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怀刚
(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土地资源与乡村地区发展有着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利用乡村地区的土地资源创造最大经济利益、生态利益,已经成为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粤西,位于汉地南部,是广东省西部地区的简称。包括湛江、茂名、阳江三个地级市。地形以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为主。文章以阳西县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年、2015年、2017年3期土地利用分类状况,通过遥感和GIS手段对该地区土地利用格局的动态变化信息进行挖掘和研究,对阳西县乃至整个粤西地区的发展中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区概况。阳西县位于广东省西南沿海,全县总面积1455km2,海岸线长126.6km。县域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气候类型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80%,农村地区高度集中,是典型的农业大县。
重分类后的阳西县土地利用格局如图一所示
(1)2010年阳西县土地利用格局。(2)2015年阳西县土地利用格局。(3)2017年阳西县土地利用格局
将研究区3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做空间叠加,构建出2010—2015年、2015—2017年和2010—2017年3个时间段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以2010—2017年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为例进行分析,见表1:
表1 2010—2017 年阳西县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各种用地类型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耕地增长率达到了27%,主要由未利用地转移而来;林地面积增长了55254.42hm2,主要由耕地和未利用地转移而来;草地由于在2010年仅有814.95hm2,基数较小,2017年草地面积达到了4610.97hm2,主要由耕地和未利用地转移而来;水域相对来说变化较少,面积减少了5%;建设用地由1593.09hm2增加到6463.35hm2,主要由未利用地转移而来;未利用地面积由43117.68hm2减至244.89hm2,主要转移成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退耕还林”政策在这段时期取得了重大进展,大量耕地转移为林地,同时,在国家生态保护政策的协同作用下,草地、林地面积快速增长,生态环境综合建设取得卓越成就;未利用地是这个时间段用地类型转移的主力军,其中建设用地主要是由未利用地转移而来,这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果。
选择X1总人口、X2城市化率、X3生产总值、X4第三产业生产总值、X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6农民人均纯收入、X7粮食单产七个驱动因子在SPSS19.0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出各因子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主成分特征值和贡献率。在主成分分析中通常提取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前m个主成分。本文中经过试验特征值选择0.7,累计贡献率才大于85%,表5中,前两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0.7,累积贡献率达到94.422%,大于85%,又因为KMO值为0.69,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最终选取前两个因子作为主成分,它们能够充分反映阳西县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情况。
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 83.679%,与X7,X6,X 5,X1有较大的正相关,而第二主成分与X4,X3也有较高的相关度,因此,阳西县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驱动力因子可以归纳为农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三个因素,按相关性排序为农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人口增长。
(1)在阳西县各类土地利用类型中,水域的变化最小,耕地面积增长了27%。未利用地面积锐减超过99%,主要转移为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其中,建设用地净增4870.26hm2,增长幅度高达305%;草地面积增长率高达465%,增幅最大;林地成为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占全县面积34.86%。
(2)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阳西县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驱动力因子可以归纳为农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三个因素。
(3)在进行驱动力分析时发现这段时期的阳西县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初步分析为阳西县农村高度集中,农村人口基数过大,城镇人口基数小,虽然现在可能还是处于一个此消彼长的时期,但城镇人口增长数还是不及农村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