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英
茅盾文学奖是与鲁迅文学奖齐名的国内两大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它是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我国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而设立的文学奖项。多年来已经有几十部优秀作品获奖,这些作品成为广大文学爱好者的精神食粮。记得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颁奖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在校大学生,当时一些获奖作品成为我们《当代文学》课的阅读范本,寝室里同学互相交换阅读,大家还开小型的品读会。也许是当时读得太熟了,至今有些小说的内容仍记忆犹新,如姚雪垠《李自成》中李自成的肖像描写;古华《芙蓉镇》中女主人公胡玉音八面玲珑、热情讨喜的个性;魏巍《东方》中对于朝鲜战争进一步纵深的剖析与叙写;莫应丰《将军吟》对于资深老革命彭其以及其他几位将军在“文革”期间命运遭际的展示;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运用倒叙手法描写老干部于而龙回到他30年前生活过的石湖,调查当年开黑枪打死石湖支队指导员芦花(他的前妻)的叛徒的经历;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对农民许茂及其他的9个女儿在建国以后尤其是“文革”中的命运叙述等。以后几届一些著名的作品,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秦腔》、阿来的《尘埃落定》、莫言的《蛙》、格非的《江南三部曲》都是我喜欢反复阅读的作品,并从这些获奖作品中得到很多关于文学、人生和社会的启迪。当然其他获奖作品,譬如鲁迅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年度优秀小说以及外国的优秀小说也是我汲取养分的精神资源。可以说,我是读着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一路走来的。
正因如此,每次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颁布之后,我都会推荐给学生阅读,并在我担任的《基础写作》里专门设置一个“读佳作,写书评”的实训内容。2019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颁布之后,我第一时间在课堂上布置了要求每一位学生自选一本获奖作品,完成一篇2500字书评的作业。学期结束之后,我从120多篇作业中精选出4篇,现当代文学专业的一位硕士生期末小论文探讨陈彦的《主角》,有点新意,也被我选中。之后要求这5个学生反复修改,直到各方面都比较完善了才定稿。
2019年获奖的五部作品都是内涵丰厚、手法独特、切入角度各异的厚重之作,作家们根据自己的知识修养以及对于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深入了解,来设置情节、塑造人物、讲述故事。
单从篇幅上将,除了徐怀中先生的《牵风记》稍微短一些以外,其他几部篇幅度比较长,李洱先生的《应物兄》甚至长达200 多万字,更别说里面涉及的政治、历史、文化、风俗、人情、战争、人性等种种复杂的内容,以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派等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要对这些作品写书评,对于在校学生来讲无异于让蚂蚁去搬动巨大无比的大象。可是她们硬是凭着对于文学的热爱,对于作品的喜欢,以及不断阅读、反复修改的闯劲,把一篇3000字的书评给完成了。在摩挲这些文章的时候,不由得叹服这几位学生的勇气和才气,我把这次行动称之为“五只小蚂蚁的壮举”。
5篇书评各具特色:李佳慧关于《北上》的文章,从 “寻觅文化遗存”“传承祖辈遗愿”“挖掘文化密符”三个方面评价徐则臣这部小说通过对大运河兴衰命运的展示,反衬出了百年中国的社会变迁和历史趋势,折射出历史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物质与精神发展进程的价值。同时,对于作者在小说中“用一种明断暗连的历史长卷呈现出一代代运河人无形之中的羁绊,从而揭示出大运河的精神图谱和一个民族的旧邦新命”的手法也做了恰切的评价。应该说这样的切入角度是经过作者的深入思考与体悟的,在语言的流畅性、对于小说解读用詞的贴切精到、逻辑的严密性上,都体现出该生在文字功底、文学理论和文本解读技巧等方面的修养。
张琼丹关于《主角》的文章从“忆秦娥的个人奋斗史”“守正古老艺术的一群老艺人”“秦腔艺术的时代变迁”等方面剖析这部作品在围绕主角忆秦娥40年人生经历过程中,众多老艺人助力忆秦娥成长、保护秦腔这一古老艺术,以及秦腔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兴衰沉浮,揭示这部小说用小支流折射大河上下的特色。同时对于作者擅长用细节刻画人物内心,“用贴近现实的手法使一个个饱满鲜活的人物粉墨登场,拼凑成了一段拉拉杂杂的社会众生相”等手法加以深入分析。其清晰的思路,独特的切入角度,流畅的行文体现了该生的文学鉴赏修养和文字表达水平。
邓斐云关于《应物兄》的文章,针对李洱这部作品中着笔最浓的中生代知识分子经常思考的两个基本问题“怎样做人、如何做事”进行剖析,认为作者用精细的笔墨架构了一个“看不见”的儒学世界。同时,对于小说运用对话的形式、起伏多变的情节、不断转换的叙事视角来展示几代学人的生存状态、思想变化、命运的变迁等手法也有颇为恰当的分析。此外,还对前省长梁招尘、偷儿、应物兄等几位人物形象有一些独到的认识。面对一部两百多万字的巨著,能够找到这个贴近作品内涵的角度,且分析得合情合理,可见其对儒学等传统文化的熟悉和品读文学作品的功力。
余键欣关于《牵风记》的文章从小说中的三个人物形象汪可渝、曹水儿、齐竞着手,分析三个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独特性:汪可渝的清纯率真、不谙世事、没有心机;曹水儿的虚荣好色、但对汪可渝却十分尊重从不起杂念;齐竞的高学历、高修养、高职位却心理阴暗、自私。但这三个人物形象身上又有一种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事事处处体现出一种自然人性。同时,还对这部小说介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手法进行了分析,认为作者“以三个小人物间美与丑的强烈对照,撞击出了人性的火花,又以死的悲剧,将艺术推到了顶峰,唤醒了尘封的自然人性,也唤醒了美,织成了一番恢弘的生命气象”。应该说这样的分析还是抓住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要害的。
谢瑾亦关于《人世间》的文章,主要对梁晓声小说《人世间》三部曲中塑造的以周秉坤、周秉义、周蓉三兄妹为代表的普通人形象,以及作者如何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手法、背后的原因加以分析。认为作者用质朴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这些人物以及他们周围共乐区人的生活、工作、爱情、婚姻和家庭,用普通人琐碎而平凡的生活,塑造了一个普通人的群像。文章详略处理较好,语言较为顺畅,分析也有一定的独特之处。
作为这次书评写作的发起者以及参与她们文章修改全过程的老师,自然知道中间的艰辛。从完成初稿到基本成型,花了整整3个月的时间,每篇文章的修改不少于5遍,有的同学的文章甚至被全盘推翻,重起炉灶。隔着网络我看不到她们当时的沮丧和灰心,但我感觉得到了中间的挣扎和努力,好在这一切都已经过去。略感不足的是,5篇文章有一个通病,那就是理论色彩稍微淡了一些,个别同学对于原作的把握还可以更深入一些。希望以后在这方面能够加强。
(作者系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