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玲
【摘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而“同课异构”最可贵的是追求得法。好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积累,在脑子里建立了一个“方案库”。小学数学“同课异构”课堂教学促使我们不断再探讨、不断创新、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案例再探讨
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所有老师的一种追求。教师要想成为课堂教学积极主动的决策者,并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必须注重精心备课,即“备学生、备教材、备学法、备教法”;必须做到理解知识基础、教学策略、学生成长、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内容;必须注重教师对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的体验的全过程。而“同课异构”是一种全程式、全员式的民主教研平台,能为教师的个性发展提供充分的舞台。通过“同课异构”教学研究,老师们能够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了解别人、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不分高低、取长补短,有利于教师教学创造性的激发。
2018年12月,南沙小学与我们学校开启了“步步高”帮扶工程,QQ、微信就成了我们交流的最好的渠道。利用現代网络技术,我们与结队的南沙小学老师进行了无声的对话。在两次简短的对话中,我们达成共识“优化策略的合理分配时间——同课异构”,敲定了我们这次交流活动的主题。本文以南沙小学石建萍老师和沙尾一小学潘远辉老师《沏茶问题——合理安排时间》的教学为例,对比与分析两个同课异构教学课例,旨在探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导入话题的对比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一)石老师的教学过程
1.课件创设情境:小红回家,妈妈为她做饭,小红打算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谈话:同学们,如果是你,你会帮妈妈做哪些事呢?
2.小红提出:洗衣服和打扫一下客厅吧!(课件出示)
①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能帮一下小红吗?两件事先做什么呢?
②算一算:一共需要用多少时间来完成?能说一说你这样安排的理由吗?
3.揭示课题:在生活中碰到有很多事情都可以同时完成达到节约时间(省时)的效果,这样我们的事情就会做得更有效率。
合理安排时间。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数学广角”里的内容。
(二)潘老师的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出示课件)数学游戏:出个谜语考考你们: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谜底是什么?(谜底:时间)
2.(出示课件)有一位文学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惰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鲁迅
师:这个谜语把时间比作金子就是告诉我们时间非常……?(宝贵的)
师:时间既然这么宝贵,那么,我们做事就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下面我们就通过“沏茶问题”的活动,比一比谁最会合理安排时间。(板书:合理安排时间)
【对比分析】
石老师在导入环节引出统筹方法,教态自然、沉着冷静,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各环节衔接自然,讲解清晰,总结到位,通过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潘老师的课堂以猜谜引入,体会时间真的很宝贵,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以实际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对学生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多样性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合理安排时间,课堂三维效果明显。
【感悟】导入是新课的开始,它能够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促使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新授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突出导入的目的性与简洁性,围绕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紧密联系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设计、有计划地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
二、新授过程的对比
(一)石老师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沏茶话题
1.出示例1的主题图:小明家来客人了,大家想去看看是谁吗?——李阿姨。妈妈请他帮忙烧壶水,沏杯茶。(思考: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
2.怎样安排比较合理并且省时间?
二)两人小组自主合作研究
1.课件依次出示“学习指导”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自主设计方案。
①说一说:同桌讨论沏茶的过程中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理清事情的先后次序)
②摆一摆:根据讨论结果,你和同桌设计的沏茶流程图。(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
③算一算:计算一下你们沏茶需要多少分钟?(在学习卡上写上计算过程。
2.让小组上讲台汇报,把结果汇报展示。预设:(略)
讨论结束后,让学生自由说说你是怎样安排时间的,并上台展示你设计的沏茶流程图,并让他们通过对比,自己挑选出最佳方案。
3.感知寻找最优化方案的方法。讨论结束后,让学生自由说说你是怎样安排时间的,并上台展示你设计的沏茶流程图,并让他们通过对比,自己挑选出最佳方案讨论结束后,让学生自由说说你是怎样安排时间的,并上台展示你设计的沏茶流程图,并让他们通过对比,自己挑选出最佳方案。
板书:1+1+8+1-11(分钟)
三)谈发现,作总结
1.我们把这种最快让客人喝上茶的方法叫做合理安排,合理安排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2.介绍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一华罗庚。
(二)潘老师的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明确“做事要明确先后顺序”。
师:我们先来看,值日生主要负责哪些清扫工作,包括拖地、扫地、倒垃圾。你将怎样安排他们工作的顺序?如果老师安排他们先拖地,再扫地,这样安排合理吗?……
2.所以我们“做事要明确先后顺序(板书:明确先后顺序。)
师:请同学们帮小明想一想,要烧水他必须要先做什么?……(师:说得有道理)这個过程可以用图来表示
汇报交流,师小结:……
【对比与分析】
从课堂教学情况看,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例1分析家里来客人需要沏茶时,怎样安排各种事情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讨论如何用优化的思想选择合理、快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流程图的方式表示解决问题的顺序或方案,教给学生设计方案的具体方法。
潘老师结合教材由一个生活情景来引出问题,并给出沏茶的各项工序及所需的时间。这些工序有先后顺序,有些顺序可以改变,有些不能改变。如洗茶壶、接水、烧水、沏茶顺序不能改变。但有些事情是可以同时进行的,比如在烧水的时候可以洗茶杯、找茶叶等,能同时做的事情尽量同时做,这样才能节省时间。这里重点要突出优化的实际意义。让学生体会优化的作用。
【感悟】优化(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是比较抽象、系统的数学思想方法。这里我们只是通过简单的事例让学生体会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到最优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学时,老师要把握好教学要求,教学中避免出现运筹、对策论这些数学术语。
三、拓展环节的对比
(一)石老师的教学过程
1.迁移巩固,掌握新知。①小红生病要赶快吃药休息;②帮小山合理安排时间:怎样安排,才能让小山最快吃完早餐去上学?预设:(略)
2.小结:我们刚才做的这些,都是采用同时做几件事的方法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从而来合理安排时间。
3.提升知识,拓展认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同时做呢?出示课件:一位阿姨边开车边化妆边接电话。
小结:所以有些事可以同时做,有些事不能同时做,我们在合理安排时间的同时,还要讲究科学性(板书:科学)
(二)潘老师的教学过程
知识应用
1.基本练习一:p105页做一做1。
2.基本练习二::编写蒸水蛋的流程图。
3.提升“合理”,拓展认识。
4.听歌玩游戏。
【对比与分析】从拓展提升看,石老师的设计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老师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最终把生活问题解决。潘老师本课的练习设计注意到四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把合理安排时间进行了对比,如边坐车看书,吃饭看电视,边看电视边写做作业等常见的现象,这样精心对比式安排,即让学生有法可依,又让学生明辨是非,是实际上更是对学生辨证主义观点的培养。
【感悟】如何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感悟抽象的数学思想。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就是将“做”与“思”有机结合,循序渐进,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如何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呢?一方面,为学生营造实践感悟的时空,实践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比较中寻求最优策略,体验中感悟优化思想,避免只有直观没有抽象,或直接阐述数学思想而疏漏体验感悟的过程。另一方面可利用图表将外化的“做”浓缩为内隐的“思”,在动手操作中提升思维活动,将行为的感知升华为理性的思维认知,使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理解抽象的数学思想。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最可贵的是得法。好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积累,在脑子里建立了一个“方案库”,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把“方案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什么方法都是可以的。因此,我们追求的同课异构,结果应该是殊途同归,达到预期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