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丹 杨忠
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平台经济已成为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新的经济形态,具有易联合、易协同、易跨界、自耦合等多种经济新特性,拥有强大的可拓展性和爆发力,对于发展高质量创新型经济具有重要作用。201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互联网平台经济是生产力新的组织方式,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平台型组织是平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微观主体,反映了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社会分工协作组织形式。探究洞察数字化革命推动下的这一新兴产业组织形态,将有助于形成对未来战略和组织发展趋势的新思考,进而服务于建设更具蓬勃生命力的数字化产业生态。
平台型组织的典型特征
经济学意义上的“平台”最早由两位著名经济学家让·夏尔·罗歇和让·梯诺尔定义,即双边(或多边)市场是一个或几个允许最终用户交易的平台。到目前为止,学界也普遍认为平台一般是指那些连接两类或两类以上用户(如买方和卖方),实现商品、服务和信息交换的交易场所。
作为信息时代催生的一种新型商业组织形式,平台型组织与传统组织形态具有以下显著不同。一是价值创造主体不同。传统形态的组织强调以单个企业为主体进行价值创造,而平台型组织不仅强调自身,更要求平台中的主体都参与到价值创造过程中。二是组织目标不同。传统形态的组织强调实现单个企业的绩效目标,主要目的是获取和维持本组织的竞争优势,而平台型组织的目标不仅体现在自身利益上,还需要实现所有主体的共同目标。三是资源分配不同。传统形态的组织关注个体的资源配置最优,且资源的调度主要依赖于企业内部的协调能力,而平台组织更强调平台的总体资源配置最优,需要统筹考虑来自平台内多个主体资源的整合、协调和利用。四是组织边界不同。传統组织的价值创造活动主要发生在企业内部,而在平台中,组织跨边界活动频繁,形成更具有弹性和渗透性的组织形式以实现多主体的价值整合。
究其本质而言,平台型组织是以价值共创作为核心目标,突破单一组织活动边界,形成多主体协同共生的组织形态。这决定了平台型组织具有三大典型特征:协同性,平台生态系统内的多个主体围绕共同的价值目标和使命愿景,在价值创造、资源互换、合作创新、应对危机等方面保持高度协同;开放性,由于组织边界的拓展,平台内部的各类信息资源将更好地流通共享,平台参与者将拥有更多的机会、以更便捷的形式参与到组织学习、资源置换、协同创新等活动中来;共生性,平台型组织将以多主体共生的形式存在,生态系统内的所有主体最终构成目标一致、业务依存、优势互补的命运共同体。
打造有竞争力的平台型企业
近年来,江苏平台经济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不同类型的优质平台型企业,如“苏宁易购”网上商城、“好享家”智能家居、“广电猫猫”新媒体、“中储智运”物流科技、“众网”互联网、“金梧桐”创学院等,并积累了一些可借鉴可总结的建设经验。
建设理念:价值共创。价值共创是平台发展的核心理念。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第一,树立生态圈共同愿景。明确目标使命,使各主体形成统一的价值主张,确保平台生态系统的所有活动聚焦共同愿景。第二,强化平台归属感。通过文化建设让参与者更深入地融入平台运营发展,赋予参与者特有的身份识别元素,培育平台参与者成为意见领袖。第三,建立创新文化共识。通过开展线上线下集中培训、设立平台大学等方式,促使参与者形成创新共识。第四,秉持价值共享原则。精准定位关键盈利环节,实行利益共享,保证参与者都能共享创新收益。
发展路径:产业聚焦型+跨界整合型。平台发展路径决定了创新生态的构建逻辑。江苏平台型企业主要有两种发展路径:一是产业聚焦型,即平台组织的核心业务聚焦于产业链,通过平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促进产业链各环节间协同合作。“好享家”“金梧桐”“中储智运”分别通过聚焦家居产业、文创产业、现代物流构建了各自平台。二是跨界整合型,即平台企业将平台业务多元化,通过设置跨行业、跨产业模块,整合更多能够产生互补效应的群体入驻,形成多样化板块,因此也被称为综合性平台。“广电猫猫”“苏宁易购”通过整合跨界资源,成功打造了服务客户的综合性平台。
运行机制:供需互动+竞合互动+领随互动。运行机制揭示了平台组织的创新生态机理,目前主要有供需互动、竞合互动、领随互动三种形式。供需互动即创新生态内市场供需双方的互动。消费者通过平台获取信息从而享受到商家快捷高效的服务,商家通过平台吸粉从而使营销活动变得更加精准有效。竞合互动即创新生态中因竞争和合作产生的互动。参与者利用平台开放性特征学习模仿技术,加剧生态群内竞争,倒逼被模仿者不断创新;在面对共同发展瓶颈或商业机会时,平台各主体又会战略协同、优势互补、共生共赢。领随互动即平台领导者与跟随者之间的互动。跟随者就平台设计、商业逻辑等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领导者进行平台的迭代创新。
建设手段:系统迭代。系统迭代是保持平台先进性、引领性的重要手段。优化平台功能设计。针对具体情境迭代优化系统功能,包括新服务、新应用、新界面等。保证系统技术适应性。确保IT系统根据需求得到优化改进,以强化对新情境的适用性和稳定性。掌控平台开放度。在开放资源、合作创新的同时,设计相应的管制措施控制开放边界,避免发生知识产权纠纷、隐私泄露、核心机密窃取等问题。创新平台运营商业逻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平台需要不断挖掘新的价值增长点和盈利模式。比如,“好享家”根据数字信息时代消费者行为变化,不断创新商业模式,由最初的直营店发展为S2C平台模式再跃升为S2b2C生态圈模式,每次迭代都实现了行业的引领发展。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启动的“舒适家居生态圈”战略,通过云服务平台,打通产业链供需体系,实现上下游资源整合和优化链接,尤其对赋能中小商户,推动整个行业形成健康、良性的发展生态具有重要作用。
运行保障:明晰权责+优胜劣汰。清晰的权责边界和合理的竞争筛选是平台公平、稳定和有序运营的根本保障。成功的平台领导者善于明确权责边界,妥善化解集权与分权矛盾,注重和跟随者共同探讨制定并共同严格遵守各自权责界限,避免了跟随者因权利过小而失去积极性和灵活性,或因权利过大而挑战平台权威。优胜劣汰的关键在于设立了合理的准入退出条件,严格筛选标准,并利用大数据对各主体、流程、环节进行过程监管,对不符合平台要求的及时淘汰。比如,“众网”互联网合理界定并严格遵守权责边界,虽才成立4年,但吸引了1300多家小微企业进驻,已发展成年纳税超过1.5亿元的互联网新秀。
推进平台型组织创新发展的思路
平台经济改变了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已融入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江苏的平台经济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探索经验,但相较于上海、浙江、广东还有一些差距,尤其缺少像阿里巴巴、腾讯等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和辨识度的行业领军企业。未来,需加强谋划、主动应对,着力从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监管创新等方面,破解制约平台经济发展的瓶颈,争创制度优势。
深刻认识和主动把握发展平台经济的战略价值。发展平台经济、建设平台型组织是大势所趋,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增强全社会对平台经济战略价值的深刻认知尤为关键。特别是企业,不能只将平台视为一种交易手段或分销渠道,要真正意识到平台模式在调配生产要素、优化组织形式、再造业务流程、整合创新链资源、提升产业效能等方面产生的变革性影响,对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尤其对推进生产型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制造大省,江苏制造业门类全、体量大、数量多,这是在该领域发展平台经济的“硬核”优势。要通过整合长三角区域内优势产业资源,锻造跨界产业新业态,加速形成分工合理的平臺经济产业链。
强化服务创新,助力平台型组织又好又快发展。作为一种新兴商业模式,平台组织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面临很多新问题。因此,可尝试以专业化市场化方式,加强对制约平台组织发展的共性问题,特别是市场管理、运营模式、投融资策略、安全保障、信用体系等问题的研究,形成具有业界广泛共识的具体对策和发展范式。如,以专项计划支持方式,依据平台经济发展布局扶持一批不同类型平台龙头企业发起建立业态联盟,引导建立行业标准和组织规范,帮助开展行业经验总结和交流,推动平台发展由独自摸索向抱团融合转变。又如,以政府购买专业服务方式,按主题、分区域指导打造一批中小微型平台集聚区,借助空间集聚效应,发挥各自平台的产业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
创新监管方式,积极构建适应平台型组织健康发展的监管体系。平台源于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因其具有产业边界模糊、组织运行互链、市场主体多元、交易行为无时空限制、平台间交叉融合等新特点,需要创新治理模式。一是分类施策,科学监督。对平台间出现数据保护与使用争议、平台侵权行为由谁担责等一时看不清拿捏不准的问题,秉持包容审慎态度,加强利弊观察和跟踪研究,逐步加以规范,避免“一棍子打死”;对在电商平台上出现的假冒伪劣、偷税漏税、“刷单”“假评论”等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坚持底线思维,依法予以查处或取缔;对平台垄断、提高竞争门槛、不正当竞争等潜在风险大且可能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行为,加强前瞻性研究,完善顶层设计,创新分析工具,固化证据标准,趋利避害;对看得准且已形成良好发展势头的做法,可以及时总结经验,量身定制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监管标准。二是创新监管方式,提升治理效能。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与行业的自律作用,积极组织民间力量参与,探索建立政府主导、行业自治、企业慎独、社会监督的多主体联动监管模式。加速推进第三方征信和个人征信牌照的审核发放,鼓励平台广泛采用第三方征信数据,实现数据整合与共享,从而构建多层次、市场化的信用服务体系,助力平台组织规范高效治理。
推进管理创新,持续激发平台型组织发展的内生动力。企业内部管理创新是平台型组织实现价值创造的不竭动能,更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是培育创新思维。特别是培育企业家的创新思维,树立创新标杆,破除思维惯性,努力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元素和自觉思维方式。二是推进组织创新。以适应平台及时响应外部快速变化环境为需求,推进组织的扁平化和网络化,打破部门壁垒,促进部门协同,下沉权力资源,充分激活员工。三是推进人才创新。以知识积累和创新能力构建人才队伍建设新标准,依托江苏人才集聚高地的优势,加快引进和培养造就一支涵盖平台核心业务领域的专业型人才团队。四是推进运营创新。支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对产品设计、品牌推广、营销方式、渠道物流、支付结算、售后服务等环节进行优化重构,打造一体化网络服务平台;支持制造型企业开展定制化生产,探索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培养高粘度用户群体;鼓励以投资、交叉持股等方式,实行平台企业联姻,衍生新的运营模式。
(作者分别系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