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兰陵
摘 要:对分课堂是中国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创新,PAD三个环节的实施改变了师生之间的权责关系,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相辅相成。文章以《国际投资学》课程为例,设立了开展对分课堂教学的框架,提供了一些经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产学研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关于两者相辅相成的建设性思考。
关键词:对分课堂;产学研模式;《国际投资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3-0013-03
Abstract: PAD Class is the innovation of the colleg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reform in China.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ree stages of PAD changes the responsibility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really realizes the complem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s an example of the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course, this article sets up the framework of PAD Class, provides some experience methods. Based on this and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t advances some constructive thinking of their complementary relations.
Keywords: PAD Clas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ve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1977年,高考录取的人数只有27万人,仅占参加高考人数570万的4.7%;1999年,在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的政策引领下,高考录取人数已经攀升到160万人,录取率已经超过50%,达到55.6%;2016年,高考录取人数772万人,录取率高达82.1%,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迈进了“大众化”的时代。
从历年高校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来看,1990年两个指标的数值略微超过60万人,突破100万人花费了十年的时间,而突破200万和300万人则仅仅分别用了四年的时间。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790.99万人,在校生共计2831.03万人,庞大招生规模给所有高校带来了较为沉重的教学压力。
然而,与此同时,大多数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前仍然處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学校教育脱离社会,比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大多数都从来没有在任何一家外贸、外资企业实习过,甚至本专业的教师大多也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在这种封闭的“象牙塔”中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社会阅历,对社会充满陌生感,因此也就一定程度上导致就业方面倾向于报考公务员、银行职员等,拒企业于千里之外。
这种“象牙塔”模式、课堂教学 “填鸭式”的环境下,大学生源质量的问题彰显得颇为严重:饱受诟病的课堂问题诸如“睡觉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所有老师提问的问题、作业都是找“度娘”帮忙,答案千篇一律;所有逝去的睡眠都在大学课堂上弥补了,而且一点也不影响考试,因为大多数老师都会给所谓的“考试范围”。
为了改变这样的人才培养现状,改革必须从教学方式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双管齐下:首先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试行“研究性教学”。2005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至今,无论是部属综合性大学还是地方性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研究性教学;其次,全国高校不同程度地实行了产学研的合作模式。薛忠祥、岳伟(2012)研究认为,“研究性”教学只是一种普通的教学形式,和创新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创新是不可教的。面对研究性教学褒贬不一的效果评价,彻底改变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法,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随即呼之欲出。
本文以下内容在对《国际投资学》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对分课堂对产学研合作模式产生的效应,揭示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影响作用。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PAD框架
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基于大学生心理学规律的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对分课堂,具体包括课上讲授(Presentation)、学生课外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学生课上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又可简称为PAD课堂。
从2014年9月1号起,对分课堂开始网络推广,受到众多老师的认可和称赞。2015年1月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在浙江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进行了对分课堂的学术讲座。2015年4月对分课堂先后走进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和上海松江大学城。2015年8月,上海复旦大学专门针对“对分课堂”的理论与实践举办了“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研讨会”。2016年11月海南师范大学对各学院教学院长、系主任和近三年新入职的青年教师进行了“对分课堂”的实操培训。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甚至包括一些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都试点采用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得到学生好评;不仅如此,一些学校的教师以对分课堂为主题,获得校级或省级教改课题立项,系统化地针对每个学校、每个专业自身问题深入开展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以《国际投资学》为例,这门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国际经济、国际贸易专业必修课程。像这样全盘围绕国际性企业开展教学研究的课程,需要进行大量的实例讨论、方案选择、决策判断,传统的教学手段根本无法满足当代全球化环境下的新世纪大学生。
(一)课上讲授环节(P)
在讲授环节中,教师是主体。如果是一成不变、照本宣科地讲解,那么学生低头族、睡觉群的现象就会此起彼伏。因此在这一环节,吸引学生是必要的前提,抓住学生,让学生跟随着老师的节奏一步步研究下去是核心。
以《国际投资学》课程中的跨国公司避税问题为例,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P环节的开篇是五分钟的007系列电影之一《黑日危机》的节选,学生一定是会被皮尔斯·布鲁斯南扣人心弦的情节深深吸引,意犹未尽时节选停止,这时可以提问影片中出现的一个细节,皮尔斯·布鲁斯南所要求得到的信息来自于哪里?大多数学生可能都会忽略这一细节,所以一则可以再次重现“西班牙毕尔包的瑞士工业银行”这一避税地银行的细节,二则可以紧接着举出著名跨国公司避税的“壮举”,各国政府惨重的税收损失,三则可以就此铺垫出一些知识体系的“航标”或“关节点”,种种引导充分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牵引着他们走向下一个环节,通过自己的探索向一个个航标前进。
(二)课外内化环节(A)
在课外内化环节,学生是主角,学生不仅要将书本相关知识、逻辑关系梳理清晰,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学习收获更多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波兰尼1958年在其著作《个人知识》中首次提出的,又译为默会认识或默会知识,是指尚未用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达的知识)。学生带着课上的兴趣、疑惑,置身于书籍、互联网、图书馆、期刊网,通过自己的探知完成了主动查阅、理解、思考的旅程。经过自身的整合构建,这些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学生可以积极、自信地将他们的隐性知识显性化。
(三)课上讨论环节(D)
在课上讨论环节,学生扮演的是导演的角色,教师是制片人。学生首先要解释《黑日危机》中老师提出的简单问题,引导出避税地对企业、个人的重要性;其次学生根据老师给的案例“航标”完成避税原理的推导、计算,再从各国政府角度出发探讨全球反避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最后揭示一下全球近几年来避税与反避税的发展近况。整个的讨论由学生在课前自行协商分组,各个环节紧紧相扣,既强调完成讨论内容的全面性、正确性,又培养学生们之间的协作、沟通能力。教师在这一环节可以是一个聆听者,提供自己一个向学生学习的绝佳机会;也可以是一个裁判,让遇见讨论过程的纷争、意见相左时,仲裁身份体现出教师自己的研究实力;也可以是一个临时的参与者,当学生在某一领域挖掘得不够深入时,教师可以随时参与进来,引领学生向知识的纵深处探寻。可以再设置一些小“航标”作为讨论的补充,引导学生课后再回到A环节。
三、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产学研的协同效应
产学研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发挥各自优势、相互配合。产学研合作既可以是纯粹教育上的合作;也可以是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各个方面所需要素的一个有效组合。比如像微软、联合利华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长期对中国地方的研究所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在人才、技术方面实现共享,实现了技术联盟的协同创新效应。2007年11月,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ICUR)正式成立,构建了各个部门之间资源整合型高层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经过近十年来的运作,成效显著。吴俊等(2016)利用江苏省4833家有研发经费支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微观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的交互效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具有稳健而显著的正向影响。
实际上除了技术联盟、技术入股、许可、孵化器这些高级形式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层面(尤其是人文社科类)上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多以契约合作、合作申报课题为主,有名无实,更多的仍是单兵作战。所以,结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更实用、更稳定、更易操作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从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出发,将这两个主体真正从纯粹的教学与学习中解放出来。
1. 从教师层面上,开展对分课堂模式的教学,对教师的科研水平与能力是一个严重的考验。因此,实践教学方面,学校、学院可以每年分批次定量将教师送到契约合作、技术入股等平台模式的合作单位实践,按照企业员工标准考核。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在企业的货真价实的锻炼,摆脱教科书式的教学方式,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的P环节充分体现出理论的可实用性、可追溯性、可操作性。理论教学方面,积极搭建教师出国深造交流、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参加各种短期培训、国际会议的平台,给予一定的奖励与补贴,真正做到教-学-研的有效转化。
2. 鼓励教师以咨询协议模式开展产学研合作。诸如技术联盟、企业孵化器之类的合作平台较高,契约合作、课题申请的形式过于松散,所以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更灵活的就是咨询协议模式。美国大学超过30%的大学教师从事着各类咨询工作,商业院系教师的比重更高,达到大约50%。现在已经有一些组织,例如民主党派开始实践这一模式,自发设立观察团,发现社会问题、了解缘由,提出民主谏言或调查报告,一旦被上一级组织采纳,就视同为科研工作的成绩。咨询协议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不同科研能力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肯定了他们的社会价值,他们的研究成果必将反映在他们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受益良多。
3. 充分利用学生的专业实习时间,切实可行地将学生有组织地投入到契约企业中去工作学习。目前大多院校人文社科类的专业实习都是教师带队安排一两个企业考察一下,走走流程。学生走马观花,偶尔提提问题,最后交一份含金量不高的实习报告。实际上专业实习本身就是一门有学分的实践课程,每个专业可以联系自己的实习基地,将学生分组安排到各个企业工作一段时间,真正地从一个员工的角度了解企业的日常运行,挖掘出对自己学习有用的东西。
对分课堂的教学改革立足的是教学,产学研合作体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思想相比,这两者注重的是培养既有学习能力又有动手能力的人才,让学生动起来,培养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相互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教学上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明白自己想学什么、怎么学,从而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专业实践中,与企业的协同创新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埃里克·马祖尔.同伴教学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陈瑞丰.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3):71-74.
[3]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16-118.
[4]蓝晓霞.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模式、特点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4):50-53.
[5]李欣.对分课堂: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学新方法[J].学周刊,2016(10):16-17.
[6]马陆艳,陈瑞丰.对分课堂对提升大学生人格的意义[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168-170.
[7]吴俊,张家峰,黄东梅.產学研合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影响研究——来自江苏省企业层面的证据[J].当代财经,2016(9):99-109.
[8]薛忠祥,岳伟.“研究性教学”与“朝三暮四”式创新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2(7):20-23.
[9]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653-658.
[10]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5,12(5):5-10.
[11]朱品文.对分课堂实施的五部曲[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4):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