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紧日子”换百姓的“好日子”

2020-07-30 09:15齐家滨
群众 2020年12期
关键词:板房常州长江

齐家滨

常州是一座人杰地灵、产业发达、交通便利、民生领先的苏南发达城市,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创造了“全国中小城市学常州”的样板。从黄海之滨的日照来到长江之畔的常州,接过常州事业薪火相传的“接力棒”,踏上高质量发展的“新赛场”,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勇争一流、耻为第二”的常州精神,让城市更美好,百姓更幸福。这份“更上层楼”的期盼,让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

访一访,向“大板房”开刀

用脚板丈量城市,亲自去街头巷尾探知坐在办公室里看不到、听不到的事情。利用周末,我走访了一些建设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小区,实地看一看居民楼結构、小区内部道路及相关基础设施。斑驳的裸露管线、渗漏的墙体、脏乱的楼道环境时不时映入眼帘,与周边的新建小区形成了强烈对比。

小区住户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三五成群在闲聊,我就上前和老人家凑到一起“拉呱儿”。

“这位师傅口音不像本地人,刚到常州吧?”

“对,我是山东来的新常州人。几位老师傅,这小区居住环境你们觉着咋样?”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痛陈生活不便之处。比如,小区设施不方便老年人,车辆乱停乱放,基础设施缺乏修缮,增设电梯申请程序繁琐且成功率不高,等等。

老旧小区改造既是民生工作,又是发展任务,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的城建工程,更是改善市民人居环境、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的民心工程。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我们必须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出实招、下功夫整治老旧小区,推动老城区居住品质、生活环境显著提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通过住建、自然资源和规划等相关部门了解到,老旧小区整治问题曾多次被提上议事日程,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全部实现,成了历史遗留“老大难”问题。其中,“大板房”问题特别值得关注。这种住房主要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因成本和技术条件所限,由预制钢筋混凝土大板拼合焊接而成,使用年限短、抗震设防标准低、居住条件较差、雨水渗透现象普遍,给居住的安全性、舒适度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和影响。“大板房”涉及8个小区共计87栋3619户,总建筑面积近22万平方米。

摸清情况后,市委迅速成立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推进专班,由分管市领导牵头,按照“专班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组织实施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拿出小区附近地块、按照商品房建设标准,优先落实异地安置房用地,再逐个对“大板房”进行治理。按照计划,今年底将完成异地安置房开工建设工作,明年底完成建筑主体结构结顶,到2022年底完成交付工作,彻底解决“大板房”这一“老大难”问题。

“让常州人民过上好日子”,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用有限的财力和资源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好事,让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用精打细算的“紧日子”换来百姓实实在在的“好日子”。这是职责,也是使命。

走一走,走出管理权限下放

用脚板走好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我在市中心散步时,冷不防脚下绊了一下。定睛一看,原来是人行道的老树根凸起,“倔强”地顶破了道板,形成了一个高出地面10公分左右的“绊脚石”。恰好有市民路过,也反映说被树根顶起的道板不在少数,时常有不注意脚下的路人“中招”。听闻此言,我不禁想,这事应该归谁管?难道就管不好吗?

小道板,映射出城市管理“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现状。由于大量城市管理权限集中于市级,而直面问题的区、街道则无法第一时间处置,出现了“泾渭分明”的尴尬情况。

城市之美,既靠天生丽质,也需精心装扮,下绣花功夫。常州有着美丽的城市颜值,但对比先进城市,还有不少提升空间。比如,城市天际线、主干道两侧立面等缺乏规范设计,道路护栏不一致,高架沿线环境不整洁,等等。这些事貌似很小,但只有处理好这些“郎闲芝麻盐”,才能让老百姓知道我们“心里想着谁、手上干着么”。

小道板牵动大改革。通过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实地调研、部门座谈、政策拟定,市委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下放部分市级建设管理权限的方案》,明确要求经过一个月过渡时间,将相关权限全部下放到位。中心城区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按照“接得住、运行顺、服务好”的要求,尽快做好事权承接,打造标杆,见到成效;市级部门放权让利、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提高效率,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绣出城市品质品牌。与此同时,我们趁热打铁,对地铁2号线沿线和总长70公里的城市高架沿线面貌开展了综合整治,并对人行道修缮、道路景观绿化进行标准化管理,形成几个样板示范。逐条街道、逐个片区整治,半年初见成效,一年大有改观。

闻一闻,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我在江边实地走访时,仍有个别地方怪味异味扑鼻而来。有群众抱怨:“有条件在城里买房的都走了,江边这味道,真的是没法住下去。”作为执政一方的“父母官”,我深感汗颜,更感责无旁贷。

近年来,常州在长江大保护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与老百姓的实际感受相比,还有差距。如“化工围江”难题还未能有效破解,长江大保护的特色亮点还未能明显展现,少数园区河道、沟渠水质还不能稳定达标,园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压力仍然较大,等等。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的精神主线和实践要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伟大事业。市委成立了长江大保护工作专班,我领办了长江大保护重点提案,严格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以最大的决心、最坚决的态度推动长江大保护工作。

我们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上压倒性位置,加大对沿江化工污染、船舶污染等突出问题的整改力度,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破解“化工围江”难题,打造“一区一带三廊”生态格局。列排关停企业35家,明确化工园区不再新批任何化工项目,确保只减不增。年内,全面完成35家企业关停签约任务,目前已停产30家;凡是散播异味、排放不达标的企业立即落实停产整顿;在确保安全环保的前提下,沿江1公里范围应拆尽拆、应拆快拆,6月底沿江300米连片覆绿,8月底前基本完成沿江300米(重点节点500米)内土方堆坡和湿地系统土方建设,到年底完成1250亩腾退覆绿任务,确保长江大保护呈现新亮点。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常州历来十分重视增进民生福祉,每年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超过75%,形成了一系列特色、亮点、品牌。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从来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要解决“有没有”“缺不缺”问题,更要关注“好不好”“优不优”问题。前不久,省委就遵循新发展理念、持续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专门召开会议作出全面部署。我们将聚焦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八个更”,抓紧出台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实施清单,把群众关心的“身边小事”作为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一以贯之、一抓到底、精耕细作每一件民生实事,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现实,让城市更温情、生活更温馨、市民更温暖。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霍宏光

猜你喜欢
板房常州长江
常州的早晨
长江之头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生物秸秆不燃板房安全防火间距试验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回归反射材料对板房热性能影响研究
常州梳篦
志愿警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