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一青 傅建
摘要 贵州是典型山区省份,高原、山地居多,随着交通的迅速发展,山地已成为贵州农业发展的最大特色。本文详细分析了如何发挥贵州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独有的特色农产品,建成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基地。
关键词 山地;特色农业;休闲旅游;贵州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4-0238-01
贵州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山地和丘陵占国土总面积的92.5%。一方面,土地零碎、耕地质量较差;另一方面,独特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物质资源是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天然理想场所,发展山地特色农业优势突出。近年来,贵州特色农业发展较快,但仍存在对特色农业认识不足、科技力量投入不够、农业生产布局不合理、特色产业规模偏小、基础设施薄弱、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滞后等问题[1]。
1 发展山地特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农民增产不增收成为农业面临的主要困境,常常会出现西红柿烂在地里没人采摘以及白菜、卷心菜种在地里没人收的现象,原因就是市场供求过剩,价格降低,采收蔬菜和运输的成本要高于销售蔬菜所得收入,农民只好让蔬菜烂在地里作肥料。综合分析发现,农业种植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合理,是造成农民收入降低的主要原因。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途径之一就是在农业内部发掘新增长点,即种植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深层次调整,实现就地增收。特色农业有3个特点,一是有独特的产品品质,二是产品有创新,三是市场空间大。
当前,发展黑色粮食作物及蔬菜效益比较高。黑色农作物较为少见,但是都具有比较好的保健作用,是一种高蛋白、高膳食纤维、低脂肪、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天然优质食品原料。集色、香、味和营养疗效为一体,具有营养好、能保健、防止衰老等功效。黑色作物的保健功能与其特有的黑色素、黄酮类物质、微量元素、蛋白质及氨基酸等成分有关。例如:黑米、黑甜玉米、黑西红柿、黑土豆、黑豆、黑花生、黑苦瓜等,都是能在山区种植的效益比较高的黑色农作物,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2 发展山地特色农业能提高农民收入,是农民再就业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也在不断转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更多的是安全、无污染、绿色、营养健康。因此,特色农业及其产品独特的保健功能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特色农业是利用现有的、农民掌握的技术种植不一样的农产品,这些产品的价格要高于普通品种。如果能够进行有机认证,价格还会提高。高山地区很少有工业企业,空气、土壤、水源污染比较少,通常具备发展有机农业的条件,只是发展成有机农业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可以优先发展特色农业,技术成熟之后再发展成特色有机农业。特色农业及其产品的加工,不仅能够发挥山地的优势,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2]。只是特色农产品的加工还处于起步阶段,如果能够把特色农业及其产品加工发展起来,将会带动更多农民就业。
3 发展山地特色农业,要提高科技含量,更要保护好当地特色资源
在山地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增加科技投入,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特色农业及其产品的科技含量,带动特色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不仅价格翻番、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而且解决了产品滞销的困境。发展特色农业也要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农业发展,要以当地特色资源为基础,开辟绿色的、特有的农业发展之路[3]。
4 发展山地特色农业,要与山地旅游相结合
山地旅游是以农村山水田园、特色农产品、农业生产活动等为主题的旅游活动,满足长期居住在城市的人们体验农村生活、回归大自然的心理需求。通过配套农业休闲项目如农家乐、山地采摘、黑色蔬菜和彩色蔬菜的参观、品尝等丰富旅游内容。还可以将特色农产品包装成旅游产品,就地销售,减少运输成本,提高农产品价值[4]。实现山地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同步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更重要的是带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5 结语
总体来说,发展山地特色农业,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村就业、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政府要积极引导、规划特色农业发展,逐步探索出适合贵州山区发展的特色农业路径和模式[5-6]。
6 参考文献
[1] 万秀斌,汪志球,黄娴,等.贵州探索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J].农业部网,2015(4):16.
[2] 陈良,高建浩,王彬,等.貴州特色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4(3):39-42.
[3] 王旭霞.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分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4(24):88.
[4] 张洪瑞,黄泽东,尹婷梅.探寻贵州的“黑色礼遇”[J].中国报道,2016(9):66-67.
[5] 钟振江,田燕,唐风敏,等.秀山县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南方农业,2020(1):14-16.
[6] 苏绍辉.贵州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3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