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质疑,开启学生思维

2020-07-29 12:27周洁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旅鼠社戏孔乙己

周洁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合作探究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学过程。但是细细研究课堂教学会发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在教师预设的问题中探讨,课堂里缺少学生自己思考后的质疑问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要通过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提高质疑问难的能力呢?本文将加以探讨。

一、培养学生大胆质疑问难的兴趣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这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品质的前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课堂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鼓励学生敢问敢疑。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许多学生因害怕说错,害怕自己把问题说不清楚,而被人取笑,或遭到教师的批评,以至于有疑而不敢问。对于有这样心态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问错了,教师不去指责,而要肯定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发现问题的精神,只要疑得有道理,疑得有价值,教师就要及时给予鼓励。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他们自然就会产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愚公移山》一课时,学生自读完课文后,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教师,我觉得愚公移山这件事太不值得了,害得他的祖祖辈辈、子子孙孙都跟着受罪。”他的问题立刻引来了同学的大笑。这个疑问虽然提得有些唐突,但是作为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绝对不能对学生简单的否定,更不能对学生给予批评、斥责。这时的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告诉学生:对课文提出质疑应当紧扣文本重点、难点的问题提出疑问,这样我们质疑问难的质量就会更高,问题也就会更有价值。

2.积极创设课堂情境,激起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唤起学生的质疑欲望,在多媒体被广泛运用的今天,并不是一件难事。语文教师运用多媒体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把学生自然地就带入教师创设的情景之中。笔者在教学八年级语文下册《旅鼠之谜》一课时,课前我就运用多媒体,采用图片、视频等关于旅鼠相关资料的展示,当学生了解到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的时候,立即唤醒了学生的质疑欲望。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然后结合课文题目就会接连发问:旅鼠生活在什么地方,旅鼠生活的环境如何,旅鼠有什么生活习性,旅鼠 “死亡大迁移”是怎么回事。有效的课堂情境的设计,必然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会质疑问难,也需要教师有心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预设所有的教学问题,教师必要时要放下自己的“身段”,倾听学生的质疑问难,无论是学生解决了问题还是教师解决了问题,对师生而言都是一种收获。

二、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我们常常见到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么是抓不住要领;要么是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质疑的价值;令学生更为苦恼的是冥思苦想过后而提不出问题。怎样使学生善疑又善问呢?这就需要教师“授之以渔”,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笔者以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引导。

1.质疑课题法。一篇课文,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对课题的质疑,使学生更快地把握住课文内容。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质疑课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运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质疑模式,质疑的问题由浅入深,这样不仅使学生提问有据可循,而且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了问题的探寻之中。笔者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课文写了谁的背影,背影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背影,这几个由浅入深的问题都是从课题提供的信息中引发出来。对这几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很容易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也就不成问题了。在教学鲁迅先生的《社戏》一课时,笔者就引导学生质疑课题:什么是社戏?那一晚我和小伙伴们看到的社戏好看吗?这一台社戏为什么令作者难忘呢?围绕这三个步步深入的问题,学生在探究答案的过程中会发现:那一晚的社戏其实并不好看,小伙伴们虽然看戏“个个打着呵欠”,昏昏欲睡,但是他们在归途中“偷罗汉豆”却充满了快乐,这才是这篇课文的主旨所在。学生同时也明白了:课题“社戏”作为课文的主线,详写、实写了看社戏的全过程,而课文略写、虚写了农村小伙伴的活动以及“偷罗汉豆”的情节,将其作为副线。这样就把看社戏的失望与农村乐土的喜好形成了相互映衬,整篇课文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也使得“看社戏”的故事情节既充满波澜起伏,又情趣盎然,展现了一幅农村儿童美好的生活画卷。

2.抓住关键词句质疑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具有结构文章,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质疑,就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解决了关键词句的疑惑,也就理解了全篇课文的内容。笔者在教学《孔乙己》的时候,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第九自然段:“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学生进行了大胆的质疑。这段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合作、探究,很快得到了答案:這个句子在课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结构上,这一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揭示了孔乙己悲惨遭遇,他在人们心目中是没有地位的人,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多余人。通过引导,学生体会到了抓住课文关键句子进行质疑的作用。

3.抓住矛盾质疑法。课文中矛盾点的设计,往往是作者在文中有意安排的精妙之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矛盾点进行质疑,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还可以统一学生的思想认识,实现对课文正确而深入的理解目标。这里以课文《孔乙己》结尾一句话为例:“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中的“大约”与“的确”很显然是一对让人一时无法理解的矛盾的词语。笔者知道,引导学生对这句看似矛盾的话进行质疑,对于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非常必要。于是笔者让学生抓住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语提出质疑、合作议疑、析疑、最后释疑。学生明白:结尾处作者运用了这对看似矛盾的词语恰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更加含蓄、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质疑主题法”“质疑结构法”“类比生疑法”等,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例子,适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就会逐步形成。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教学艺术。语文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教师自己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和桥镇第二中学(214211)

猜你喜欢
旅鼠社戏孔乙己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孔乙己(下)
孔乙己
生生不息的北极旅鼠
神秘的旅鼠不似你想象
定准语文课堂的出发点——丁卫军《社戏》教学实录评析
风景这边独好——丁卫军《社戏》教学课例深度研读
《社戏》: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社戏》课堂实录
旅鼠“集体自杀”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