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早期肢体功能训练的护理效果观察

2020-07-28 17:35秦虹琴
昆明医科大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后遗症偏瘫康复训练

秦虹琴

[摘要]目的脑卒中早期肢体功能训练的护理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112例脑卒中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份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患者在体征平稳后即行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评价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6.43%,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应用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干预可提高患者满意度与8常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训练;护理;满意度;后遗症;偏瘫;运动

[中图分类号]R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4-198-02

脑卒中的病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血液流变学异常、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酗酒、肥胖、缺乏运动)等;患病后症状具有多样化特点,包括恶心、呕吐、感觉异常、偏瘫、吞咽功能障碍、失语等;可分为缺血性与出血性2种类型,病情可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恶化,临床急性期治疗主张早期用药或手术,提供二级预防,日常照护工作的重点为促进功能恢复、预防复发,改善后遗症表现[1-2]。文章研究对象均为脑卒中伴偏瘫患者,偏瘫是常见的并发症类型,多可在脑卒中发病后早期合并出现,影响日常生活,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早期采取康复训练干预措施改善患者偏瘫状态意义重大[3-4]。文章纳入112例脑卒中患者作研究样本,分析早期肢体功能训练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时间:2018年1月-2020年1月;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其中观察组中男性33例,女性23例,年龄38~81岁,平均(62.76±5.17)岁;对照组中男性35例,女性21例,年龄39~82岁,平均(63.33+5.75)岁。研究已上报本单位伦理委员会并获得批准,以上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排除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类疾病者;排除中途转院者;排除不配合研究者。

1.2方法

观察组早期给予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干预,包括:①肢体位置:治疗48h后为患者取上肢伸展、下肢屈曲位,避免肢体痉挛,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时在患侧肩膀处垫一枕头,保持上肢肘关节呈外展外旋位,将枕头垫在下肢髋关节下方、外侧、膝关节下方,保持足底平放在床上,背曲90°,预防足下垂及足内翻。②关节活动度训练:护士带领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训练各个关节的屈曲、伸展、内收、内旋、外展、外旋等活动,活动范围坚持由小到大的训练原则,每日2次,每次40分钟。③肢体被动运动与辅助运动:指导患者将患侧拇指放在健侧拇指上,保持双手交叉后握拳,双手掌面接触,保持双肘伸展状态,紧握双手,由健侧手带动患侧手,坚持由下到上的训练原则,每日2次,每次20次。橋式训练:指导患者取仰卧位,保持头部与关节一致,双下肢曲髋、曲膝,双足全脚掌支撑,治疗师将手按压患者患侧膝部,注意同时托起臀部,帮助完成桥式运动。④坐位平衡训练:从半坐位开始训练,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不适感受,增加坐位角度,逐渐增加坐位时间,指导患者坐在床边,进行坐位平衡训练,直到患者坐位不倒状态后进行站位平衡训练,逐步过渡到行走、下蹲、上下楼等。⑤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在患者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制定每日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计划,训练患者独立完成进食、刷牙、洗脸、穿衣等活动。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宣教、饮食指导、用药护理、体征监测、生活护理等。

1.3观察指标

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护患沟通、训练监督、服务态度、医护水平,评分标准:满分100分,单项25分,非常满意:90-100分;一般:70-89分;不满意:<70分。评估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表(Barthel指数),分别于出院时及出院半年后再次测评,评分标准:满分为100分,其中标准分为60分;轻度:60-79分;中度:41-59分;重度:<40分[5]。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评价两组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6.43%,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评价两组干预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

干预前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脑卒中患者伴偏瘫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患侧肢体运动协调性出现异常,发生机制指脑卒中患病后机体合并延髓麻痹表现,损伤运动中枢,脑卒中患者发生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并发症类型[6]。

脑卒中发病后病灶部分脑细胞受损,而中枢神经系统在适宜条件下可能再生,而早期康复训练干预的目的即为提高神经功能的可塑性,文章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6.43%,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凶发现,观察组采取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干预,巾枢神经系统理论提出可塑性学说,观察组采取早期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干预,关键在于保持肢体良肢位,通过对患者进行被动、主动式的关节活动训练,进行翻身移动训练,预防肢体病态模式,不断强化肢体功能,为运动功能恢复创造基础,正确摆放肢体良肢位,可有效预防肌肉痉挛,保护火节功能,运动过程巾训练机体协调性,坚持锻炼肌肉与关节运动,刺激巾枢神经系统,促进康复[7]。大部分脑卒巾合并偏瘫患者可能同时合并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状态,产生较大的心理情绪波动,影响患者心理健康,而护士在实施康复训练的同时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偏瘫的原凶,提高其治疗信心与配合度,取得患者的信任,出促进护患沟通,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有助于康复训练工作的开展,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满意度[8]。

综上所述,脑卒巾患者应用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干预可提高患者满意度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晶晶.李艳,茅慧雯等.下肢强化负重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骨质疏松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21):5382-5383.

[2]刘强.早期运动训练对脑卒中老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炎性细胞激活及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24):6060-6063.

[3】杨延辉,张洁,贾杰等.抛投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手及上肢功能改善的临床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34(9): 1103-1105.

[4]工晓松,贾妍妍.下肢强化负重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合并骨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骨钙含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8.10(10): 86-89.

[5]郑刚,徐前纬.杨开仁等.膈肌锻炼联合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疲劳的康复效果研究[J]浙江医学,2019,41(4):355-358.

【6]张鹏.梁翎彦.邵玉玲等.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训练在促进脑卒巾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中的作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16):12-13。

[7]马冉冉,李健瑞,伏亚红等.早期强化运动训练与电针治疗对脑缺血冉灌注后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9.25(3):227-231.

[8]左华军,陈潇潇,罗军等.悬吊运动训练对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 的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9.27(20):14-16.

猜你喜欢
后遗症偏瘫康复训练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脑卒中患者护理中吞咽障碍康复训练的应用及效果研究
老年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效果及临床意义分析
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在脑卒中康复训练中的疗效观察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这就是搞机达人的后遗症?
春天的“后遗症”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两分钟的脑震荡诊断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