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几点认识

2020-07-29 10:39张亚萍
科学与财富 2020年16期
关键词:实质

摘 要:商品拜物教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从人的依赖性社会向物的依赖性社会的转变商品拜物教形成的历史基础,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现象的形成缘由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批驳是其商品拜物教理论立论的基础,并凭借对这一“异己”力量的实质的批判指明其历史走向。这对于我们理解现存社会和走向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商品拜物教;实质;自由人的联合体

一、商品拜物教的形成

商品拜物教的形成发展有其历史逻辑,简单自然经济下劳动者及其劳动产品的关系清晰明了,到资本主义时期,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人所创造的产品却披上了神秘的外衣,成了被人们所崇拜的对象。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采取共同劳作,平均分配的方式,结成了原始的“公有制”。伴随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应运而生,国家作为维护既得利益群体的暴力机器也由此产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掌控在剥削阶级手中,生产劳作表现出了明显的“人身依附”特征。在这两个时期,人们的劳动及全部劳动产品虽不是原始的“公有制”的形式,但其依旧是作为整个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在社会结构中流动,主要是以劳役和实物贡赋的形式进入社会机构之中。可以看出,这两种社会形态之下的生产关系清晰明了,劳动者和劳动产品并没有实现完全的剥离,劳动产品是以实物形式存在因而也不具有“神秘性质”。

资本主义时期,社会逐渐呈现出明显的“物的依赖性”特征。就劳动者及其劳动产品的关系来看,作为劳动者的工人拥有完全的人身自由,马克思甚至曾说其“自由得一无所有”,而资本家却占有全部的生产资料。资本家则凭借自己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迫使工人从事劳动并占有工人全部的剩余劳动产品,并且用工资的形式补偿工人的劳动,将全部商品占为己有,实现工人和它的劳动产品的完全剥离,从此工人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的实质就被掩盖。商品生产是如何顺利实现商品价值的呢?首先,商品占有者也即大部分的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获取商品的所有权。其次,交换的顺利进行就要是实现劳动产品与自身的剥离,否则只能以相同的物换取相同的物,这样的交换是没有意义的更是没有必要,所以在实际的交换过程中劳动产品的价值实体和价值形式逐渐剥离,直到衍生出货币,商品价值这两个方面的规定性成为了独立的互相排斥的商品体和货币。最后,价值的实现通过交换来完成。在实际交换过程中,私有者为维护自己的利益,都要求按照等价原则进行交换,商品就作为价值彼此发生关系,商品中包含的个体的私人劳动则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并由此抽象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当这种比例关系固定下来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一种幻觉就是这种价值是商品与生俱来的,它本身就值这么多价钱,价值的真正来源就被掩盖,商品便由此反过来奴役其生产者。商品这个由人所生产的产物摆脱了人们对它的控制,就像是巫师召唤出来的魔鬼,却无法使其回到地下。

二、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分析

商品所具有的这种神秘性质在马克思之前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揭示。马克思曾说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对商品交换中所隐藏的秘密的揭示采用的是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即从商品交换的完成来考察而非是从交换的历史发展来考察。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从价格入手考察商品,发现了商品的质和量两个因素,但是却没有“对不同形式的劳动为什么能转化为一定的可约性的量没有进一步考察,从而也就不可能进一步揭露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历史生成”[ ](134)就无法揭示商品价值形式对私人劳动社会劳动之间关系的掩盖。所以“商品拜物教既是资本主义社会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又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成为一种商品拜物教观念和理论”[ ](39)。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采取了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相反的道路。在《资本论》中他从商品入手,而且是从发掘商品的“内在”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入手,层层抽丝剥茧,在商品拜物教的神秘性质一节进而证明商品的神秘性质并不源于这两个因素而是源于商品形式。商品二因素分别对应两个不同的群体,而对其非占有者来说则是使用价值,对其占有者来说商品所具有的不是直接的使用价值,正如前文所说,商品生产的目的并不在此;他们所占有的商品所谓的使用价值只是作为交换价值的承担者,是一种交换手段。也正是这样的形式,使商品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

首先,商品所具有的“谜一样的性质”并不是来源于其本身的使用价值。商品作为一种使用价值物和人结成价值关系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它本身(作为材料)所具有的属性,二是人的需要,三是实践改造,就其本身所有的属性来说,如果没有人的需要,那么它的属性对人来说不存在任何“价值”,如果恰好它具有某种人所需要的属性,但是不经过实践改造依旧是不能实现的,自然界中只有极少数的事物是可以拿来直接满足人的需要,其余的都需要人的劳动实践的改造,这也就是说首先商品具有的属性需要人的感知,其次商品和人的价值关系的构成也需要劳动的参与,在这其中,作为主体的人的意志具有很大的影响。可见,商品作为使用价值物必然受到人类主体意志支配,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神秘性质无从谈起。

其次,这种神秘性质也不是来源于其价值规定的内容。价值规定内在的包含“质”和“量”两个方面。上面我们已经谈及,商品生产受到人类主体意志的支配,实践改造过程也是要根据人的需要来进行,所以,不管生产外观何其不同的产品,进行的具体劳动不管是“织”还是“缝”都会耗费人的体力和脑力,这是一个生理学上的真理。再者,从“量”上来说,对不同种的劳动采取以劳动时间来计量其价值的方法,所以价值的多寡就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长。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通过增加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抑或是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就可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变单个商品的价值量,在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

所以綜上可以看出,商品的神秘性质既不是源于其自身的使用价值,也不是源于价值,那么究竟来源于什么?从商品的内在分析我们无法获得答案,从商品形式上来看,就再清晰不过了。商品形式究竟是什么呢?从商品和产品来看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用于交换,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商品形式就应该是不同所有者之间相交换的社会生产关系。

正是商品形式为商品披上了神秘的外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反应为劳动产品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也就是说,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体力,脑力的耗费是蕴藏在商品这个物质外壳之中的,是以商品这个实体的物作为载体来呈现,所以在实际交换过程中,劳动的交换就以商品交换的方式呈现;其次,以用来计量人类劳动量多寡的劳动时间表现劳动产品的价值量。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我们所进行的是我完全不同的劳动,比如“缝”和“织”,但是这种具体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却能够进行相互交换,这是因为这些不同的劳动本身所具有的具体的劳动形式上的差别被抽抽去了,剩下的是他们作为人类劳动的耗费这一共同性特征。即是因为他们在“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任何事物只有在“质”上保持一致,才能实现“量”上的相互比较。而运用劳动时间来计量劳动量,则将人类劳动的耗费以时长的形式将其量上的一致性表现为商品的内在价值量的一致性;最后,“生产者的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 ](89)。商品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它源于人的生产,最后却成为一个独立于人的存在,这是因为商品占有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为了商品之间交换的渠道,商品交换的发生地——市场便是人类长期的实践交往逐渐发展起来的,正如上文所说,商品不会自己交换,他需要商品占有者把它带到市场去。于是,人類劳动的社会性质就转变为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生产者同总劳动的关系就演变成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三、商品拜物教的未来走向

劳动产品以商品形式摆脱人的控制并控制人,这种神秘性质不仅印发社会盲目的对物的崇拜,更为重要的是隐藏了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剥削关系。马克思在揭露商品拜物教的形成和实质之后,为打破物对人的控制,他通过剖析大卫? 李嘉图也离不开的鲁滨逊的故事,再一次强调了“自由人的联合体”。

鲁滨逊自身的劳动与其产品之间的关系简单明了。纵观欧洲中世纪,人们的劳动及其产品无需进行交换而是用于满足自身需要,所以就直接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也是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具体劳动就成为劳动的直接社会形式,不同于商品生产将具体劳动所具有的共同性质即体力和脑力的耗费这一抽象形式变为了劳动的直接社会形式。要将这一颠倒关系重新扭转,破除商品所具有的神秘性质,再次将焦点聚焦于人本身的发展上,马克思提出“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联合体中,鲁滨逊的劳动的一切规定将重演至整个社会。

关于如何重演,马克思设想道:在联合体中,全部的劳动产品都是社会产品,一部分用来满足生活所需,另一部分则用以发展社会再生产。前者在全体成员间的分配假定采用按劳动时间来分配。社会总产品的生产是有计划进行的,一方面依据不同职能及劳动难易程度的不同来分配劳动时间,另一方面,又根据个人的劳动时间来分配劳动产品,这样无论是个人与其自身的劳动,还是劳动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就都简单明了。只有物质生产在这样处于人的有计划的控制之下,而不是被物所控制,商品拜物教的神秘性质才能被揭掉,到那时“人们不再会将自己的劳动产品看作是充满神秘性的、左右自己命运的异己怪物 ,而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 ,以亲切、愉快的心情打量自己的劳动产品”[ ]但是这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对于未来美好社会的构想并没有成功经验,而高度的计划经济只适用于物质生产比较发达的,物质财产充裕的国家,历史告诉我们忽视这一规律必然遭受惩罚。据此党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口多,底子薄的状况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法,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且有稳中向好的趋势,发展质量也不断提升,这足以证明这一举措的正确性。我国的社会主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以及对于人的发展的高度关注一致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发展命题,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给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颜惠箭.《资本论》中商品拜物教的主体探析[J].学术交流,2017(04):134-138.

[2] 项荣建,王峰明.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及其当代启示——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文本学再解读[J].学习与探索,2016(08):37-43.

[3] 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8-105

[4]蒋万胜.简论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思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S2):79-82

作者简介:

张亚萍,女,1997年1月,陕西汉中,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实质
税法中的实质解释规则
透过实质行动支持盘臂头阵营 Naim Audio推出NAIT XS 3/SUPERNAIT 3合并功放
肝吸虫病继发肝实质炎症的MRI增强表现
破产程序中关联企业的实质合并
企业跨文化管理的实质
疑似双胞胎 实质非兄弟
美术作品的表达及其实质相似的认定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期待实质进展
探讨1H-MRS定量分析在脑实质区胶质瘤分级中的诊断价值
从实质解释论反思方舟子遇袭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