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雪 王佳乐 刘 洋
河南科技学院 服装学院(中国)
半身裙原型指腰臀部合体、裙身呈直筒状、裙长在膝围附近的基本裙型,本文将其简称为裙原型。合理的裙原型结构设计依据如下:与所覆盖的人体腰臀间复合曲面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满足静态造型的合体美观性及动态活动的松量舒适性。服装结构的平衡是服装合体性与平整性的关键。目前,服装结构平衡性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通过处理女体乳突量和胸腰差以达到女上衣的结构平衡上,关于女下装尤其是半身裙的结构平衡的研究较少。然而,裙装结构的平衡对服装整体穿着外观及人体体型的塑造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选取5种典型的半身裙原型制图法,按照中国女子A体型中间体160/68A进行规格设计、制版、样衣制作和试穿,并从多角度比较不同制图方法下半身裙的结构平衡性,归纳总结影响半身裙原型结构平衡性的要素。
平衡稳定的服装状态包括构成服装几何形态的各部件和部位的外观形态平衡、服装材料的缝制形态平衡[1]。其中,结构的平衡决定了服装的形态与人体准确吻合的程度,以及它在人们视觉中的美感,因而其也是评价服装质量的重要因素。
半身裙结构的平衡指半身裙在穿着状态下,其外观形态处于平衡稳定状态,半身裙裙腰、臀围、下摆保持水平,裙前片、裙后片在腰臀间保持合体、平整的状态,没有因版型设计不当而产生的褶皱、丝缕和歪斜等。结构平衡性好的半身裙体现在下述3方面:一是从正面、侧面和背面等多角度观察,半身裙裙腰、臀围、下摆等在视觉上是水平的;二是从正面、侧面和背面观察,半身裙前中心线、后中心线竖直;三是半身裙位于人体腰围和臀围之间的部分合体、平整,从侧面观察,半身裙侧缝竖直,处于适宜的平衡位置。图1分别给出了结构平衡性好的半身裙的正面、侧面和背面示意图。
图1 结构平衡性好的半身裙示意图
选取下述5种典型的半身裙原型结构构成方法,分析各制图方法中采用的规格设计,然后,采用相同的规格设计绘制裙原型样版并制作样衣,再进行试穿,并根据试穿效果,比较分析不同裙原型的结构平衡性。
原型A——刘瑞璞编著的《服装纸样设计原理与应用》中的“第三代裙子基本纸样”[2];
原型B——张向辉、于晓坤编著的《女装结构设计(上)》中的“裙装基本纸样”[3];
原型C——张文斌编著的《服装制版 基础篇》中的“直身裙”[4];
原型D——刘咏梅编著的《服装结构平面解析 基础篇》中的“原型直裙”[5];
原型E——廖友义、纪一梵编著的《服装结构制图》中的“日本文化式女装裙子原型”[6]。
5种裙原型的规格设计依据及细部尺寸对比如表1所示。其中,W*为人体净腰围;W为成衣腰围;H*为人体净臀围;H为成衣臀围;h为人体净身高;a为常量,可根据款式不同进行微调。表1中原型C规格设计依据GB/1335.2—2008中,具体号型和体型未加说明,其裙长、成衣腰围及成衣臀围等规格的设计需视面料、款式等因素而定,该直身裙保留了裙原型的基本框架,即臀围线以上合体,臀围线以下呈直身形。
表1 5种典型裙原型规格设计 单位:cm
由表1可知,对裙原型的规格设计,5种制图方法的采寸有差异:对于人体腰围采寸,原型A、B和C为68 cm,原型D和E分别为64 cm和66 cm;对于人体臀长采寸,原型A为20 cm,其余均为18 cm。根据2009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GB/T 1335.2—2008《服装号型标准》,女子A体型中间体的人体腰围为68 cm,臀围为90 cm,考虑到人体在自然状态下动作幅度所需增加的运动松量,本文在制版时将采用相同的规格设计,如表2所示。
表2 裙原型结构平衡性对比试验采用的规格设计 单位:cm
依据规格设计进行1∶1的裙原型制板,采用纯棉浅色条格面料制作样衣。选取5名体型匀称,接近女子中间体体型的女大学生进行试穿。对试穿者试穿裙样衣的正面、侧面和背面进行拍照留存。根据试穿效果照片,对比分析各原型的试穿效果,归纳总结影响裙原型结构平衡性的要素。
根据5名试穿者试穿的正面、侧面和背面照片,从半身裙的主要围度线条的水平视觉效果、主要长度线条的竖直状况及臀腰间的实际效果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影响裙原型结构平衡性的主要因素。
结合半身裙试穿效果照片,从正面和背面观察可知,5件半身裙样衣的裙腰、臀围和下摆均接近水平。观察试穿侧面效果图片可知,5名试穿者试穿效果中,裙原型A的裙摆水平状况表现最佳,其余裙原型在5名试穿者试穿效果照片中,前中和后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吊起疵病(表3)。
表3 侧面观察下摆的水平状况
当穿着者臀部较丰满时,易出现后裙片吊起的疵病。由试穿照片可知,裙原型E出现后裙片吊起疵病,为使裙摆呈水平状态,需在后片侧缝处加大腰围和臀围,并增大后片省量,相应地,在前片侧缝处去掉后片追加的量,并减少省量。
若穿着者腹部较凸起,则易出现前裙片吊起的疵病。原型B、C和E在不同的试穿者身上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前裙片吊起疵病。为改善此疵病,需在前片侧缝处加大腰围和臀围,相应地,在后片侧缝处去掉前片追加的量,并减少省量。
前/后裙片出现吊起疵病,是前后臀围的分配、前后腰围的分配及前后腰省数量、位置和大小等多因素引起的。尽管可以通过前述方法弥补和改善因结构设计和实际人体不匹配产生的疵病问题,但设计出完全吻合某一类人体体型(如160/84 A女子中间体型)的裙原型仍很困难。原因在于,在人体净身高、腰围和臀围等基本尺寸固定的前提下,腹部形态和臀部形态等仍千差万别。只有了解了结构设计的原理,掌握结构设计的方法,才能在运用原型法制版时,针对特定的穿着对象进行定制性的结构调整。
从正面观察,5种裙原型前中心线的竖直状况均良好;从背面观察,5种裙原型后中心线的竖直状况均良好。从侧面观察,当试穿者围度尺寸偏小,尤其是腹围和臀围偏小时,裙原型的下摆水平,但前/后中心线不竖直,出现了倾斜的现象。此时,在视觉上呈现的是前/后中心线的长度大于侧缝线的长度,这在试验中2号试穿者试穿效果照片上体现最明显。侧面观察时,照片上前/后裙长明显大于裙侧长。当人体腹围或臀围过于丰满时,会将裙原型撑起,造成前中心线或后中心线不再是一条竖直线,而是腹部/臀部凸出的曲线造型,这在1号试穿者试穿效果照片中明显体现。其余3位试穿者试穿效果照片中,从侧面观察到的前/后中心线较竖直(表4)。
表4 从侧面观察的前/后中心线状况
人体侧边并不存在分界线,然而,从人体正面或背面观测人体时,人体下肢腰臀处存在边缘剪影轮廓;该轮廓线对应半身裙中的侧缝线附近位置。侧缝线位置的确定由诸多因素决定,它对裙装侧面外观以侧缝为界限前后片面积所占比重、人体腹凸的弱化和臀凸的强调有重要的影响。
半身裙侧面造型的平衡包括:裙腰、臀围和下摆等的水平情况;侧缝线竖直,侧面外观尤其是腰围和臀围之间平服整洁,没有横向、竖向或斜向的皱纹。前、后臀围,前、后腰围,省道的数量、位置和大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制约着半身裙侧面造型的平衡性。其中,裙腰、臀围和下摆等的水平情况,侧缝线的竖直情况已在前文进行了比较分析。
3.3.1 前/后臀围分配比较分析
5种裙原型结构中前、后臀围尺寸分配有3种情况:第一种为前后臀围尺寸相等(原型A);第二种为侧缝位置向后偏移0.5 cm(原型D);第三种为侧缝位置向后偏移1.0 cm(原型B、C和E)。从穿着图片看,这3种前后臀围分配方法中,在臀围所在的水平宽度上,侧缝位置均向前偏移,其中,第三种分配方法中,侧缝位置最接近穿着后臀部侧面外观的中心;第一种分配方法使得侧缝位置向后偏移。可知,当前、后臀围尺寸相等时,人体穿着半身裙后裙子的侧面造型中侧缝位置偏前;随着后臀围尺寸在总臀围尺寸中占比的增大,裙原型侧缝位置自后向前偏移。
3.3.2 前/后腰围分配比较分析
比较5种裙原型中前、后腰围尺寸的分配可知,原型C和E完全跟随臀围分配,原型A和B前后腰围尺寸的分配在臀围分配的基础上向后偏移0.5 cm,原型D在臀围分配的基础上向后偏移1.5 cm,偏移量较大,使得穿着图片侧面视图中,侧缝线呈现不竖直的状态,侧缝在腰围处向后倾斜。
3.3.3 腰省设置比较分析
各原型省道位置的设置方法一致,均设置在腰围的三等分点上或三等分点附近。人体臀凸大于腹凸,故各裙原型中后片的腰省量均大于前片腰省量,原型D中靠近前中心线的前腰省量大于靠近侧缝的腰省量。与原型D相反,原型C中靠近侧缝的腰省量大于靠近前中心线的前腰省量,靠近侧缝的后腰省量大于靠近后中心的腰省量。根据人体腰围和臀围的截面重合图可知,省道的位置是由腰围和臀围截面曲率共同决定的;省道中心线和前/后中心线等线条将裙子分割成多个区间,省道的大小取决于相邻线条区间内臀围与腰围的尺寸差值。靠近前、后中心线区间内臀围与腰围差值更大,故原型D的省道量设置更合理。
综上,在半身裙侧缝竖直的前提下,其侧面外观造型以侧缝为界,后片腰围宽度大于前片腰围宽度,后片臀围宽度大于前片臀围宽度时,可形成弱化腹凸,强调臀凸的视觉效果,起到扬长避短,修饰体型的作用。
对比穿着效果图片中腰臀间斜向皱纹的数量,按照裙原型腰臀间的平服程度排序,则原型D最平服,其后依次为原型B、原型A、原型E和原型C。
通过分析5种结构构成方法的臀围分配、腰围分配、省道位置和大小、腰臀间平服整程度等,结合穿着效果,从不同角度对5种裙原型结构构成方法进行评价,可知原型B的侧面造型平衡性最佳、其次依次为原型C、原型E、原型A和原型D;原型D对体型的塑造美化效果最好,其次依次为原型B、原型A、原型E和原型C。但从侧面观察,原型D出现侧缝上端向后、侧缝下端向前倾斜的现象。
作为围裹人体下体的半身裙裙原型,相对于人体上体的颈部、肩部、上肢及胸部等构造,其结构设计相对而言较简单。但设计出结构平衡性好的半身裙也并不容易。本文通过试穿试验,比较分析了5种典型半身裙裙原型结构设计方法,归纳出下述影响裙原型结构平衡性的要素和建议。
——半身裙前/后臀围分配中,侧缝位置宜向后移0.5~1.0 cm,即前片臀围采寸为H/4+(0.5~1.0) cm,后片臀围采寸为H/4-(0.5~1.0) cm,以便穿着后侧面观察时,侧缝线接近穿着者腹凸和臀凸的中间位置。同时,侧缝后移有利于后片臀凸附近裙子和人体的协调与平服。
——前片腰围采寸为W/4+(0.5~1.0) cm,后片腰围采寸为W/4-(0.5~1.0) cm。前/后腰围采寸与前/后臀围加减量一致,以确保从侧面观察穿着半身裙的状态时,腰围至臀围间侧缝呈竖直状态。
——由于人体臀凸大于腹凸,因此后腰臀差宜大于前腰臀差,否则,容易出现前裙片或后裙片吊起现象。
——腰省数量、位置和大小的设置应以特定穿着者的人体腰臀造型为依据。在设置腰省时,应遵循后腰省量大于前腰省量;两个后腰省中靠近后中心的省略大于靠近侧缝的省,两个前腰省中靠近前中心的省略小于靠近侧缝的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