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大学会计与金融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融合路径调查

2020-07-29 08:54张长江张玥
大学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融合

张长江 张玥

[摘 要]本研究以2018年QS会计与金融学科前200强大学为样本,调查分析了会计与金融两专业本科课程的融合方式,结果发现:学科基础课程的一致性、专业课程的交叉性以及选修课的自主性是实现两专业融合的基本路径。课题组据此提出实现我国会计与金融专业本科课程融合的建议:(1)推行“思考+讨论”式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2)设置同质性的学科基础课程和融合性专业必修课程;(3)改进课程选修方式,实现专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相结合。

[关键词]会计与金融学科;世界著名大学;课程体系;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8-0015-04

國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高校要以学科为基础,瞄准世界一流。会计与金融是商界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企业发展对高管人才的跨界需求愈加迫切,两专业的交叠程度愈来愈深,这些无疑向目前的专业体制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两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据此,本研究试图以世界著名大学会计与金融学科的课程体系为样本,对本科课程结构与内容进行调查分析,探寻会计与金融专业课程设置融合路径,以期为国内高校会计与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融合方式提供借鉴。

一、调查设计

本研究以QS发布的2018年会计与金融学科前200强大学为调查样本,通过逐一查阅各大学官网,收集和分析样本大学会计与金融本科专业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信息,探寻世界著名大学会计与金融专业的融合路径。在200所样本大学中,公布了会计与金融学科课程资料的大学有171所,其中97所设有会计或金融类别的本科专业,另74所只设立了会计与金融硕士或博士学科。在97所设有会计或金融类别本科专业的大学中,同时设有会计与金融两门独立专业的大学有59所,占比为60.83%,该类型的大学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将会计与金融合并为一个专业(命名为Accounting and Finance)的高校有29所,占比为29.9%,其中16所来自于英国;仅设立会计学专业的有7所,仅设立金融学专业的有2所。

基于本研究调查世界著名大学会计与金融本科课程体系的融合路径,故以同设立会计和金融两专业以及设有会计与金融融合性专业的88所大学为数据基础,通过具体分析88所大学会计与金融专业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融合路径,为国内其他各所高校两专业的融合性发展提供借鉴。

二、调查结果

(一)课程结构

根据调查到的88所院校数据资料发现,其课程结构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详见表1)。

在第Ⅰ类中,课程结构具体包括通识教育、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三大模块。其中通识教育是全校的基础课程,包括历史文化、人文艺术、自然科学、数理逻辑推理等,目的是教授给全体学生基本且全面的社会常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完整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世界。专业课程则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独特性,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对所培养方向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切实解决该方向下的实际问题[1]。选修课程是根据学校培养目标的不同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一部分高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允许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选修自己所感兴趣的学科,强调人才“多能性”的培养;另一类是一部分高校则更加注重人才“专一性”的培养,要求学生仅在自身专业范围内进行选择,突出专业能力的重要性。

第Ⅱ类与第Ⅲ类课程相似度较高,均涉及全校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其中全校公共基础课与类型Ⅰ中的通识教育相似,都是以全体学生为培养目标,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与培养。学科基础课程则是以不同院系为培养单位,同一个院系下的不同专业需学习相同的基础课程,从而确保同类型专业之间知识的连贯性与交叉性。专业必修课与类型Ⅰ中的定义一致,是根据专业性质的区分,实现人才“专一性”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则是提升学生自主能力与决策能力的重要手段,其具体分为学术研讨和实习两个部分,试图为学生未来深层次的学术发展或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类型Ⅱ与类型Ⅲ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类型Ⅰ中所述,两类院校的选修课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院校以“多能性”为培养目标,即任意选修课;一类以“专一性”为人才培养目标,即专业选修课。类型Ⅱ的课程类型中还设有素质教育课程的环节,注重对学生政治人格方面的培养,类型Ⅲ虽在全校公共课中也涉及对该类型课程的学习,但相比于类型Ⅱ单独将其划分为一个课程部分,两者在学分设置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最后,统计数据显示,在这88所院校中,共有43所院校采用的是第Ⅱ类课程结构,占比为48.86%,是较多学校普遍认可的一类课程结构设计方式。该类学校认为会计与金融培养目标的重点旨在为社会提供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专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多能性”人才[2]。基于此,第Ⅱ类课程结构在设计上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其公共基础课大多涉及历史、文化、艺术、道德推理、定量分析等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等;二是通过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三是利用任意选修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多学科知识交叉的同时也实现了人才“多能性”的培养[3]。由此可见,在三类课程结构中,以第Ⅱ类最为适用于会计与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其综合了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求以及学科要求,以此实现会计与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课程内容

根据上述三种课程结构的梳理结果可以发现,世界著名大学会计与金融专业的教育重点主要集中在公共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三个方面。

1.公共基础课

在公共基础课中,综合2018年QS会计与金融学科前200强大学排名中设有本科专业的88所院校数据资料(详见表2),课程频率从高到低的依次为以下五大类:哲学与批判性思维、历史与认识世界、人文艺术与审美、科学探索以及数学推理等。这五大类课程从不同方面对人才进行了基础性培养,强调思维能力、美学、历史、数理逻辑推理等的重要性,注重德、智、体、美间的相互渗透,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

2.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学科基础课是指同一个院系所有专业必修的课程。专业必修课则是会计与金融两个专业各自所需掌握的专业技能课程。由于88所院校中有59所都设立了会计与金融专业,另有29所院校设立了会计金融合并专业。因此,本节首先分析59所同设立会计与金融专业的院校课程资料,再单独对29所院校进行阐述。

在59所院校中,会计与金融专业大多属于经济与管理学院(或管理学院)。因此,两专业的基础课程基本一致,并以会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金融学、信息管理和数学等课程出现频率最高。由此可见,利用学科基础课程的培养,各所高校均要求会计与金融专业的学生同等掌握金融学与会计学的基础知識,强调了两专业的交叉性,是本科阶段会计与金融学科知识交叉培养的教学方式之一。

而在专业必修课方面,两专业因各自专业特色存在非一致性,会计专业中以审计、管理会计、税务、财务报表分析、中高级财务会计出现频率最高。金融专业则以投资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和机构、公司财务、企业融资课程出现频率最高。这反映出两专业在专业技能上的不同要求,突显出专业间的差异性。但在专业课程中会计与金融并非完全没有交叉,由表3的交叉课程可知,在59所院校中有16所院校设立了商业金融课程,部分院校还设立了金融会计、企业融资、个人理财、货币金融学等与金融相关的课程。同时,金融学专业也有部分高校设立了会计类课程,例如财务管理、财务会计、金融会计、财务报告、商业会计等。两者在教学课程方面实现了第二次融合,促进了对两专业相关知识点的扩充与培养[5]。

除此之外,还有29所院校设立了会计与金融合并性专业,直接将两专业进行了融合。在这29所院校的专业课程中,以管理会计、金融会计、商业法、金融市场、审计出现频率最高,试图直接融合两专业的基础知识,培养一批兼具会计与金融专业能力的综合性人才[6]。

3.选修课

在选修课中,无论是任意选修课还是专业选修课都强调了专业间的融合性与交叉性。以任意选修课为例,其允许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课程,提升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培养。而对于专业选修课,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但通过专业类型的限制,可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专业范围内的交叉知识,实则更有助于提高人才的实用性。因此,选修课是实现学科融合的自主性渠道,利用学生的兴趣并结合自身的需要因材施教,确保知识的完备性。

(三)融合路径

综合88所世界著名大学会计与金融专业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可以得出会计与金融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并根据上述数据资料总结出三条融合路径。

1.学科基础课程的一致性融合。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为会计与金融奠定了相同的专业基础知识,如会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金融学等。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普及了两专业学生对于相关领域的理解,促进两专业之间知识点的交互性,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和研究会计与金融专业间的学术关系、理论关系与应用关系,实现两专业间的基础性融合。

2.专业课程的交叉性融合。各所高校根据自身的培养规划与复合型人才市场的需求,都试图通过对两专业设置相应的交叉专业课程,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多维立体知识框架结构的目的。例如金融学需要掌握商业会计、财务报表等内容,会计学也应掌握商业金融和个人理财等专业性知识[7]。并且,在会计与金融专业交叉课程中,部分高校还设置了金融会计这门专业课程,在这一门课程中对会计与金融的相关关系与知识点直接进行了融合,强调两专业的不可分割性与知识的关联性[8]。由此可见,会计与金融专业的融合是必要且关键的。

3.选修课程的自主性融合。在专业选修课中,由于会计与金融专业同属于经济与管理学院(或管理学院),专业选修课的选课范围大致相同,因而会计或金融专业的学生可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金融或会计类的课程,完备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实现了两专业的交叉融合。而在任意选修课中,会计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任意选择校内任何一门课程,不仅可以促进会计与金融间的融合,更有助于形成所有专业间的融合性培养。

三、启示与建议

从上述世界著名大学会计与金融本科培养体系中可看出,两专业的融合是会计与金融专业发展的主流。无论是课程类型的设置还是课程内容的安排,均实现了会计与金融专业的交叉培养。因此,为促进我国会计与金融专业与院校“双一流”目标的达成,应同样以两专业的融合为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完善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推行“思考+讨论”式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在世界著名院校的公共基础课中都是以开放性教学为培养方式,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增强学生发散性思维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在中国的教育中,公共基础课迄今为止只是学生满足学分需要的一个课程阶段,教学方式也只是板书式教学,缺乏对学生自主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忽视了公共基础课的真正用途[9]。对此我国对于公共基础课应进行两点变革。一是转变教学观念,应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现状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方式。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实践与讨论,打破板书式教育,这样才能发挥公共基础课的作用。二是调整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内容。公共基础课是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课程内容的合理性关乎人才整体的发展。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全面考虑人才的“通用性”而不是“专一性”,须涉及历史、文化、艺术、数理推理等课程,完整塑造人才的价值观念,增强逻辑以及判断能力[10]。

2.设置同质性的学科基础课程和融合性专业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是会计与金融两专业融合的基础性环节,也是根本的融合路径。该环节确保了会计与金融两专业的学生对于彼此学科的基础性理解,是以后深层次学习的知识保障。因此,两部分课程内容设置的合理性是两专业融合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在学科基础课程中,首先应将会计与金融同设立在经济与管理学院,从而确保两专业所需掌握的学科基础课程的一致性,再通过设置会计学原理、金融学等具体课程内容实现两专业学科基础知识的统一性。而在专业必修课中,则应先根据两专业的差异性对两门专业进行考量,确定两专业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设置相应的学分要求。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会计与金融专业的交叉点,对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亦或叉性课程,实现专业知识的融合性与完备性。

3.改进课程选修方式,注重专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相结合。选修课由于各所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存在非一致性,即存在专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而在当前的教育发展中,“专一性”人才和“多能性”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我国可以结合这两种选修方式对本科教育中的选修制度进行再提升。一方面要求学生在相关专业课程中选修自己所需的专业课程,补充所学的专业知识,形成完备的专业储备。另一方面,也可允许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拓展知识空间,实现多学科的交叉。通过设置不同的学分要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形成“专一性”与“多能性”人才的共通,确保学生在会计与金融专业融合的同时还能与多学科进行交叉培养,实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晓阳,曹盛盛.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模式、挑战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5(4):24-25.

[2] 熊耕.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2(2):77.

[3] 周海涛.大学课程目标与内容调查报告:对三所综合性大学本科课程的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2004(1):67.

[4] 劉永泽,翟胜宝.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对策研究:基于改革开放30年来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变迁[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6):46.

[5] 谢军.全球视角下的金融会计教育:课程改革和能力培养[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1(3):15.

[6] 邵进,刘云飞.中美高校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5(9):21.

[7] 沈小燕.中美比较视角下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的反思[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5(5):40.

[8] 何玉润,李晓慧.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美国十所高校会计学教育的实地调研[J].会计研究,2013(4):28.

[9] 张俊超.推进从“教”到“学”的本科教育教学变革:“院校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12年年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08.

[10] 田光伟.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金融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163.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破次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融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