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运衰旺图说理解

2020-07-30 13:26王靖
青年生活 2020年27期

摘要:《脾胃论》是在“脏气法时”和“气运衰旺”的指导下写成的,重视四时阴阳升降浮沉。此文通过对“气运衰旺”的理解,再加上与临床方剂的结合,因人,因时,因地灵活运用,随机加减化裁,深刻领会方剂的组方原则。同时再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加以论述,阐明自我的理解。

关键词:《脾胃论》;气运衰旺;临床方剂;中医基础理论

一、气运衰旺图说内容

天地互为体用四说 察病神机

湿、胃、化;热、小肠、长;风、胆、生,皆陷下不足,先补则∶黄芪、人参、甘草、当归身、柴胡、升麻,乃辛甘发散,以助春夏生长之用也。

土、脾、形;火、心、神;木、肝、血;皆大盛,上乘生长之气,后泻则∶甘草梢子之甘寒,泻火形于肺,逆于胸中,伤气者也。黄芩之苦寒,以泄胸中之热,喘气上奔者也。红花以破恶血,已用黄芩大补肾水,益肺之气,泻血中火燥者也。

寒,膀胱,藏气,燥,大肠,收气 皆大旺,后泻则∶黄 之甘温,止自汗,实表虚,使不受寒邪。当归之辛温,能润燥,更加桃仁以通幽门闭塞,利其阴路,除大便之难燥者也。

水、肾、精;金、肺、气;皆虚衰不足,先补则∶黄柏之苦寒,降湿热为痿,乘于肾,救足膝无力,亦除阴汗、阴痿,而益精。其草梢子、黄芩补肺气,泄阴火之下行,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二、原文理解

(一)“天地互为体用四说 察病神机”理解

四说,下详述,两补两泻。神机,动静、变化。

在地为木、火、土、金、水的本体,化为在天的风、热、湿、燥、寒的作用,给人以生、长、化、收、藏的生理代谢影响。

(二)“湿、胃、化……以助春夏生长之用也”原文理解

胆具有贮藏和排泄胆汁的生理作用。胆汁由肝之精氣化生汇聚而成,贮藏于胆囊,排泄进入小肠,参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若肝胆功能失常,胆汁分泌排泄障碍,影响脾胃纳运功能。

胃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

小肠主受盛化物,指小肠具有接受容纳未腐熟之食糜,并做进一步消化的功能。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时间,有脾气与小肠共同作用,对其进行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谷精和津液由小肠吸收,经皮气传输至全身灌溉四傍。

(三)“火、心、神……泻血中火燥者也”原文理解

心位于胸中,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称为“阳脏”或“火脏”。精神活动与五脏有关,但都发于心神,以心为主宰,故称心藏神。心藏神,强调心对各种精神活动的统领。

但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少阳。肝主升发指肝气向上升动,向外发散,生机不息之性。肝在五行属木通于春气,春为四季之始,内孕生升之机。

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脾藏意,在志为思,在形体为四肢及肌肉,其华在唇在窍为口,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脾与胃通过经络构成表里。

脾象土主运化,输精气以养形;心象火生动力,主行血脉以养神;肝象主藏血。肝血虚亏,阴火大盛,必致上干心阳,侵害脾胃。法当先用甘温助益生长的元气,后泻阴火为治则。阴火上乘,虽干犯心阳,侵害脾胃,却表现于肺。因火刑肺金,气逆于胸中,呼吸喘促。甘草梢性味甘寒泻火。黄芩泻肺火,肺朝百脉,精气得以散布,故大补肾水。

(四)“寒,膀胱,藏气……除大便之难燥者也”原文理解

人体的津液通过肺,脾,肾等脏腑的作用,布散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发挥其滋养润泽作用,其代谢后的浊液则下归于膀胱。膀胱中尿液的排泄由肾气及膀胱的气化作用调节,肾的气化作用正常则膀胱开合有度,尿液可及时的从尿窍排出体外。

大肠位于腹腔之中,其上口在阑门处与小肠相接,回环腹腔,其下端连肛门。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互络属而成表里关系。

(五)“水、肾、精……急食苦以泄之也”原文理解

肾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太阴。肾藏志,在志为恐,在体合骨,其发在发,在窍为耳和二阴,在液为唾,与冬气相通应,肾与膀胱通过经络构成表里关系。

肺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少阴。肺藏魄,在志为悲,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液为涕,与自然界秋气相通应。肺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

肾为寒水之脏而藏精,肺为燥金之脏而主容平之气。湿热蕴结肾脏,消灼肾精,故用黄柏泻火补阴。苦寒燥湿,能止阴部出汗,除湿热而兴阳。以上,以泻为补,补泻同用。

三、临床运用

1.补中益气汤

药物组成:为黄芪、甘草、人参、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白术。

功效: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虚不升证,气虚发热证,中气下陷证。

方解:方中黄芪甘温质轻,入脾肺二经,一则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二则补肺实卫,固表止汗,重用为君药。人参、白术健脾益气,增强黄芪的药力,同为臣药。气虚日久,常损及血,故配伍当归养血和营;气虚易滞,故配陈皮理气行滞,兼以补气防壅,俱为佐药。佐使以小量升麻柴胡,协诸益气之品以升提下陷之气。炙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主要配伍使气虚得补,清阳得升,发热得除。本方为治疗中虚气陷症的药方,又为甘温除热之良剂。

2.清暑益气汤

药物组成:黄芪、苍术、升麻、人参、白术、橘皮、神曲、泽泻、甘草、黄柏、当归身、麦门冬、青皮、葛根、五味子

功用:清暑益气,除湿健脾

主治:平素气虚,又感暑湿。症见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满身重,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腻,脉虚。

方解:本证多由暑热伤津所致,治疗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为主。方中以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合西瓜翠衣清热解暑,共为君药。

3.升阳散火汤

药物组成:柴胡、连翘、僵蚕、防风、桔梗、鼠粘子、蝉蜕、山豆根、射干、薄荷、荆芥、人中黄、皂角刺

功用:升阳散火解郁,益气和中祛风。

主治:白喉初起,热邪尚在表,白见于外关,或薄或小,淡红微肿,略痛,声音响亮,牙关饮食稍碍,口干,头闷目胀,舌苔与小便微黄。

方解:本方中升麻、葛根、柴胡升阳散火,羌活、防风、独活祛风化湿,生甘草、白芍敛阴泻火、炙甘草、人参益气补中。诸药配伍,升阳散火解郁之效。

四、归纳总结

《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医家李东垣的代表作,在浩如烟海的古医籍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学习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必读之书。李东垣对中医学术的发展贡献卓著,开创了疾病的内伤学说,他从损伤脾胃之气加以论述,独树一帜地形成了脾胃学派,对后世影响巨大;同时创立了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如补中益气、升阳散火、升阳除湿、益气活血、内托消肿等,尤其是甘温除热的法则,直到今天仍脍炙人口,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李付平:《脾胃论》,广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

[2]颜彦:《中医基础知识》,中医药导报,2018(22)

[3]金莲花:《临床方剂》,内蒙古中医药,2012(24)

作者简介:王靖(1999.10.13-),女,汉族,安徽,江苏医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