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您好》照片拍摄刊发的曲折经历

2020-07-30 13:55
华声文萃 2020年7期
关键词:王东横幅小平

“小平您好”,一句最简单的问候却发自肺腑。这也是当时人们共同的心声。因此,虽然它转瞬即逝,却从此铭记在人们心里。

在亲历者眼里,历史的发生也许有很多偶然性。但历史之所以能成为历史,则有其必然性。

1/125秒

1984年国庆节,人民日报摄影记者只有一个在天安门广场内活动名额,按惯例应该还有几个名额,王东又去争取。直到9月30日快下班了,才得到通知,有一个金水桥名额,位置在天安门前金水桥中间东侧,那里专门给摄影记者搭了个平台。除了王东,上面还有新影、八一厂、中央电视台、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的人。长镜头和三角架都在夜里运到了广场。广场已戒严,不必担心丢失,晚上还有人对器材进行安检。

10月1日那天,王东把一支1000毫米的镜头对准城楼上,可以拍到领导人特写;随手一台装了标准镜头的莱卡M3,用来拍摄群众场面。为了保证自己有一个更高角度,经验丰富的王东头天夜里请车队师傅用角铁和木板赶制了一个架子,并在半夜送到了金水桥,这样他就可以“高人一筹”了。

那天是阴天,空气不太透明,能见度较差,但人们情绪非常高涨。这是中断了多年的国庆阅兵式,全国人民以及许多外国友人都等着看壮观场面呢。军队、工业、农业、科教、文艺等各种整齐的方队都过去了,接下来的群众游行队伍顿时热闹了起来,队形不太整齐,说说笑笑就走过来了,记者们也没太在意。突然人群中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横幅,上书“小平您好”!

这可是预演中没有的,看上去也不像是正规标语——白布上写的黑字,不太规范,言辞缺乏正规标语的严肃性。人们一下子蒙了,但很快反应过来,欢呼雀跃起来。

“有点意思!”王东来不及细想,“咔嚓、咔嚓”摁了两下快门。历史就在这1/125秒中定格了。

王东感到这是个很特别的镜头,不免有些激动,这样的口号从来没见过。晚上回来后他赶快制作了样片。大家都说好,电视里也看到了,要不要发稿却有点含糊,新华社和解放军报送来的照片里都没有这个画面。

晚上做版时,一版编辑拿起这张照片,又放下了。四版(国庆摄影专版)编辑也将这张照片挑了出来,想了想,也放回去了。他们选了一些中规中矩的照片,画面中,欢乐的学生举着“祖国万岁”“我有一颗中国心”等标语。王东心中不免有点遗憾。最后二版准备发整版群众游行稿子,要配幾张照片,当时二版主编保育钧(时任科教部主任,后任副总编)一眼就看上了这张照片,“就是它了!”10月2日见报,用了两栏半。

广为流传

照片刊发当天,王东的朋友,时任四川省委宣传部部长的许川给他打来祝贺电话,称赞王东拍了一张有历史意义的照片。果然,《小平您好》这张照片获得了当年的最佳新闻照片奖。

新华社摄影部在1984年国庆报道的总结中说:“这次报道中的重要失误,是漏拍了北大学生高举‘小平您好横幅游行的场面。在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中,这条横幅比起那些巨大的模型和彩车,的确是过于朴素了,然而它在国内外人们心目中的反响,却异常强烈。电视台的摄影师和《人民日报》的摄影记者分别通过荧屏和照片突出地表现了这条横幅,新华社却发不出一张这样的画面。漏拍这个镜头,绝非一时疏忽,症结在于新闻敏感不强。”

《小平您好》几乎成了王东的名片。不计其数的刊物使用这张照片。仅《人民日报》便刊发过7次。中华世纪坛甚至还据此做成了浮雕。

猜你喜欢
王东横幅小平
我是老宋
迷彩色在通信基站天线美化中的应用探析
阅读理解专练(二)
去饶城买房
疯狂暗示
暗示
户外体育创意游戏:横幅变变变
韩国竞选横幅要废物利用
广告横幅上的洞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