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分析

2020-07-30 14:07刘静
戏剧之家 2020年21期
关键词:演唱技巧声乐演唱

刘静

【摘 要】《多情的土地》是一首近代创作的艺术歌曲,作品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由任志萍作词、施光南作曲。声乐演唱就是通过人声来直接表达情感,与听众进行心灵沟通,从而引起共鸣。在演唱作品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演唱技术;二是演唱艺术(表演)。本文将对《多情的土地》这首作品进行这两个方面的论述。

【关键词】多情的土地;声乐演唱;演唱技巧;演唱表演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1-0075-02

在大三的时候,老师让我演唱《多情的土地》,我非常喜欢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大篇幅的三连音使用将整首作品的情感得到充分表达。在演唱之前老师告诉我,如果想要将一首歌曲的情感表达准确,一定要先去了解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和主题内容,然后读歌词、划分句子,了解节奏以及表情术语变化等谱面内容。这些建议确实对我之后的演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多情的土地》创作背景

(一)作词、作曲家简介

任志萍,国家一级编剧,从事歌词创作三十余年。代表作有《多情的土地》《驼铃》《心愿》等。

施光南,著名作曲家,代表作有歌剧《伤逝》、音乐故事片《海上生明月》、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被文化部授予“人民音乐家”称号。

(二)创作背景

《多情的土地》創作于1982年,改革开放初期。任志萍先生相信祖国一定会繁荣昌盛,便创作了这首作品,主要表达了任志萍先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创作意图

1982年,当时中国兴起出国热潮,任志萍的朋友家人劝说他出国深造,任志萍没有选择离开中国,而是怀着一颗对祖国的热爱之心,选择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并写下了《多情的土地》,完稿后寄给了施光南先生。施光南先生收到歌词后,激起了内心同感,带着对祖国的爱,很快谱写完了曲子。他将这首作品寄给远在他国工作的家人,缓解其思乡之情。

二、《多情的土地》作品分析

(一)词曲分析

歌词是表现歌曲主题最明显的因素,通过歌词可以更好更快地使演唱者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多情的土地》中,作者通过对景色事物的描写,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感恩之情,以及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作品在开头和结尾处多次强调并表明主题“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更好地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在旋律上,该作品是二段体加尾声的结构,全曲为自然小调,以弱起为主,全曲大量使用三连音节奏,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力度的变化,三连音的巧妙运用,语气时而急促,时而悠扬,使情绪更加强烈。A段通过景色来表达情感,B段以“啊”开始,使A段情绪得到升华。并且在尾声又多次重复主题,由强到弱,由快到慢,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词作者对老槐树有着很深的情怀,将老槐树的枝干和妈妈的拥抱进行联系对比,老槐树的枝干是干枯的,而妈妈的怀抱永远都是温暖亲切的(如谱例1)。

歌词中的“我”将要离开家乡,离开之时妈妈把“我”送到了村口,村口有棵老槐树。当我回望妈妈的时候,眼里能看的就只剩下那棵干枯的老槐树,孤单地矗立在村口。“我”心里知道妈妈一定还在村口望着我,流着眼泪牵挂我。十几年过后,从异国他乡回来的“我”看到故乡依旧,只有亲爱的妈妈永远离开了“我”。妈妈的音容笑貌再一次映入“我”的脑海,此时的“我”只能牢牢拥抱住村口的那棵老槐树,来表达对妈妈的思念。

在副歌部分形成的画面使每个人的内心产生了共鸣,为演唱者更好地进行情感表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词作者认为,本首作品第一段副歌的感情色彩充满着生离死别的哀愁,会让演唱者和听众过多体会到沉重的思绪。在第二段,词作者依然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黝黑的家乡泥土比喻成理想和希冀。“我”热爱的这片土地哺育了“我”,这里充满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梦想。

在尾声部分出现了四次“土地”,这是整首作品最能直抒胸臆的部分(如谱例2)。四次分别表达了对土地的不同情感。想要更好地演绎这首作品,让听众更好地欣赏这首作品,演唱者也可在尾声部分最后一个“土地”处使用高八度的处理。

三、《多情的土地》演唱技巧

(一)咬字

咬字吐字是演唱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在歌曲A段,几乎是一字对一音,这就要求吐字一定要清晰,使字和声音巧妙结合在一起。例如,开头的“深深地爱着你”,“深”和“你”属于前鼻音咬字,“我踏过的路径上”,“径”和“上”是后鼻音咬字。咬字正确,会方便气息与字的结合,产生出正确的音响效果,从而表达出作品的情感内容。

歌词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要远离祖国,远离故土,远离深爱“我”的妈妈,所以第一句要演唱得含蓄一点,音量不宜太大,要委婉动情,依依不舍。在气息流动的前提下,声带与喉头不能过分用力,使口腔和咽腔的共鸣充分打开,使声音带着情感由内到外表述出来。

在大量三连音的地方,以及后面所带有装饰的切分音,必须要遵循原谱演唱,并且还必须在力度上对字头进行一定的突出,突出乐句,增强旋律的流动性和律动感,这样才可以更好、更准确地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气息

作品多以弱起为主,所以一定要找准作品的气口。在歌曲A段中,以乐句为换气口,但是前四句中,“上”“上”“开”“脊”这四个字,应该进行一次快速换气,通过换气可以使接下来的演唱更加饱满和自如。该作品多处运用的力度变化,演唱时一定要注意气息的使用,将歌曲的强弱变化表现出来,让歌曲的演唱更加细腻。

该作品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三连音这一节奏型,三连音一定要唱均匀,如此才能更好地将旋律线条流动起来,使情感表达更加自然。在演唱这首作品时,特别注意对语气的把握,不但要有倾诉的语感,还要有优美、流畅的旋律感,像说心里话一样慢慢表达。演唱者要用心去体会,用自如而又柔美的语气去表达对祖国和故乡的热爱之情。

在演唱技术方面,要明白演唱气息的重要性。例如第一句“我深深地爱着你”,一开始就要让听众深深感受到深沉的爱。演唱到弱拍的中弱部分时,即使这是一个弱声,也不可以漏气,需要饱满的声音,这就要求有充足的气息来支撑。

科学的演唱方法和技巧是声乐表现的基础。声乐属于听觉艺术,它将人声作为一种特殊的“乐器”,运用其优美独特的声音来表达真情实感。那么演唱者就需要通过准确的发声练习,不断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灵活使用自己的“乐器”发出美妙的声音。

在演唱《多情的土地》之前,演唱者必须要逐字逐句认真朗诵歌词,深入感受词曲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然后運用正确的歌唱方式把这首作品表述完整。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一首声乐作品是曲作者和词作者碰撞出的情感火花,是演唱者和艺术指导的合作结晶。要演唱好作品《多情的土地》,不但要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娴熟的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在演唱时多运用真挚的情感来表达歌曲意境,进而与观众产生共鸣,得到美的体验。通过对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在演唱过程中将作品的思想内涵完美表现出来。

总而言之,演唱者在演绎一首作品之前,一定要认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准确把握歌曲感情基调,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去抒发和表现歌曲的情感以及思想,在伴奏的烘托下充分发挥自身的演唱水平,大胆表现,把歌曲情感充分传递给观众,呈现出完整的音乐作品,增强其艺术表现力,实现演唱能力的提高。

想演唱好一首作品,一定要深入了解它。从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主题内容、演唱技巧等方面去分析研究,只有将这些内容研究透彻了,才能真正走进音乐、走进作品,真正了解它、认识它,才能更好地表达出词作者和曲作者的真情实感。“乐由心生”,声乐演唱从简单的层面谈技术,再深入就是表演艺术——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沈美光,施光南.《多起的土地》的艺术特征及演唱艺术[J].艺苑,2009.

[2]姜忠玉.探究声乐的艺术表现——以《多情的土地》的演唱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09.

[3]王婷.对歌曲《多情的土地》的研究[J].通俗歌曲,2013.

[4]王志远.施光南歌曲创作民族特色的形态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

[5]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6]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演唱技巧声乐演唱
陆在易艺术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的演唱分析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研究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