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凤
[摘 要]开展德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语文教师,在当前“立德树人”的教育环境中,要充分将德育融入语文教学当中,积极贯彻德育理念,利用好初中教材,通过讲解鉴赏文学作品的方式,以美染情、以美育德,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素养,提升语文课堂的德育成效。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9-0012-02
习近平主席曾在讲话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浇花浇根,育人育心,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把铸魂育人的任务落实于学科教学当中。我们知道,好的文学作品,可以让心灵越过泥泞和阴霾。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讲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多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整体素质。中国的文学作品,不管是先秦散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还是现当代散文等,无一不渲染着美、传递着情、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初中语文教材集诗词、小说、散文、议论文等体裁的文学作品于一体,呈现出多样性和系统性。如何在立德树人的理念下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呢?笔者进行了探寻。笔者认为要通过积极贯彻德育理念,以美育德,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素养,提升语文课堂的德育成效。下面,简述一下做法。
一、以经典诗词之美熏陶情感
“李杜诗篇万古传”,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诗词是世俗之外作者情感的栖息处,诗词里有缥缈如烟的孤寂忧伤,有经历起伏变化后的淡然,有出仕或入仕的彷徨和挣扎,还有纵览山水花草后的感动、彻悟等。在教学这些经典诗词时,教师要通过挖掘其中的字词的美来感化学生,让学生得到熏陶和启发。如杜甫的《望岳》一诗,这首诗被选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洋溢着他青年时代的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处处写望到的内容。笔者在教学时先由诗首的“夫如何”设问牵引着学生往下朗读,从而感受泰山的风采:“未了”的青、神奇秀丽、巍峨高大,富有生机和活力。然后在学生感悟到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这一情感后,引导他们对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进行深刻的分析,使他们理解诗人表露出的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最后结合背景给学生分析杜甫:青年时代的杜甫,光芒四射,积极向上,时时想着要为国出力,此后尽管滞留京城十年,但也从未背弃自己的初心。诗歌分析到此,学生已解读出杜甫文字的神韵,更与其产生了情感共鸣:杜甫如此,我们不也这样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不懈地攀登、不懈地努力。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树立理想与人生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在教学中通过解读文学文本的形式让他们产生不懈奋斗的意识是很好的。再如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诠释了古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八年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较七年级时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生理发育已然开始,心理波动较大,在情感方面处于懵懂状态,他们渴望交友、互相倾慕,却又不是那么理性。在分析这首诗时,笔者首先肯定爱情的美好,然后跟学生说:“收获爱情的最好时期是青年时期,那么在这之前大家应该认真学习,为美好生活而奋斗。”《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首诗给人缠绵悱恻的感觉。在明确诗文意思后,笔者引导学生想象这样的画面:河边芦苇青青,深秋的露水凝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在河水的那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水路险阻且漫长;顺流而下去找寻,她仿佛在那水中央。然后让学生思考:“‘伊人仅仅是指美丽的女子吗?让人苦苦追寻,却总是寻不到的究竟是什么?”学生在讨论当中感悟到,“伊人”不仅仅指美丽的女子,更指作者心中的梦想。这时他们就可以明确美好的事物不是唾手可得的,而是需要经过苦苦地追寻、不懈地努力后才能获得的。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积极追梦的思想情感。杜甫有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不懈奋斗的情感,而这种在悄然之间培养起来的情感,具有持久性及稳定性。
二、品析散文之美,发现最美的品质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散文往往是结构灵活且富于真情实感的。说到散文,笔者就会想到冰心《小桔灯》中的这段描写:“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虽然这是小学的课文,但笔者常常会给学生念这一段,并告诉学生这“桔红的光”象征着光明,象征着胜利的曙光。然后还会提问学生:“你们还能从这段描写中悟出什么?”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往往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散步》是一篇简短精悍的散文。文章描写了一家四口外出散步的事件,展现了母子、父子、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在讲授过程中,笔者让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感悟生命的意义,明确要尊老爱幼,要勇于担当责任,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这样,学生才能慢慢养成一些好品质。
三、探究小说的人物美以解读人生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这三要素是阅读小说时需要特别关注的。小说往往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展现具体典型环境下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人性的美丑善恶。小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根据课标要求完成小说教学的同时可以让学生理解感悟不同人物的美,进而对人生进行解读。如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孤独之旅》中的主角杜小康,由于家庭变故,被迫辍学去放鸭。由于了一场暴风雨之后,他突然长大了,坚强了。学习小说时,在理解了杜小康“茫然—害怕—恐慌—孤独—不再恐慌—惊喜”的情感历程之后,学生感悟到了杜小康的成长之美,并明确了:人生不易,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经历无数的暴风雨,但要相信,只要坚强和努力,就一定能看到蔚蓝的天空。在深入地进行小说人物解读后,学生定能感悟到这些人物的美,进而获得人生启示。
四、在辨析议论文的理性美中获得启示
初中阶段的学生最该做的就是寻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而这个正确的方向,并不是只能在思想道德课中获得。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为正确方向的明确提供了很好的指引。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三要素。在议论文当中,作者往往是针对现象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中作者所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精准的、鲜明的。在把握文章内容的过程中学生其实已经受到了作者思想的启发。如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紧扣“敬业和乐业”展开论述。作者通过援引大量的经典语句、例子等,让读者感知什么是敬业,什么是樂业。其论述了有业的必要性、敬业的重要性和乐业的重要性,进而勉励读者要敬业和乐业。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职业之成就离不开奋斗,一步一步地前进,通过刻苦将快乐的分量增加。经过指点,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和工作一样,需要担起责任,需要保持兴趣。
文学之美,在于它跳跃的文字,在于它承载着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师要通过文学的美引真、引善,进而达到以美启德的效果,实现育人的目标。学生通过品析经典诗词、散文、小说等作品表现出来的美,不仅可以有效感受文学的魅力,还可以促使自己不断反思,从而培养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笔者相信,文学艺术对学生品格的影响,一定会不断地加深。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桂青,赖配根. 文与字的神韵:文学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吴顺鸣.人间词话全解.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