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望喜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已发展成为一座充满魅力、活力、动力和创新力的创新型国际化城市。
从长安到罗马,从杭州湾到地中海,新星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丝路百城传记系列丛书”,是难得的好书。策划人有非常深刻的哲学观念,视野广阔,以时空为坐标,探究城市的盛衰、风物的淳美以及人生的悲欢。胡野秋先生的巨作《深圳传》如云中锦书,他的深圳人文故事,其思想深度和艺术品位,令我回味良久,不忍释手。
《城市的精神:全球化时代,城市何以安顿我们》这本书中写道:“真正伟大的城市,能够给人以尊严和美好的生活。”“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气质。”《深圳传》的副题叫“未来的世界城市”,我喜欢这样的表达,因为这是这座城市的光荣和梦想,从这个词,你能感受到它日日夜夜的脉动和冲创。这座城市40年了,诚如野秋所说,深圳是最难定义的一个城市,它的气质是浪漫、是奔放、是歌唱,也是泪水,创造力是它不变的基调。如果一定要形容,深圳就是一座梦想之城,深圳人就是一群寻梦人。
从哲学意义上说,城市就是人。城市的荣光来自人的思想的开放包容。40年了,人和城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那些年轮印记都在。野秋通过纵横开阖的《深圳传》帮助我们一一辨识到那些日渐模糊的年轮印记。我们从这些沧海桑田的变化中能够观照到什么呢?从城市的旧貌新颜中寻找到怎样的生命意味?城市变迁史就是思想史、心灵史。从野秋先生的书中,我们看到清晰的城市变迁史,深港的双城故事,改变这座城市的传奇英雄,特区文化的点滴浸润,还有人文地理,山川与河流、街巷与方言……在这些的背后,是时光的荏苒、思想的解放、品位的提升和心灵的成长,这些都是《深圳传》这本书所呈现出来的哲学意味和精神气质。
《周易》教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世界观、人生观就是要拉开时空的距离来观世界、观人生,以心观物,以心照物,关键在于观者用怎样的眼光、怎样的心灵、怎样的思索来体会和理解这座城市的变迁。它从一個荒芜之地、不毛之地变成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这里的人们将在文化的贫瘠之地上建设未来的世界文化之都,思索这期间都经历过什么,不仅是山川地貌的白云苍狗,更重要的是人们的心灵、人们的思想、人们的观念经历过什么。我尤其欣赏野秋先生对深圳文化的感悟。我和野秋差不多同时来深圳,对深圳有特殊的感情,也都被那句“文化沙漠”刺痛过,什么才是深圳文化、深圳学派?没有文化的建构何来城市的建构?
凡是流泪耕种的,必满载而归,那些笑和泪,那些呼唤和回应,那些困惑和成长,一笔一画,就刻在我们心上,也刻在时光的年轮里,让我们充满感情地回味、怀想。这就是我们对深圳文化所怀有的感情。野秋在书中有一段话,“深圳音乐厅和图书馆是呈对称形的连体建筑,最让人称道的是两边相对高耸的玻璃尖顶,在玻璃尖顶下,音乐厅的‘金树大厅和图书馆的‘银树大厅成为各自的标志物,似乎正隐喻着深圳文化‘黄金白银时代的到来,虽只有两棵树,但不免让人联想到未来的文化森林。”神来之笔,概括得太准确了。从所谓的“文化沙漠”到现在的“文化森林”,人们迫切要探询是什么促成了这一切的转变,是什么促成了这一切的生长?仅仅是钱吗?是观念,观念铸就伟大城市。野秋匠心独运,用多年积累的素材和他精微的个人发现,让我们在高楼大厦的背面看到了易被忽略的历史,看到了独辟蹊径的人文,看到了精神的力量,看到了观念的力量。城市的精神遗产灌注到我们的血脉里,让我们一代代砥砺前行。野秋先生的《深圳传》记录和观照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令人感佩。
野秋的写作方式近乎纪录片的白描,这与他拍纪录片和电影有关。我认为,这真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任何过于夸张的遣词造句和过于浓烈的话语方式,对于缄默实干的深圳都不恰当,甚至是种伤害,这些年,我们与深圳一起成长,已经不习惯浮夸的文字,反倒是洗尽铅华的叙述,能够产生直击心底的雄强力量。大方无隅,大音希声。我来深圳快30年了,野秋描写的那些故事、那些人物、那些风俗、那些方言、那些街道,每个名字的呼唤,都令我心灵颤动。野秋很善于把那些看似不相干的生活细节连缀起来,细节如珍珠,自然构成故事,无需情节,浑然天成。在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时间的印痕。就像一棵树一样,我们看到它一圈又一圈的年轮就能看见它经历过什么。从书中的那些恍若隔世的老图片,就能怀想那个时代的人们是怎样表达和生活,在今天又是怎样化茧成蝶的。回想起来,这份情怀仍然激动人心、鲜活如昨。
人和城市都是时间之物,深圳城市的故事,是时间留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感谢野秋,给我们留下了城市的记忆,无论是用光影,还是用文字。他的叙述忠于自己的眼睛和内心,忠于与这个城市相濡以沫的每个日夜。
我曾经负责深圳的城市外宣,倾力向世界讲述深圳、展示深圳,告诉他们深圳是一座有独特气质的城市,开放、包容、创新,充满魅力、活力,有成为亚洲甚至世界文化之都的潜质。我希望这个城市有音乐,有艺术,有设计,有歌剧,有小说,有诗歌,有电影,有一切构成世界文化之都的必备元素。生活在这样的城市才有意思。我的梦想就是有一天深圳成为世界文化之都。不一定是古典文化之都,但极有可能成为现代文化之都、流行文化之都、时尚文化之都。文化是流动的,无时无刻不在流动的深圳最可能孕育这样的文化。想一想爱默生当年对美国文化的自信和预言,就能明白这个道理。深圳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世界“设计之都”,2016年我们在立陶宛推介深圳设计,立陶宛的考纳斯也是“设计之都”,令我震惊的是,那么一个小城市,居然以它的文化和艺术成就,被授予“欧洲文化之都”的称号!于是我对深圳多了一份自信和期许。深圳在未来,会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标杆城市,那么同时,也理应成为引领现代文化的世界文化之都。
文化繁荣兴盛之地,先锋创意文明之城,是这座城市的梦想。《深圳传》用了大篇幅描摹这个城市的梦想,并用“以梦为马的城市”形容它,那些五光十色的梦想就像海边的贝壳,被野秋一个一个地捡拾起来。当然,深圳每一天都是新的,无论如何努力,那些梦想的贝壳也是捡拾不尽的,唯其如此,需要更多的有心人来做这样的事情。
野秋用挥洒自如的《深圳传》为我们开了个好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读读这本书,认识这座未来的世界城市,从阅读这本书开始吧。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