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章彬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生产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战场。以高等职业院校为视角,对劳动教育之劳动概念的内涵及其逻辑向度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分析,并据此从实践层面对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内涵;建议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培养的学生主要工作在条件较为艰苦的生产一线岗位,正确劳动观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同时,也明确指出了开展劳动教育的五项基本原则,为我们研究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之劳动概念的特定内涵和逻辑建构指明了方向。
劳动之于人和人类社会的价值分析及其理论架构
人是劳动的产物。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是决定性因素。在劳动过程中,人形成和发展了劳动机能,具有了劳动能力;在劳动过程中,人学会了制造生产工具,并通过使用生产工具开展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人通过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繁衍的需要;在劳动过程中,人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形成了人的文化。劳动是人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一再谈到劳动在人类形成中的决定作用。恩格斯在1876年所写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
劳动创造了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马克思指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经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就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自我产生的过程。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鎖钥” [2]。据考古发现,我国先民农作物驯化的历史已有万年以上。各个古代文明也均是以农作物驯化开启自己的文明时代。劳动不仅创造了各个民族,而且与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世界各民族的发展进步息息相关,须臾不可分离。
劳动是人的根本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3]。深刻指出了劳动之于人和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怎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4]。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并且认为,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实践作为人的本质,从根本上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不仅能“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进行生产,而且还能“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这是人的劳动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差别。在人的劳动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以直观方式呈现出来。“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5]。
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之于人、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的价值及其理论架构,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对于培养学生养成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基本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奉献社会、报效国家的价值观,成为一名合格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工巧匠和兴业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劳动之基本内涵及其逻辑方位
劳动的内涵十分宽泛和复杂,也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曾以多个方位为视角对劳动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和明确,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劳动这一概念的实质和核心提供了指导。
从价值分析的角度出发,马克思主义把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所谓简单劳动,即“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6],而“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7]“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8]。从呈现方式的角度出发,马克思主义把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是一对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简单劳动,通常又称之为体力劳动,而“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的复杂劳动,通常称之为脑力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人类劳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出现的。原始社会由于共同体内部不能提供剩余产品,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要参加体力劳动,还没有产生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共同体内部产生了剩余产品,就逐渐形成了“从事单纯体力劳动的群众同管理劳动、经营商业和掌管国事以及后来从事艺术和科学的少数特权分子之间的大分工”[9]。从此,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机器大工业把科学技术融入生产过程,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的人员从直接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实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
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角度出发,马克思主义把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10]。具体劳动各不相同,有质的差别。抽象劳动是“撇开具体形态的一般的无差别”,是没有任何质的区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其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作为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人类一般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出发,马克思主义把劳动分为异化劳动和自由劳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认为劳动在私有制条件下发生了异化,即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表现为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这种“异化劳动”,在为资产阶级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却造成了工人阶级自由本性的丧失。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受一定生产关系制约的历史现象,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灭亡而消灭。马克思认为自由劳动是“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1],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力量的客观显现,指出通过劳动者的“联合劳动”来扬弃异化劳动,进而获得人的彻底解放。
从劳动的自然形态角度出发,马克思主义把劳动分为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指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非生产劳动指不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其中,生产劳动体现生产关系的本质。原始社会,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原始的平等互助关系,共同狩猎、采集食物,平均分配消费品。奴隶社会,劳动产品出现剩余,奴隶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毫无人身自由的奴隶完全在奴隶主强制下进行生产劳动,劳动产品全部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只能从奴隶主那里得到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封建社会,农民通过租种地主的土地进行生产劳动,地主通过地租和高利贷等剥削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无偿占有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被看作是生产劳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广大劳动者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参加生产劳动。
劳动概念内涵分析在劳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建构
劳动概念内涵分析引领劳动教育的实践向度和方位,这也正是劳动概念内涵分析在劳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所在,是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建设与创新的重要指向。
从价值分析和呈现方式的角度出发,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应以体力劳动为主,注重脑体结合,手脑并用,实现出力流汗、磨炼意志的目的。劳动实践往往是伴随着“脏苦累”实践体验和强体力劳动的一个艰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克服困难实现劳动目标和收获劳动成果,锻炼自尊心和意志力,培养吃苦耐劳和战胜困难的精神和勇气。而从未参加劳动实践的学生则由于实践体验的缺失,常常会缺乏在生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进而缺乏為理想而奋斗的信心和韧性。由于自制力较差,遇事不容易保持韧性,容易半途而废,难以做到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而坚忍不拔,善始善终。
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角度分析,一方面,学生感觉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劳动过程和劳动场景,直接感觉到的是对于劳动集体、劳动对象、劳动产品等过程与场景要素的具体的美感体验和认同感。据此,高等职业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设计和场景布置中应坚持以劳为美、劳美融合的原则。我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就善于将劳动与艺术相融合,在远古的农业生产中禾苗移栽是一次农业生产技术的大突破,我国古代先人据此创造了“艺”字。从甲骨文看,“艺”字就是一个人跪坐地上,双手捧着一支禾苗在向下栽种,是一幅移栽种植的图画。汉字里的“舞”字,甲骨文的写法是中间一个人,左右两手各拎着一支成熟的谷穗,表明先民们是拎着谷穗起舞的。另一方面,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是深层次和更高一级的美感体验。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通过亲自参加劳动,亲手创造劳动成果,亲身体验劳动成果的价值和劳动产品对社会的意义,在内心深处生发出对劳动果实的美感、亲近感、尊重感和劳动带来的社会责任感。正如德国教育家撒尔士曼曾指出的那样,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因自己的劳作而知尊重他人的劳作,并知财产的价值,因有劳动阶级的经验而增强其人类爱”[12]。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在劳动过程中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得以展现,践行着创造财富和创造历史的伟大壮举,也激励着自身劳动热情的迸发和持续。
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出发,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应明确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劳动的本质属性,是学生们以“联合劳动”的形式实现其自由自觉的本质力量的客观显现。在劳动教育过程和场景设计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主体地位和发展潜能,解放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们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和感悟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加深对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团结、互助友爱的深刻体验,学会正确对待他人和正确对待自我,培养遵纪守法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规则意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展观。
从劳动的自然形态角度出发,应明确其劳动主要内容应以生产劳动为主,强化实践体验,同时附之以日常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特点,注重产业变革和新技术革命成果,培养高职学生的集体主义、团结互助新风尚和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创造性劳动能力。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会切身体会到国家、集体和个人在劳动产品分配上的关系。通过集体劳动培养学生的宜人性人格和尽责性人格,塑造阳光心态。通过参加集体劳动和生产实习,与工人、农民等一起摸爬滚打,培养其与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因此,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13]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以耕读传家,以勤劳为荣。正是由于我们对劳动的热爱和痴迷于劳动,才创造了足以供我们民族生存发展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劳动成了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一项活动。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中,劳动除了体现生产生活等经济内涵外,还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观、无产阶级政治观、劳动群众道德观、劳动人民审美观和劳动大众关于社会进步的理想追求,是一种具有鲜明历史性和时代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是一种具有思想改造和灵魂净化功能的蕴含在劳动者群体当中的激情、信念、社会风尚和优秀品质,这都是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需要遵循的重要向度和方位。
本文系基金项目:2018年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农业职业院校劳动育人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8-0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8,22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4.
[3][13]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EB/OL].(2015-04-28)[2020-06-01].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429/c70731-26923200.html.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8.
[6][7][8][10][1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7-58,58,223,60,201-202.
[12]马力克·阿不力孜,茹回娅·木哈买提.论劳作课程的教育意义[J].教学与管理,2012(13):5.
(作者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