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秀,崔良中
(海军工程大学 电子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32)
2019 年12 月,武汉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寒假期间,疫情迅速蔓延到全国。为了在有效控制疫情的同时不影响广大学生的学习,教育部倡议,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教学,实施“停课不停学”[1]。
随后,各地政府教育部门迅速响应,纷纷出台了线上学习的指导意见。各个学校也积极推出了适合本校的线上教学具体方案。教育信息化公司也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免费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产品以支撑线上教学,教学产品主要有3 类:①教学资源:提供丰富的教学视频、文档等;②直播或会议平台:实现教师线上教学、答疑,学生在线学习、讨论等;③课堂管理工具:实现班级、课堂管理。有了政策指导和资源支撑,一时间全国上下线上教学开展火热。
2013 年,为了迎接新技术时代对高等教育工程的调整,我国开始从美国、英国等引入成功导向教育(OBE)的教育理念[2]。以学生为中心SC(student-centeredness)是OBE 的重要教学模式,其核心思想是“所有真正的学习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学生要用脑子去思考,而不仅仅是记忆。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3],旨在通过调动学生主动性,促进学生在领域内更深入地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创造能力[4]。在疫情特殊情况下,在师生无法直接面对面授课的情况下,线上教学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有效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每个一线教师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语言)是一门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具有理论课程线上资源丰富、实验课程无特殊实验器材要求的特点,满足基本的线上学习条件。在线上教学前期,可以采用图1所示的教学模式。课前,选用异步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异步SPOC)的方式,给学生安排本周学习视频及作业;课中,以直播方式讲解本周重难点;课后,批改学生作业并进行作业答疑。虽然线上线下教学紧密结合,但是经过调查,仍然发现不少问题。
图1 线上教学初期教学模式示意图
表1 为学生对每周学习任务的时间安排情况,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认真,但由于缺乏对任务进行详细规划的时间管理能力,后半周学习压力大,学习慌乱,作业有延迟提交风险,学习效果打折扣。原因与学习形式突变有很大关系,如传统教学有明确的课程表,对学习时间和地点的规定清晰、明确,而在线学习在每周初统一布置学习任务,所有进度靠自己掌握。大部分同学没有在短时间内完成自我调整和规划。
表1 学生在线学习期间自我学习时间安排情况
表2 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情况,可以看出,学生虽然清楚本周学习的知识点,但大部分学生不清楚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某个知识点。原因如下:①视频学习和作业分开进行,学生学习完所有视频后再做作业,不会的作业不知对应到哪个知识点;②作业反馈时间长,教师在学生统一提交作业后再批改作业,学生无法及时得知作业正确情况,也就无法及时得知知识点是否掌握,且作业讲解时已进入下一周的学习,即使清楚作业错误,也很少有学生再回头补学,使得作业反馈效果不佳。
线上上课学生更加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原因:①线上上课没有固定的教室作为教学场所,仪式感不强,上课氛围不可避免地比传统线下上课差,因此学生听课容易放松、懒散,某些学生使用手机听课,比较随意;②线上上课,教师和学生没有直接面对面,缺乏眼神、肢体交流,教师的影响力大大下降,使得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带来注意力分散、走神、干无关事情等问题。
表2 学生对每周知识点的认识情况
所谓线上教学精细化管理(PMOT,Precision Management of Online Teaching)的教学思想,是指:①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明确每个时刻应该学习哪个知识点,如何掌握此知识点,如何确定是否已经掌握了此知识点;②教师可以掌握在特定时刻学生是否已完成当前知识点的学习,是否掌握了当前知识点。综上,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清楚明确,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清楚明确。PMOT 能帮助学生管理学习时间,理清学习思路,找准知识短板,提高学习效率;能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针对性地进行备课,根据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提升教学质量。为实现PMOT 思想,对图1 的教学模式进行修改,可得到结合PMOT 的教学模式,如图2 所示。
图2 PMOT 教学模式实践示意图
为精细化管理学生每周学习任务,实现PMOT 思想的第一点,教师应针对本周任务制订详细的鱼骨图。图3 所示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课程学习第5 周“运算符重载”的知识点鱼骨图。鱼骨图的主线是一周内每天应该学习的知识点,细节为本知识点对应的学习视频和自测题。例如,周一学生应完成运算符重载“基本概念”知识点,对应的视频为4.1,对应的自测题目为题1—4。
图3 “运算符重载”章节学习鱼骨图
鱼骨图作用:①通过精确到天安排知识点,学生清楚每天应完成的知识点学习任务,可以进行合理的学习时间管理;②通过将知识点、视频、测试对应,学生能在学习完知识点视频后及时自测,及时了解自己是否掌握了此知识点,清楚自身学习情况,可以针对性地加强学习,提升学习效果;③有了清晰的知识点脉络,教师可以按照知识点安排授课,学生上课时明确自身对当前知识点的预习情况,带着问题听课效果更好,而对于重难点展开深入讨论,更好地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雨课堂是由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和学堂在线共同研发的智慧教学工具[5]。雨课堂入门方式简单,操作便捷。利用雨课堂进行线下线上混合学习的优势如下:①课前预习,推送测试,了解学生预习情况;②课中增加互动,提升教学质量;③课后教师通过学生学习统计数据,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实践PMOT 思想,教师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使用雨课堂工具解决疫情下线上教学的问题。
课前,疫情期间和传统上课有如下区别:疫情期间,学生自学时间更长,要求更高,知识点主要靠自学掌握,教师只对重难点进行补充。在施行PMOT 前,由于作业反馈时间长,学生无法及时知道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造成学生无法针对性地加强学习。教师可以利用雨课堂,制作每个知识点对应的测试题,并提前设置好答案和解析。学生学完知识点视频后,进行此知识点的测试,可以立即知道测试结果和答案解析。这样,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清楚本知识点是否掌握全面,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提升学习效果。雨课堂测试结果会及时反馈到教师端,教师课前可以清楚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地备课,提升教学效果。
课中,疫情期间相比传统上课有如下问题:在线上课,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教师可以利用雨课堂,按照鱼骨图中的知识点脉络安排,在讲解完一个知识点后,给学生推送小测试,由此增加课程紧张感,增加师生互动,使学生走神后能再次集中注意力。雨课堂可以帮助测试计时,实时反馈测试结果,从而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雨课堂预习题得分情况,教师针对难点知识安排案例,利用雨课堂的弹幕、投稿功能展开深入讨论,利用雨课堂点名功能,指定学生阐述观点。讨论式课堂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充分调动思维活动,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并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过程中学习和消化知识。讨论式课堂能够很好地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课后,疫情期间和传统上课有如下区别:作业批改无法在纸上完成,点对点发放作业给每个学生导致教师工作量大。利用雨课堂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课后,学生在雨课堂上提交作业,教师能及时看到提交的作业内容,可以精确到某一个字或程序语句进行批注,学生可以在教师批改后立即得到反馈,从而更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地复习,提高学习效果。此外,雨课堂会提供课中互动、课后作业的统计信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利用雨课堂让学生互评作业,使学生可以在互评的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也可以从其他同学作业中进一步学习知识,这也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综上,利用鱼骨图和雨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更好地自学,明确知识短板;课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通过讨论、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后通过教师及时反馈、学生互评再次让学生主动思考。PMOT 思想实践,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经过3 个星期的PMOT 实施,教学效果初见成效。笔者再次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见表3。表3 和表1 对比可以看出,PMOT 的实施帮助学生更合理地规划时间,这与文献[6]问卷结果“学生更喜欢教师帮忙安排计划”一致。表4 和表2 对比可以看出,利用鱼骨图和雨课堂的课前学习,学生更清楚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与文献[7]中结果一致。文献[7]通过思维导图,将学习内容以知识点的方式展示,通过测试,让学生和教师清楚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认知情况,达到教师因材施教,学生自查漏和自主学习的目的。学生对鱼骨图和雨课堂的看法见表5,可以看出,学生认可鱼骨图和雨课堂对自己学习的帮助,鱼骨图在学习时间安排、知识点掌握两方面给了学生帮助,雨课堂在课前、课中、课后对学生学习均有较大帮助。
综上,利用PMOT 能使学生更好地规划学习时间,有条不紊地推进学习,更清楚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可以更好地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疫情期间提升线上教学质量。
表3 学生在线学习期间自我学习时间安排情况
表4 学生对每周知识点的认识情况
表5 学生对鱼骨图和雨课堂的看法(多选)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笔者教授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课程需进行线上教学,从传统教学到线上教学,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进行一定调整以适应新的教学形式。针对线上教学产生的一些问题,利用PMOT 思想进行教学,可以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随着疫情渐渐退去,迎来复学阶段,如何把PMOT 思想和实践措施延伸到线下教学中,如何沉淀出有效的、适合长期进行的教学模式,是下一步要探索和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