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昀华
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重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正被视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引擎。各国纷纷大力推动数字经济的创新成果与实体经济相融合,围绕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制高点展开积极竞合。
构筑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支撑
发展数字经济现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新加坡于1992年首次提出IT2000计划,法国于2008年率先发布了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战略,随后日本、欧盟、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或地区组织的数字战略规划相继出台。2015年以来,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先后出台有关数字经济、数字建设的国家战略,都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重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以英国为例,数字国家战略已成为该国面对未来世界挑战、主动转变发展思路的应对之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作为老牌工业强国的英国意识到转变发展思路的紧迫性,于2009年推出了《数字英国》这一数字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被誉为英国政府的“自省”战略。时任首相戈登·布朗将其与“19世纪修建的桥梁、公路和铁路是工业革命的基础”拿来作比。2010年,伦敦宣布打造全球科技中心,颁布“迷你硅谷”发展计划,投入4亿英镑支持东伦敦科技城的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并确保新建筑中的一部分空间用作孵化区……很快,欧洲最大的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在伦敦形成,紧接着集聚示范效应开始显现,雷丁和布拉克内尔、布里斯托尔和巴斯、曼彻斯特和伯明翰等地也构建了数字产业集群,围绕南安普敦、康沃尔和邓迪打造各类新兴集群。2018年,英国数字经济增速达4.6%,占经济总额14.4%,首超工业部门。
为了确保数字战略的顺利落地,英国不仅推出多项改革措施加速向数字经济转型,更通过立法予以保障和支撑,促进了各类规划的快速推进。2010年,英国颁布《数字经济法草案》,引发全球数字经济立法潮;2012年,为推进政府服务在线能力建设,出台《政府数字战略(2012)》;2016年,发布《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目标是至2021年在数字化世界中建立安全体系。
脱欧后如何重塑英国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数字经济被视为支撑未来英国竞争力的强大支柱之一。2017年,英国发布《数字战略》,涵盖连接战略、数字技能与包容性战略、数字经济战略、数字转型战略、网络空间战略、数字政府战略和数据经济战略等七大部分,目标旨在将数字部门的经济贡献值从2015年的1180亿英镑提高到2025年的2000亿英镑,打造世界一流的数字经济。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新态势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正呈现出如下态势。
一是产业变革加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一代信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不断突破和广泛应用,加速产业内容、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服务网络化、智慧化、平台化;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重快速提升,金融科技、跨境电商、短视频流媒体等业态出现,服务业转型升级加速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和消费革命,个性化、体验式、互动式等产业蓬勃兴起。制造业服务化和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明显,制造服务化的核心,是依托智能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制造。目前,智能制造在企业层面已得到大量应用,如博世的“慧连制造”解决方案、西门子的数字工厂解决方案、美国GE的工业互联网和炫工厂、日本三菱电机的e-F@ctory方案等,充分体现了数字赋能制造业迸发的新机遇。
二是产业平台崛起。大量开源产业互联网应用出现。例如,德国工业4.0研究院推出了IOT3000开源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充分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助推传统资产转化为数据智能资产。通过有效连接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融入设计、生产、金融等多个功能,打造数字孪生体,完成个性化定制。为实现高度集成的战略目标,德国设立了资产管理壳(AAS),用以规范资产管理需求。同时,为了加快智能资产国际化标准体系的认定,德国竭力推动国际标准组织IEC接纳德国标准,并联合欧盟其他企业,通过各种利益交换,成为一致行动人,助力德国企业抢占未来工业的制高点。我国于2020年4月颁布了《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重点保障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加快完善数字基础基底,鼓励拥有核心技術的企业开放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特别是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打造产业创新综合体,共建数字化技术及解决方案社区——产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
三是创新网络集群显现。根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和领英中国联合发布的《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城市和城市群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新一代技术正与区域传统优势产业融合、催生化学反应,助力构建创新网络集群。如今,全球最为著名的几大创新网络集群分别为: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数字人才高度集聚,高达600多万,数字人才主要集中于教育、金融、医疗、媒体通讯和公司服务等领域;旧金山湾区,数字人才规模高达170多万,主要集中于医疗、消费品和教育行业;英国—爱尔兰区域,数字人才规模在15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金融、媒体通讯、公司服务、制造业、医疗等领域;德国城市群,数字人才规模为60多万,主要集中于制造、公司服务、媒体通讯、医疗和金融业;澳大利亚悉尼湾区,数字人才主要集中于金融、公司服务和教育行业等;印度班加罗尔,数字人才规模高达140多万,集中在制造、公司服务和金融行业等;新加坡,数字人才主要集中于金融、制造业和公司服务行业等。
四是全球规制分化。尽管数字经济已成为各大经济体的新兴战略,但关于数字经济的全球规制却尚未达成共识。根据现有跨国公约所示,数字经济涵盖了产品及输送方式,包括电脑程序、文本、视频、图像、声音及其他通过数字进行编码和制作,用于商业销售或分销,并可通过电子方式进行传输的产品。但涉及全球数字经济治理规制,国家间立场迥异。拥有如亚马逊、谷歌、脸书、推特等重量级数字企业的美国,坚持数字领域的自由贸易,推崇信息自由流动,强调数字产品的公平待遇,促进互联网服务的便利化,同时注意保护数字等信息安全;而缺乏数字经济领域巨头企业的欧盟则要求对大型科技公司开征数字税,并竭力推动在“经合组织”层面达成全球统一的“数字税”规则;澳大利亚尽管推崇数据自由流动,但更多关注国内企业是否能够抓住快速增长的机遇;日本虽发起签订2019年《大阪数字经济宣言》,但态度始终模糊不清,对于数据安全及保护格外严苛;韩国积极推进基于数据位置信息的跨境流动。围绕全球数字经济规则制定,各国竞合态势明显,如近期美日达成的数字贸易规则协议。未来,不论是新成立一个国际组织,还是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主导全球数字经济规则的谈判和制定,全球围绕数字经济之争实质是科技之争、规则之争、主导权之争。
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发展数字经济是积极应对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迫切需要,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从国家战略到地方发展规划,一大批以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主的政策及规划方案加速出台,以加强数字经济的战略引导。
目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包括政府规划缺少对应用场景的关注,多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人工智能)为起点,标配内容过多,与资源优势、产业特色相关的特配或自选场景及政策较少;数据归集多,对外开放少,且碍于数据标准、规则的不统一,造成使用成本较高;个人数字素养、技能及隐私安全意识等提升速度与数字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匹配;同时,国内对于数字监管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尤其围绕数据归集、流通和应用等环节,无法及时干预“算法偏见”等导致的不良商业模式等。究其根本,是数字智能技术应用软件的创新生态系统尚未完善,国内数字经济专项软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未来,要以“六化”为抓手,培育数字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第一,“数字化”为基,即摸清各类底数,统一数据结构;第二,“智能化”為核,既要安全有效地管控,又要便于市场主体智敏便捷地使用;第三,“产业化”为本,着眼于规模性、成长力、贡献度等指标;第四,“协同化”为优,结合前台(全域全场景)、中台(数字归集和交易等)、后台(存储和运算等)、远台(离岸或在自贸区尤其是新片区,打造数字经济竞争力极点,开放增值电信服务,以极点思维谋拐点效应)等功能要求,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第五,“国际化”为略,主动参与和引领全球数字经济新规则的制定;第六,“PPP化”为术,大胆探索实践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助推数字经济领域发展的新模式,“国引民进,双向渗透”,发展混合经济。
目前,全国有超过28个省市出台了数字经济相关发展规划。其中,针对数字产业的遴选标准,各地尚未形成统一。可以考虑使用广开口、精聚焦的漏斗+筛网过滤法,从六大维度来精准衡量:一是成长性,即年增长率,低于同期GDP增速的产业,不予以考虑;二是规模性,即市场容量,五年内预期销售收入低于100亿元的产业,不予以考虑;三是带动性,即产业关联度,产业带动系数低于1的产业,不予以考虑;四是控制性,无法吸引三级节点企业的产业,不予以考虑;五是渗透性,即技术渗透率,低于50%的产业,不予以考虑;六是盈利性,即投入产出效率,确保产业有机蓬勃生长。
(作者系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秘书长、首席研究员)
责任编辑: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