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之心 探究之意 构建之乐

2020-07-30 13:58王琴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好奇压轴题构建

王琴

[摘 要]多数学生对中考数学试题压轴题感到畏惧.借助学生好奇之心,诱发学生进行探究,构建快乐课堂,能帮助学生解答这类题目,达到开发学生数学潜能的目的.

[关键词]压轴题;好奇;探究;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0-0006-02

中考数学压轴题是覆盖知识广,考查知识点多,所给条件也比较隐蔽的综合性较强的题型.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知识,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学生好奇之心,诱发学生进行探究,构建快乐课堂,帮助学生解答这类题目,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数学潜能的目的.

一、好奇之心

中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对什么事都愿意去试一试,这为学生亲自尝试体验探索数学知识奠定了基础.我们常常看到许多教师在教学“指数运算”前,给学生讲关于“长工要求地主给稻子(米粒)”的故事,或教学“黄金分割”时引入蒙娜丽莎的脸部结构等.这都是利用学生熟悉的事情来激发他们的好奇之心.

[案例1]在复习《中心对称》一节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破解旋转变换难点:①找出图形对称中心;②图形绕任一点旋转180°可与原图形重合.课前,笔者先分给学生每人一张矩形纸,然后把事先做好的风车拿出来展示,并对着它吹气,风车旋转起来.这一动作,引起学生好奇.于是笔者让学生用手头上的纸折风车(学生很感兴趣,很快折成),接着让学生思考:风车是什么图形?它的对称中心在哪里?请指出风车上的对称点.对称点和对称点连线有什么特点?当学生“卡壳”时,让学生把风车还原成矩形纸,再结合图形观察,直至得出结论,再做练习进行巩固.最后出示:如用一条直线将图1所示的图形分成相等的两部分.部分学生茫茫无措、不知从何下手,笔者提醒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考虑,学生立刻从中心对称图形出发着手解决问题.很快,学生就得出一两种分割法.笔者引导学生从整体考虑,最终答案见图2、图3、图4.这样,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中心对称图形”概念.

二、探究之意

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和联系的.”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能获得探索性的体验,形成努力求知的倾向,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2]如图5,在△ABC中,AB=AC,点P为边BC上的任一点,过点P作PD⊥AB,PE⊥AC,垂足分别为D、E,过点C作CF⊥AB,垂足为F.求证:PD+PE=CF.

有的学生从等腰三角形的高来探究,有的学生从四边形PDFC类似矩形,用矩形性质来探究.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问:“如果P点在BC之外,又如何呢?”学生进行知识正迁移,很快解决问题.接下来,还要进行较深入的探索,才能应付数学压轴题.

如图7,将矩形ABCD沿EF折叠,使点D落在点B上,点C落在点C?处.点P为折痕EF上的任一点,过点P作PG⊥BE,PH⊥BC,垂足分别为G、H.若AD=8,CF=3,求(PG+PH)的值.部分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而影响做题.其实,受到前面探究启发,可过E或F点作EK⊥BC,或FW⊥BE,垂足分别为K,W.究竟哪种解题更方便呢?这需要根据已知条件来确定.图8是一个航模的截面图,在四边形ABCD中,E为AB上一点,ED⊥AD,EC⊥CB,垂足分别为D, C,且AD·CE=DE·BC,AB=8,AD=3,BD=7,M,N分别为AE,BE的中点.连接DM,CN,求△DEM与△CEN的周长的和.如果这题目单独出,多数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一是学生空间意识不强,二是图形紧密,线段多,造成理不清、易混乱的现象.但受到前面影响,可通过辅助线来构造成前面的直观图,延长AD和BC交于F点,作BH⊥AF,垂足为F, 见图9.根据问题情境,重组已有的数学知识,继续探究,对深化知识,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大有好处.

三、构建之乐

教师打造快乐课堂,包括新奇的导入、精妙的设计、巧妙的衔接等环节,让学生在尝试中比较、发现、体验,不断纠正原有的片面、错误的观念,实现对知识的正确领悟和对知识点的有效贯通,使思维得到再发展, 让学生体验到解题的快感和愉悦.

[案例3]如图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一块等腰直角三角板ABC放在第二象限,且斜靠在两坐标轴上,直角顶点C的坐标为(-1,0),点A的坐标为(0,2),点B在抛物线y=ax2+ax-2上.求:(1)点B的坐标和抛物线关系式;(2)若点D是(1)中所求抛物线在第三象限内的一个动点,连接BD、CD,当△BCD的面积最大时,求点D的坐标;(3)若将三角板ABC沿射线BC平移得到△A′B′C′,当C′在抛物线上时,问此时四边形ACC′A′是什么特殊四边形?请证明,并判断点A′是否在抛物线上,请说明理由.

本题设置恰当的“坡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诱发学生思考.在第(2)问,许多学生思维受阻,产生困惑:是利用三角形底乘高来求,还是利用其他方式?教师提示学生,过D点作l平行BC,得出l的解析式与抛物线的方程组(见图11).但到了整理为一元二次方程,是利用[Δ=0],还是[Δ>0],得三角形面积最大,学生又困惑了,此時教师应提示.在第(3)小题,学生受到前面启示,求出A?C?的解析式,整理得到一元二次方程,利用[Δ=0],求出G点坐标,这是关键.但学生却没代入抛物线验证.教师解释:这比如一颗导弹按理论计算可以击中几千公里外的目标,但实际上还需要到实验场上去验证.学生恍然大悟.再如何证明是个正方形呢?这个难度不大,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总之,教师必须重视每堂课的教学,多借助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探究,构建快乐课堂,不断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   参   考   文   献   ]

林崇德. 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黄桂坚)

猜你喜欢
好奇压轴题构建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25题的分析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