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三别出心裁造“饻”字

2020-07-30 13:58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林纾梁实秋实物

抗战时期,八路军的供应一度非常困难,这给部队和实行半供给制半工资制的军工厂工人造成了极大的困难。1940年,八路军前方后勤部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杨立三出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为保障大家的生活,杨立三经过调研,决定由以货币为单位计发工资改为以实物为单位计发。他们选择了小米这个实物,各种费用都用小米的数量来表示。这时就需要有一个字来表示这种实物名称,于是,杨立三就创造出了“食”“衣”相加的“饻”字。

一“饻”应包括多少实物呢?经计算和实验,最后统一为一“饻”包括中等小米2斤,中等小麦2斤,食油5钱,盐5钱,中等家用煤1斤半。用“饻”计发工资的办法是:发工资时,先按驻地各种实物每月15日中午时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每“饻”的值,再算出每人应得的工资或津贴,然后折合成货币发给个人。

这种制度,一直实行到1950年物价稳定后才取消,并受到民主人士的称赞。

黄昆:“你给了我这一百万,我能看到外国人跑到哪儿了”

黄昆是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之一。黄昆有一次申请课题,审批者是他的学生。学生看完报告后问道:“这个课题,如果批给你一百万,能不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呢?”黄昆认真地回答:“你给了我这一百万,我能看到外国人跑到哪儿了,但是要追还是追不上的。你要是不给我这一百万呢,我连外国人跑到哪儿了都弄不清楚。”

莫言“买锅”

莫言應邀在法兰克福“感知中国”论坛上发表演讲。一上来他就说:因身体欠佳,本来打算不来的。可妻子说,既然答应了就要去。临行前,妻子又说,听说那里的锅不错,买一个带回来。这会儿才明白,她让我来的真正目的原来是要买一个锅。台下笑声四起。

老舍:我正在当“奴才”

作家楼适夷有次去看望老舍,问道:“最近写些什么?”满族出身的老舍笑着说:“我正在当‘奴才,给我们的‘皇帝润色稿子呢!”楼适夷没听明白,老舍继而说道:“刚接受了一项新任务——为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修改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这可不是给‘皇帝润色嘛!”

林纾的提神妙招

中国近代文学家林纾任教北大时,他有一门课在下午两三点钟,当看到学生昏昏欲睡时,林纾说:“现在为大家讲个故事。”学生一听,精神略振。林纾说:“有个风流和尚,某日走路时经过一座桥,见一位美女姗姗而来。”学生此时已集中精神要听下去,林纾却突然不讲了。学生想知道故事的后续。他说:“没什么,一个向西,一个向东,走了。”学生的睡意已被他驱走了。

梁实秋:“今天我就是奉校长之命跳加官的”

著名学者梁实秋曾在台湾师大任教,那时校长经常请些名人到学校演讲。一次,演讲时间已过,但主讲人却因故未到。校长很着急,这时他想到了梁实秋。于是,他请梁实秋上台给大家讲几句。梁实秋走上讲台,说:“过去每逢有重大演出的戏曲,在开场前,为了让主角有充分的准备时间,都会有一些人出来跳加官。今天我就是奉校长之命跳加官的。”

猜你喜欢
林纾梁实秋实物
北平的零食小贩
半路夫妻情也深
林纾当众烧借据
林纾当众烧借据
林纾当众烧借据
梁实秋守规矩
关于场与实物关系的一种探索
拥抱
班主任进行实物分析的实践路径
不怕得罪人的梁实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