稳定,工作面后方40.8~108 m两帮累计移近量135 mm,顶底板累计移近量145 mm。
3)工作面后方20 m 以后,两帮变形速度小于10 mm/d,顶底板移近速度小于12 mm/d,在工作面后方约90 m 变形速度减小到2 mm/d 以下,工作面后方14.4~88 m 两帮累计移近量184.8 mm,顶底板累计移近量235 mm。
4)工作面前方10 m 左右巷道变形速度最大,两帮可达35 mm/d,顶底板可达25 mm/d;两帮变形速度工作面推过后迅速减小,30 m 以后两帮变形速度小于5 mm/d,而顶底板移近速度在工作面推过25 m后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直到工作面后方30 m 后,迅速减小到5 mm/d 以下,工作面前方15.6 m 到工作面后方48 m,两帮累计移近量291 mm,顶底板累计移近量524 mm。
超前工作面注浆后,已注浆区域裂隙基本被浆液有效填充,未注浆区域在注浆区域影响下裂隙不再发育,保持了围岩的整体塑性;从工作面前方20 m到工作面后方70 m,工作面超前支护至动压影响100 m 范围内,两帮平均移近量294 mm,顶底板平均移近量394 mm,工作面前方10 m 到工作面后方30 m为变形速度最大区域,应重点加强该段区域的围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