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杰雄
【摘要】小学品德课程以其内涵的丰富,外延的广泛,决定了补充教学资源的必要性。互联网+环境下众多平台的出现为教师的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诸多教学资源中,微课以其针对性强和内容具体的特点,已经在小学品德课堂上被教师广泛使用。教师在微课资源的使用上,必须坚持体现正面性、生活性、本土性和辅助性,让微课资源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大的实效,使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品德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关键词】微课;使用;育人
小学品德课程以其内涵的丰富,外延的广泛,决定了补充教学资源的必要性。互联网+环境下众多平台的出现为教师的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诸多教学资源中,微课以其针对性强和内容具体的特点,已经在小学品德课堂上被教师广泛使用。
微课是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心理学实验表明人类获取的大部分信息来自于视觉和听觉。因此微课对各种感官的刺激方式要比一般的听讲更有效。通过微课引导和启发学生,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而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微课资源的应用对于提高小学品德课堂的教学实效,发挥育人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过于依赖微课资源,各种资讯让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却逐渐淡化了小学品德课程最重要的目的——明理导行。因此教师应考虑通过选择合适的微课资源,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下文将对在小学品德课堂中如何有效地使用微课资源进行探讨。
一、微课的使用应体现正面性
小学生思想还没有发展成熟,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也相对较差。在此阶段滲透正确的价值观教育、美好的道德规范教育,都会产生极大的正面影响。因此,在微课内容的选择上除了要考虑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更重要的是从弘扬正气、树立先进的角度体现正面教育。
笔者曾经观摩过某位教师执教一年级上册的《我爱做家务劳动》。在明理导行环节,教师播放了一段微课。内容是一位妈妈在辛苦搞卫生,孩子不但不帮忙还把瓜子壳扔得满地都是,妈妈批评还顶嘴。看完视频老师追问:“视频中的小朋友做得对不对啊?如果是你会怎样做?”结果班里半数学生的注意力仍被视频中孩子夸张的表现吸引,有的哈哈笑,有的模仿扔瓜子壳的动作,老师不得不停下来整顿课堂纪律。
后来我校教师在移植本课时在此环节录制了一个微课视频。视频中妈妈在家中拖地,打扫卫生,妹妹视若无睹边看电视边吃零食,姐姐看到了则连忙帮妈妈干活。这个视频最大的特点是对比强烈,正面示范性突出。因此学生能从正反面的对比中迅速、直观地认识到姐姐的做法是正确的,从而体会逐步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增强家庭责任感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微课材料中人物的语言、行为等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要慎重选择资源。教师只有严格把关,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选用体现正能量的微课材料,才能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微课的使用应体现生活性
品德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指的是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品德教学只有在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呈现问题,思考问题,才容易有所发现,有所感受,有所积累。
微课资源的使用一样也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生活性。首先是情感上要贴近生活,这样容易使学生激发兴趣,产生共鸣;然后是内容上要反映生活,这样有利于学生代入情境,悟理导行。
我在一节品德展示课后对这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这节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人人都懂的道路语言》。老师在导入部分是这样做的:课件出示警察指挥交通,然后播放微课,让学生跟着微课中交警的动作,做出各种指挥信号的手势。
这个微课的在内容和情感上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连听课者都不一定清楚交警的每一个手势是怎样做的,代表什么意思。因此我看到这班四年级的孩子只能跟着视频乱舞一通。
同样是这节课,在拓展环节老师播放了一个动画微课,展示了孙悟空和猪八戒在马路上的不同表现,然后让学生评议他们想告诉我们什么。孙悟空和猪八戒虽然是虚拟的角色,但早已深入人心,在情感上容易接受,而且内容生活化,所以学生观看得相当投入,交流也深有体会。
对于网络上的五花八门的微课资源,教师一定要坚持从生活实际出发,筛选出符合儿童需要的微课资源,才能从内心深处唤醒儿童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思维探究。
三、微课的使用应体现本土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将来大都会成为建设家乡的主力。所以,教师在选取微课资源时,要根据教材内容,适当拓展本土资源,以帮助学生认识身处的家乡,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乐、乡仪之美。
笔者曾见四年级上册《乡风乡俗》一课中,老师展示的微课上截取了当时非常火爆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学生呈现全国各地的小吃。微课的引进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微课制作精良、内容丰富,无疑给学生的智育和美育带来直接的熏陶。但遗憾的是,课后大多数的学生印象均停留在这一幕,津津乐道的也是该节目的其它内容。作为从化本土的美食文化、风俗文化也均被这个微课盖过了“风头”,更不用说体会民风民俗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和美好精神了。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教学内容与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资源。教师如能牢牢把握好教学目标,利用具有本土特色的微课资源引领学生了解本土文化传统,对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四、微课的使用应体现辅助性
引入微课辅助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微课的使用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微课是用于课堂激趣导入、明理导行,还是情感升华,这些都要通盘考虑。
如果是用于课堂导入的微课,则要考虑时间长度问题,不能占据过多时间,一般应该控制在2-3分钟。如果用于课堂重点、难点突破环节,则要考虑教学内容、目标与微课内容的有效衔接。还有学生是否能通过该微课的观看,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一节五年级下册《天下为公》的品德展示课上,教师播放了一则介绍武昌起义的微课,然后让学生交流。教师的意图是希望借此加深对武昌起义的重要意义的认识。该微课的使用虽对教学内容有所补充,但也有遗憾之处:一是微课时间过长,容易困住学生的思维,冲击主要教学内容;二是微课选取的内容对目标的突破帮助不大,加上没有字幕,不要说学生就连老师弄懂情境、听清对话都有困难,更谈不上对课堂主题的深入理解了。
微课资源用于课堂教学,最终目的是辅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不能为了追求教学资源的丰富,教学手段的先进和课堂气氛的活跃,而滥用微课资源。如果微课资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没有直接作用的话,宁愿弃之不能强求。
互联网+时代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服务方面已经为师生提供了便利,也给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广州数字教育城、中国微课网等平台的出现,使教师能随时对微课资源进行搜集与整理。但在微课资源的选取和使用上,教师还要依据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专业素质,把握好正面性、生活性、本土性和辅助性的原则,让微课资源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大的实效,使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品德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编,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赵亚夫,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品德与社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任一平等,课程整合——课堂教学新变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