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大都取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和指导意义。此类文学作品必然蕴含作家的思想倾向,即作家对这一现实的态度、思考及评判。以白居易、巴尔扎克、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文革”时期文学,古今中外四个时期文学为例,通过比较、分析、论述,从而得出文学反映现实与作家思想倾向之间互为表里的关系。
关键词:文学反映 现实主义 作家思想倾向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2-0105-02
早在中国古代,就有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以诗人白居易为例,他的诗注重现实,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认为文学不仅反映社会生活,而且和当前政治斗争相联系,积极干预生活。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反映民众疾苦的讽喻诗,其主要目的是补察时政,将民情上达天听,使政治趋向清明。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无论文学反映何种现实,都会带有作家的目的性及思想倾向。这里暗含着一种“破—立”的思维。作家批判、讽刺、揭露一种不好的社会风气,必然蕴含对美好生活的寄寓与希望。
文学源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文学往往是千姿百态的,它时而歌颂现实,时而批判现实,时而打倒现实,时而逃避现实。[1]然而无论文学的形式怎么变化,它最终依然是源于现实,反映现实,并且回归现实,对现实社会有着启迪与警示的作用。作家的思想倾向也往往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出来,古今中外的作家总是把文学艺术与现实社会紧紧联系起来,并将其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和手段。
文学反映现实与作家思想倾向之间的关系,以下从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为例,详细分析文学反映现实与作家思想倾向之间的关系。
一、以巴尔扎克文学作品为例
在《致玛·哈克奈斯》信中,恩格斯对女作家哈克奈斯《城市姑娘》一书作了委婉的批评。理并不是因为该书讲述的故事俗套老旧,或者作家写得不好,而是作家没有明确地区分出应然与实然。作者尽管是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却没有反映出工人阶级的特征,不能让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该承担的历史使命;而且“不够现实主义”,没有真实再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与恩格斯心中的现实主义及社会主义相去甚远。恩格斯认为巴尔扎克作品是深刻地描摹了社会现实,这在于巴尔扎克对现实的精准把握和高远的前瞻性,从他的文字里可以看出他对资本主义贵族和剥削阶级的痛恨,对普通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他以清醒的头脑看到了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有评论家指出:“现实主义者的先在要求就是能具体地把握历史的走向,并以自我的理智内容完成对自我偏见的克服和规训。”[2]纵使作家在阶级或政治上会存在偏见,对现实的描绘总是会带有自身阶级的立场和观点,可这并不妨碍文学作品拥有独特的时代价值和永恒的研究价值。巴尔扎克能用理智克服其身为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在作品中预见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流露出对无产阶级的深刻同情,这种思想倾向无疑更加具有超越时代的伟大价值。
二、以19世纪俄国文学作品为例
分析俄国近现代文学作品,可知文学是如何反映现实的。如果说巴尔扎克的作品更倾向于描写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百态的,那么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无疑是把着眼点放在一个个具体鲜活的小人物身上。
许多人将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这一定义来自高尔基,他将之称为“批判地再现当时存在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解剖性地暴露、撕毁所有的一切的假面具”[3]。果戈里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和开山鼻祖之一。有学者评论道:“果戈理以高度忠实于生活的精神,创作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典型形象,为19世纪的俄国文学树立起充满讽刺的持久的批判倾向,使现实主义文学往前发展了一步,以独特的风貌和战斗力举起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大旗。”[4]如《肖像》里塑造的一步步走向金钱和名誉堕落的深渊里的青年画家恰尔特科夫,其原本是一个才华横溢、拥有高尚艺术追求但一贫如洗的年轻人,后来在意外发财和名利纷至沓来之后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覺醒时发现自己已经江郎才尽,最后郁郁寡欢而死。这部作品里所反映的作家思想倾向便是对万恶的金钱社会的控诉与批判,对那个摧毁艺术与艺术家的黑暗社会的揭露与抗议。曾经希望能够追随、探索艺术深层次使命的人,终究还是抵不过物欲横流的诱惑,落得可悲可泣的下场。
《俄国文学ABC》一书中写道:“果戈理的天才中含有一种强烈的非写实的性质——一种浪漫的、辞藻的、奇特的性质。果戈理的小说多含有幻想的成分,表现现实和描写现实都和写实派不同。”[5]的确,果戈里的作品并不是简单地对现实生活中的细节进行创造,而是通过夸张、变形、怪诞等手法,对小说中的典型人物进行细致的刻画。如《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小公务员波普里希钦,一个卑微到只能给上司削笔的、甚至连仆人也看不起他的小人物,在经受生活对他无止境的压迫和上司的厌弃后,沦为一个与狗对话、日期也记不清的真正的“狂人”,被遣送进疯人院后黯然死亡。整篇小说都深深地浸透着作家对小人物悲惨命运的悲悯和同情,充满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果戈里通过描写狂人精神崩溃的过程,反映出封建农奴制度下社会的腐朽和黑暗,警醒并控诉这个“吃人的社会”,让读者深切地体悟到下层人物生活的悲剧和无奈。
不仅果戈里的小说如此,19世纪俄国的文学作品都是大量取材于现实生活。正如杜勃罗留波夫所说:“文学要表现人们的生活,人民的愿望,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他们的贫穷和烦忧,同时也要正确表达出人民的美好和力量。”[6]如普希金的《驿站长》、契诃夫的《套中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女房东》等,都是把着眼点放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小人物的身上,通过写他们的人生悲剧来控诉当时吃人的社会,从而隐而不露地寄寓了作家对于美好、自由、平等社会的希冀与期盼。这就印证了赫尔岑对俄罗斯文学史的评价:“不是殉道者的传记,就是苦役犯的名单。”[7]
俄罗斯作家对使命的认识是极为深刻的,他们向来被称为“人民心灵的工程师”。无论描写的生活是否美丽,但一定在黑暗中寄托着光明,寄托着美好,用笔端来构筑美好生活的蓝图,是希望有一天社会能真正地变得和平与充满爱。这也正是作家隐含至深的思想倾向。
三、以政治倾向明显的文学作品为例
有评论家认为,文学一旦成为现实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工具,就会偏离文学原有的作为艺术、作为人类重要精神活动的基本原则和规律。[8]前面所论述的法俄现实主义文学,极大部分都是为了抒发个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愤懑,而一些特定时期政治倾向明显的文学作品却反其道而行,在不遗余力地歌颂时代和社会,甚至把一些人物形象理想化、崇高化,显然,反映出了作家为政治服务的思想倾向。
这个时候,文学就会变得政治化、工具化、符号化,在现实的基础上把人物刻意拔高,体现了作家政治化的思想倾向,使社会思潮和社会价值取向变得单一化。说到底,文学依然离不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而文学对现实的关怀与反映,无论是出于对政治的,还是社会的,抑或个人的,无一不体现出作家在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倾向。
四、结语
文学是一门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学科,作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对现实的人文关怀的大多数作家,书写文字,一定会带有某种目的。这个目的或许与政治意识形态有关,或者与作家自身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有关,或者只是作家单纯地反映自己思想的需要。总之,无论如何都离不开“言为心声”这四个字。因此,文学反映现实与作家思想倾向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文学反映现实是表,作家思想倾向就是里;文学反映现实是形式,作家思想倾向就是核心。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一定不能脱离其的时代背景,且一定要有现实意义和现实指向性,而作家的思想倾向,则需要读者深入挖掘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了解把握。了解了作者所处时代背景,慢慢体会、细细斟酌,或许就能发现其中的况味,明白作家的良苦用心。
参考文献:
[1]蔺若晨.试论中国文学反映现实的传统模式:从柳永词看北宋的都市繁荣[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4).
[2]卢生.潜在的分歧:重讀《致玛·哈克奈斯》[EB/OL].(2015-06-28).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512698/.
[3]高尔基.论文学[M].孟昌,曹葆华,戈宝权,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4]付美艳.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多样性[J].俄罗斯学刊,2013(2).
[5]汪倜然.俄国文学ABC[M].上海:世界书局,1929.
[6]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季莫菲耶夫.苏联文学史:上[M].水夫,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
[8]李旭.文学反映论过时了吗?新时期以来关于文学反映论的论争与反思[J].西部学刊,2017(8).
责任编辑:杨国栋
[作者简介]麦维欣,华南师范大学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