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保玲
(平顶山市第二医院超声科,河南 平顶山 467000)
随着社会工作压力增大、不良饮食作息生活习惯愈发普遍,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病例愈发普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AMI是冠状动脉在短暂时间内突然发生结构性闭塞,内部血流受阻,且在发生后一段时间内持续保持闭塞状态,导致心肌组织缺血、坏死,从而引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一种心血管疾病[1]。临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等方法治疗AMI疗效显著且创伤较小,目前已获得广泛应用[2],而低频高能超声消融术因消融作用好,对血管壁弹性影响较小,成为一种理想疗法,二者疗效与安全性尚缺乏临床对比性研究。本研究通过对120例AMI患者分别进行PTCA和血管内低频高能超声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疗效差异,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07~2019-07入住我院的120例AMI患者为受试对象,按随机数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纳入标准:⑴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诊断标准[3];⑵自愿接受本次治疗试验;⑶住院时间>3个月。排除标准:⑴存在意识缺陷;⑵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⑶心功能等级>Ⅱ级。试验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44~72岁,平均(57.85±4.61)岁;梗死部位:前壁18例,前间壁16例,下壁9例,前壁并下壁3例,下壁并后壁8例,前壁并高侧壁6例。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46~70岁,平均(56.42±4.98)岁;梗死部位:前壁19例,前间壁15例,下壁10例,前壁并下壁4例,下壁并后壁6例,前壁并高侧壁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进行PTCA治疗:在患者股动脉或桡动脉打开一细小通路,将造影导管送入通路以对闭塞部位进行初步观察,并依次置入导引导管、导引钢丝及球囊导管至闭塞部位,开启压力泵由小到大对球囊加压充气,使阻塞或狭窄血管得以逐渐扩张、疏通,若冠脉扩张受阻可向其植入内支架。试验组进行血管内低频高能超声消融术治疗:将鞘管导管插入患者冠状动脉口,使装有超声导管探头的引导丝尖端到达狭窄血管主支远端最狭窄位置,保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然后开启超声溶栓治疗仪(美国Rayfield公司),设置声波频率为40kHz,强度为18W/cm2的低频高能超声模式,并沿血管壁平行方向来回小幅度移动探头位置。每次消融30s,每消融2次行冠脉造影,观察血管狭窄情况,每位患者消融6min,消融后向血管置入球囊和支架。
指标检测方法:于术后3个月时,通过CT血管造影(CTA)测定冠脉狭窄程度,采用指示剂稀释法测定心输出量(CO);按Bruce方案行平板运动试验,记录诱发心绞痛时间,心电图观察ST段下降时间、ST段下降幅度。阳性标准:⑴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01mV,持续时间≥2min;⑵ST段上斜型或弓背型上抬0.2mV,持续时间≥1min;⑶ST段上斜型下降0.2mV以上同时aVR ST段抬高0.1mV以上等。终止指标:⑴出现心绞痛症状;⑵运动心率≥最大心率或阳性标准;⑶运动负荷增加但收缩压下降≥20mmHg或收缩压低于运动前;⑷连续出现3个以上室性早搏等。
心功能分级:采用Killip分级[4]进行评定:Ⅰ级:无心力衰竭现象,无肺部啰音及第三心音;Ⅱ级:肺部有啰音,但范围≤1/2肺野;Ⅲ级:肺部啰音>1/2肺野,出现肺水肿和心力衰竭;Ⅳ级:出现严重心绞痛和心源性休克等症状。
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冠脉狭窄程度、CO变化,比较两组术中球囊压力、球囊扩张时间差异及术后3个月时诱发心绞痛时间、ST段下降时间、ST段下降幅度差异,分析术后3个月内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
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冠脉狭窄程度较术前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同一时间对照组(P<0.05);CO值较术前显著升高,且试验组明显高于同一时间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冠脉狭窄程度、CO比较
试验组患者术中球囊压力明显低于对照组,球囊扩张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球囊压力、球囊扩张时间比较
术后3个月运动试验后,试验组诱发心绞痛时间及ST段下降时间明显晚于对照组,ST段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诱发心绞痛时间、ST段下降时间、ST段下降幅度比较
术后3个月内,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n=60]
AMI等心血管疾病因其突发性及高死亡率长期以来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也是现代医学急需攻克的难题和临床研究重点。AMI可引起多种并发症使患者心肺功能受损,无法正常持续运动,甚至丧失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及时开展有效治疗措施尤其关键。
PTCA通过向闭塞冠状动脉定向植入球囊和内支架,并对内置球囊进行充气,以达到扩张冠状动脉、疏通血流作用,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好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5]。但PTCA将对冠状动脉血管壁弹性造成一定影响,容易引起多种术后并发症,对患者术后恢复不利。然而,血管内低频高能超声消融术利用低频高能超声波产生的能量效应对冠状动脉内斑块等易堵塞物进行震荡破碎并分解吸收,从而解除冠状动脉闭塞,疗效显著,还可避免心绞痛症状复发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体验良好[6]。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冠脉狭窄程度显著降低,CO值显著升高,且试验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试验组术中球囊压力明显低于对组照,球囊扩张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诱发心绞痛时间及ST段下降时间较对照组晚,ST段下降幅度较对照组高。这表明血管内低频高能超声消融术较PTCA更能有效改善AMI患者冠脉狭窄情况,增强心脏泵血功能,提升患者运动耐力,避免其因少量运动而引发心血管事件,治疗时间更短,操作更为简便,可令患者病变血管快速实现再通。这与毛燕丽等[7]研究结果有类似之处,均提示通过血管内超声消融能改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闭塞状况。探究其原因认为,血管内超声消融可短时间释放高压性震荡冲散各聚合体结构,使其迅速破碎溶解,从而快速改善冠脉狭窄,避免血管阻塞,同时有效防止狭窄阻塞症状复发,对血管壁弹性影响较小。
赵红梅等[8]指出血管内低频高能超声消融术能快速改善血管狭窄程度,促进心功能恢复正常,较PTCA治疗安全性高,可避免多种并发症发生。本研究得出,试验组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表明血管内低频高能超声消融术较PTCA治疗AMI有更好适用性和安全性。究其原因,血管内低频高能超声消融术以超声波为作用形式,对血管结构不会造成损伤更小,因而术后不良事件更少,不易产生相关并发症。
综上所述,血管内低频高能超声消融术较PTCA治疗AMI疗效更显著,见效更快,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更值得进一步探究、推广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