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20-07-29 12:40王艳红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诗词初中历史运用

王艳红

[摘   要]文章结合教学案例,从诗词开篇、分析、收尾三个方面探析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激发学生兴趣,点燃学生情感,激活课堂氛围,升华课堂主题,让初中历史课堂更加精彩。

[关键词]初中历史;诗词;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9-0074-02

诗词的魅力不仅在于其艺术性,还在于其史料性。诗词是古代文人墨客对历史的记录和对自身情感的表达,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将诗词引入初中历史课堂,不仅能为课堂增色,还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史关系。如何让学生在诗词中品味历史的深邃,这需要历史教师拥有一定的诗词储备以及恰当的教学策略。

一、诗词开篇,激发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是第一步,具有承前启后的功能,如果能在课堂导入环节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初中生已掌握了不少数量的诗词,且有一定的诗词分析能力,在导入环节引用诗词,可以使教学水到渠成。

如在教学《三国鼎立》时,教师可以引用曹操的《龟虽寿》这首诗。这首诗出现在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学生刚刚学过,非常熟悉,因而不需要教师太多解释,学生就能明白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这首诗进行新课导入:“大家从曹操这首诗中能看出他怎样的志向?从诗中认知的曹操与小说中的曹操有什么不同?请大家带着问题一起来认识一下曹操。”这样的课堂导入很好地利用了学生熟悉的诗词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诗词导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激趣,还在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完成知识传授,还要求学生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获得感悟,实现思想和情感上的提升。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引入虎门销烟的主人公林则徐写的一首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学生对其中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非常熟悉,作者的爱国情感通过诗词满溢出来。通过教师的介绍,学生知道了这首诗包含了林则徐对清政府的失望之情,同时,也写出了他自己甘愿为国牺牲的情怀。在这首诗的烘托下,学生对虎门销烟这件事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中国近代的屈辱史感到了痛心和愤慨。诗与史的联姻,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得以形成,这也是情感教育的价值所在。需要注意的是,诗词数以万计,适合引入初中历史教学的诗词也很多,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好筛选工作,选择难度适宜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诗词,才能活跃课堂氛围,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诗词分析,重点明晰

在新课讲授环节引入诗词,可以使课堂变得绘声绘色,饱满且有滋味。当前,初中历史教材普遍难度较低,大多是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简单的介绍和点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为学生丰富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历史的精彩,而引入诗词辅助教学能起到充实课堂的作用。历史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这也导致了历史学习比较死板,初中历史教学的关键是让过去的历史“活过来”,如果能让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中,自然能让他们对历史事件有更深的感悟。对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能够反映某个历史情境或是人物的诗词来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读诗来感知历史画面,获得“身临其境”的历史体验。

如在教学《三国鼎立》一课中的“赤壁之战”时,笔者在新课讲授环节引入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这首诗是初中语文要求背诵的古诗词,笔者刚念了一个开头,学生就主动将这首诗背诵出来。这首诗带着我们回到了“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诗中的大江东去、英雄人物仿佛都呈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胸中豪情激荡。学生既读了诗,也读了史,对赤壁之战的兴趣和认知都有所加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又如,在教学《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笔者引入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一诗,这首诗创作于红军长征时期,诗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还描写了过金沙江、横渡大渡桥、翻千里雪山、过草地等场景。诗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将红军长征中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红军无所畏惧的豪迈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红军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基本上也都体现在诗中了,可见读诗也是学史。更重要的是,相较于历史故事,诗词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又如在教学《收复新疆》时,笔者引入了杨昌浚《恭颂左公西行甘棠》,虽然这首诗学生没学过,但内容简单,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从诗名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左宗棠收复和开发新疆的功绩,诗的第一句“大将西征奏凯旋”就将我们带入了打胜仗的情景中,字里行间无不显露着诗人的开心和爱国情怀。结合历史事件,1865年,浩罕汗国阿古柏入侵新疆,自立国号,俄国、英国也对新疆虎视眈眈。1987年,左宗棠率湘军进入新疆,打响了收复新疆之战,先攻乌鲁木齐,后收吐鲁番,次年,新疆全面收复。最后一句“引得春风渡玉关”象征新疆全面收复。读到这里,学生都被作者的爱国情怀所感染,纷纷喊出“中国是不可分割”的口号。至此,本节课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已然实现。

三、诗词收尾,主题升华

一节成功的历史课除了要有好的开篇、精彩的内容,完美的结局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收尾阶段,教师既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也要进行适当延展,给学生留有“余味”。历史课堂收尾的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选择合适的结尾方法。诗词有着短小精悍的特点,以诗词结尾既能够概括总结课堂内容,也能升华主题。

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课的收尾阶段,教师对《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使学生对清政府的腐朽深恶痛绝,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更是悲愤至极。这时,教师可引入谭嗣同的《有感》一诗:“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首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呈现出来,使学生“怒清政府不争”的情感一下子迸发出来,与诗词形成了强烈的共鸣,不少学生甚至掉下了眼淚。大家感受到强烈的民族危机,对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感到强烈的痛心,这节课的情感和主题都得到了很好的升华。又如在教学《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时,笔者在收尾阶段引入了毛泽东的《贺新郎·读史》一诗,诗中对中国历史进行了概述。最后一句“歌未竟,东方白”更是留给我们无尽的回味,这里的“东方白”喻指中国革命的胜利,犹如旭日东升,放出光华万丈。《贺新郎·读史》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中的内容相呼应,用来做这节课的小结尤为贴切,既总结了历史,又展望了未来。以诗词收尾升华了主题和情感,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其教学意义不可言喻。

诗与史的联姻使初中历史课堂焕发新的色彩,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历史的氛围,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提倡和推广。历史教师应利用好诗词这一工具,以激发学生兴趣、点燃学生情感、激活课堂氛围、升华课堂主题,让初中历史课堂更加精彩。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诗词初中历史运用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