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民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预防教育是禁毒工作的治本之策。目前,观看视频已成为禁毒宣传教育的重要方式,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五个一”活动之一就是观看一部禁毒教育影片。即使在课程、讲座等毒品预防教育方式中,观看视频往往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单纯观看禁毒教育视频是否有效?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本文拟对此进行实证研究。在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深入推进的今天,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是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实证研究或许能为提高教育实效提供一定的启示。
建立科学的效果评估制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科学的评估需要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指标是具体的、可测量的目标。在选择指标之前,有必要了解毒品预防教育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人对毒品的认知活动,是指对毒品的感觉、知觉和表象。人对毒品的情感活动,是指人对于毒品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人对毒品的意志活动,是指人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自觉地调节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尝试毒品、拒绝毒品等)的心理活动。在毒品预防教育中,第一步是认识毒品及其相关知识,包括毒品外观、吸毒工具、毒品危害、吸毒陷阱、拒毒方法等,重点是认识毒品危害(1)周立民.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从知识的灌输到态度、技能的培养[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8,(02).;第二步是对毒品、生命、健康等的心理体验,重点是培养对毒品的厌恶情感;第三步是健康的意志,自觉远离毒品,底线是不主动吸毒。基于以上逻辑,本文拟将“毒品危害认知”“毒品厌恶情感”“毒品使用倾向”三个变量引入评价指标中,旨在研究教育前后这些变量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有关好奇心的研究在学术界还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有关好奇心的理论不少,大致有本能论、驱力论、认知论和特质论(2)胡克祖.好奇心的理论述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06).。认知心理学家更多地把好奇心看做内部认知动机,根据George Loewenstein的信息差距理论,当一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中的信息参照点(即“想知”)高于他当前的知识水平(即“所知”)时,就会引起好奇心(3)Loewenstein, George. The psychology of curiosity: A review and reinterpretation[J].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4, 116(1):75-98.。从信息差距理论看,人对毒品的好奇心是个体渴望弥补毒品知识差距的反映。本文拟将“毒品好奇心”引入评价指标中,旨在研究教育前后人对毒品的好奇心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影响行为的最直接因素,其他因素都是经行为意向间接地影响行为(4)Hankins M, French D, Horne R. Statistical guidelines for studies of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J].Psychology & Health, 2000, 15(2):151-161.。根据该理论,毒品使用倾向是影响吸毒行为的最直接因素。在以往有关毒品使用倾向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好奇心和情感因素基本上都被忽略。本文拟利用回归分析法探讨“毒品使用倾向”的影响因素,并根据统计分析结果讨论提升毒品预防教育效果的对策。
与文字、图片等资源相比,视频资源具有传播迅速、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生动灵活的优势,也最受青少年喜欢。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观看视频仅仅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观看一段视频,并不涉及讲授、提问、讨论等教学方法,因此不用“视频教学”这一术语,以免造成歧义。与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参观基地、课程教学等方式相比,观看视频不需要专业的师资,容易组织,简单易行。然而,并非所有与毒品有关的视频都适合教学,用于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视频必须经过精心地筛选,否则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可能引起反作用。基本要求是视频内容要真实、典型、生动,突出禁毒教育的主题(5)周立民.毒品预防课程视频教学设计与评价——以一部纪实片和动画片为例[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04).。本文选择了公安部禁毒局2012年摄制的禁毒警示教育纪录片《与死神共舞》,该片是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五个一”活动推荐的纪实片,片中收集了十年来全国各地因吸食合成毒品,而引发的触目惊心的吸毒肇事肇祸(包括自残自杀、行凶杀人、毒驾肇祸等)案例视频。该片共4集,此次干预试验只播放第1集的前25分钟内容。
2019年10月(系课程第一次上课),以Z省某警察类高职院校作为调查现场,以选修某禁毒类公共选修课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自行设计教育效果评价网络问卷,让学生在视频播放前后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参与调查,视频播放前187人参与了调查,播放后185人参与了调查。剔除废卷后,共回收有效问卷178对(干预前后都填写了问卷,为1对)。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如下,性别:男生110人(61.8%),女生68人(38.2%);年龄:平均19.4±0.9岁,最大的23岁,最小的18岁;年级:全部为大二学生;高中就读学校类别:重点高中52人(29.2%),普通(或职业)高中126人(70.8%);经常居住地:城市(包括县城)112人(62.9%),村镇66人(37.1%)。
1.变量。①毒品好奇心测量:请学生回答对毒品的好奇程度。采用五点计分法,从1~5依次代表“完全不好奇”到“非常好奇”。②吸毒危害认知测量:请学生回答对“吸毒一口,掉入虎口”的认同程度。采用五点计分法,从1~5依次代表“完全不认同”到“非常认同”。③毒品厌恶情感测量:请学生回答对毒品的厌恶程度。采用五点计分法,从1~5依次代表“完全不厌恶”到“非常厌恶”。④毒品使用倾向测量:请学生回答在未来的一年内,是否会尝试冰毒。该问题为敏感性问题,为尽可能获取被调查者的真实想法,以他人口吻提问,提问方式为:一天,小丁心情特别不开心,好朋友请小丁尝试一口冰毒,说这个不上瘾,还可以缓解压力,如果你是小丁,你尝试一口的可能性有多大?采用五点计分法,从1~5依次代表“绝对不可能”到“非常有可能”。
2.结果。所有数据导入SPSS.17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干预前后各变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干预后,毒品好奇心、毒品使用倾向得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毒品危害认知、毒品厌恶情感得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详见表1)。由此得出以下结论:观看禁毒教育视频《与死神共舞》第一集前25分钟视频后,从干预即刻效果评价看,学生对毒品的好奇心明显降低,对毒品的危害认知明显提高,对毒品的厌恶情感明显增加,对毒品的使用倾向明显降低,由此证明单纯观看禁毒教育视频是一种有效的毒品预防教育方式。本研究同时表明,以上四个指标都可以作为毒品预防教育效果评价指标。
表1 干预前后对毒品的好奇心、危害认知、厌恶情感、使用倾向比较(n=178)
1.变量。本研究的因变量为毒品使用倾向。鉴于选项相对集中(90.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绝对不可能”),将“绝对不可能”定义为“无使用倾向”,将“有点可能”“一般可能”“较大可能”“非常有可能”合并为“有使用倾向”,分别赋值为0、1,形成一个两分的变量。控制变量为人口学变量。性别为男、女两分变量,以女性为参照。经常居住地为城市(包括县城)、村镇两分变量,以城市为参照。高中就读学校类别为重点、一般两分变量,以重点为参照。自变量包括:①毒品好奇心:鉴于大多数人对毒品都存在一定的好奇心,且选项相对分散,将“完全不好奇”“有一点好奇”“一般好奇”合并为“好奇心小”,将“较大好奇”“非常好奇”合并为“好奇心大”,分别赋值为0、1。②毒品危害认知:鉴于选项相对集中(79.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非常认同”),将“非常认同”定义为“危害认知高”,将其他选项合并为“危害认知低”,分别赋值为0、1。③毒品厌恶情感:鉴于选项相对集中(77.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非常厌恶”),将“非常厌恶”定义为“厌恶感大”,将其他选项合并为“厌恶感小”,分别赋值为0、1。
2.结果。在178名受调查者中,干预前,有毒品使用倾向者17人(9.6%);干预后,有毒品使用倾向者8人(4.5%)。将所有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逐步法)纳入模型,得到1个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影响因素:毒品厌恶情感。干预前,毒品厌恶情感的OR值及95%CI为5.79(1.71,19.64),干预后变为26.25(3.75,183.65)(详见表2和表3)。这表明:干预前,对毒品的厌恶感减少一个单位,即从厌恶感大变为厌恶感小时,“厌恶感大组的毒品使用倾向概率与无使用倾向概率之比”是“厌恶感小组的毒品使用倾向概率与无使用倾向概率之比”的5.79倍;干预后变为26.25倍。这提示,毒品厌恶情感是预测毒品使用倾向的重要因子,或者说毒品厌恶情感直接影响了毒品使用倾向。
表2 毒品使用倾向影响的多因素逐步logistics回归(干预前)
表3 毒品使用倾向影响的多因素逐步logistics回归(干预后)
目前,毒品预防教育效果评价指标有毒品认知、对毒品的态度、毒品使用倾向、毒品拒绝技能、决策技能、沟通技能等(6)余金聪,吴清锋,鄢栋,等.中职学生毒品预防教育课程开发及效果评价第二部分:干预即刻效果评价[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7,(01).,其中以毒品认知、对毒品的态度、毒品使用倾向为多见。本研究在评价指标中引入毒品好奇心,部分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将好奇心作为评价指标的理论基础在于,好奇心是重要的初始吸毒原因。在赵子慧(7)赵子慧,张官柏,黄洁,等.523例女性成瘾者初次吸毒原因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4,(06).、李骏(8)李骏.吸毒人员的群体特征:海洛因和新型毒品的比较分析[J].青年研究,2009,(01).、吴乐(9)吴乐.朋辈导致青少年初次吸食毒品的影响因素分析——以上海市数据为例[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9,(05).等众多研究中,好奇心驱使(或满足好奇心,具体如“体会一下吸毒的感觉”“想知道吸毒是怎么回事”“玩一玩”“试一试”“尝尝新鲜”等)通常排在诸多吸毒原因中的第一位。然而当前关于毒品好奇心的研究总体不深入,大多数研究只是在调查吸毒原因时将好奇心作为一个选项,且一些研究还存在不少的错误。表现之一,错误地认为人对毒品有好奇心都是不好的。事实上,好奇心没有好坏对错之分(猎奇心才是不好的),好奇心是人遇到新奇的事物和现象不由自主表现出的惊异和探究的心理倾向,毒品作为法律明令禁止的物质,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新奇的,自然就会对毒品有好奇心(10)周立民.好奇心与青少年吸毒及预防好奇心吸毒的对策[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6,(05).。大学生也不例外,例如一位大学生写道:“从前我对毒品也有一些了解,对毒品也有一点好奇,当然不是想去尝试的那种好奇,而是对它的形成和发展好奇。”
表现之二,将好奇与喜欢、厌恶等选项错误并列。例如曹洁频在“大学生对毒品的态度(单选):①喜欢;②好奇;③厌恶、憎恨;④无所谓;⑤其他”中选项的设置不妥:好奇、喜欢、厌恶等并不互斥,例如有人可能既好奇,又喜欢毒品(11)曹洁频,赵艳婷,陈家言,等.武汉市大学生毒品相关态度及教育需求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6,(06).。李莹将毒品好奇率作为评价指标之一,评价CMER综合干预模式对职高生的教育效果,结果显示:干预后试验组对海洛因的好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然而在其研究中,李莹通过“当别人谈起冰毒,你会感到(单选)①好奇;②恐惧;③憎恨;④厌恶;⑤没感觉、不关心”来计算毒品好奇率(12)李莹.职业高中学生毒品预防教育综合干预措施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在单选题选项不互斥的情况下计算好奇率,其研究的可信性存疑。
表现之三,存在引用不当、推理不妥等问题。例如,何秀芳研究显示,广州市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前后对“拒绝吸毒”的正向回答比例从教育前的79%,降低至教育后的74.2%,教育前后有显著性差异(13)何秀芳,曾立新,卢振光,等.广州市大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行动效果评估[J].中国学校卫生,2003,(06).。有学者将上述结果作为“单纯的事实信息或单纯的毒品危害教育反而增加了青少年对毒品的好奇及吸毒的风险”的佐证文献(14)李莹,张辉,何武龙,等.CMER综合干预模式对职高生毒品认知、好奇率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影响[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3,(05).,笔者认为不妥,原因如下:第一,该研究的主题是艾滋病健康教育,而非毒品预防教育;第二,该研究全文都没有说明艾滋病健康教育中有关毒品内容的教学方法,因此不能武断地认为所采取的是“单纯的事实信息或单纯的毒品危害教育”;第三,虽然大学生对“拒绝吸毒”的正向回答比例显著降低,但却只降低了4.8个百分点,之所以有显著性差异,估计是样本量大(2071名大学生)的缘故;第四,同样的教育方式下,高中生对“拒绝吸毒”的正向回答比例却明显增加了,这又做何解释?
对于毒品好奇心,本文没有采用设置单选题的方式计算好奇率,而是采用五点计分法测量对毒品的好奇程度。对于毒品危害认知,一般以测量毒品危害知识的知晓率或认同率来评价,本文采用五点计分法测量对“吸毒一口,掉入虎口”的认同程度。本研究没有将对毒品的态度作为评价指标,除了前人相关研究已经很多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毒品的态度是一个包含了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成分的复杂变量。态度不仅包含了情感,而且还以对事物的认知为基础,反映了主体行动的倾向或者趋势(15)徐梦秋,杨松.规范判断的特征与功能[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02).。本研究将情感作为评价指标,原因在于情感比较单一,它是对事物喜欢与否的心理体验。关于毒品厌恶情感的研究很少,本文采用五点计分法测量对毒品的厌恶程度。对于毒品使用倾向,一般以测量未来一段时间内尝试毒品的可能性来评价,本文采用五点计分法测量尝试冰毒的可能性。
本研究属于探索性干预试验,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对于敏感话题,例如你对毒品的好奇程度,你对毒品的厌恶程度,提问过于直接(但也有好处,即直面问题),虽然采用了五点计分法,也可能导致学生为迎合社会期望而选择低分;第二,自设问卷中一个变量只包含一个题项,无法测量信度和效度;第三,本研究采用了方便抽样,容易实施,且调查成本低,但是样本的代表性可能较差,另外样本量较小,干预方案效果的确切性尚需更大范围的随机干预试验的验证。
1.制作优秀的禁毒教育视频。鉴于单纯观看禁毒教育视频是一种有效的毒品预防教育方式,为此建议公安、教育、广电等部门积极制作优秀的禁毒教育视频,以供毒品预防教育使用。关于视频的类型,考虑到真实性要求,建议制作纪录片(或纪实片),视频素材来源有道路、宾馆等公共场所监控录像和警方执法记录仪录像中的涉毒片段,以及吸毒者真实生活录像。关于视频的长短,考虑到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建议制作短视频,以20分钟左右为宜。
2.在毒品预防教育中加强情感教育。鉴于对毒品的厌恶情感直接影响了毒品使用倾向,为此建议在毒品预防教育中加强情感教育。在以往的毒品预防教育中,情感教育基本上处于缺失的状态。雷海波发现,当前毒品预防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普遍缺失,不论课堂教育还是社区宣传,主要靠外部的知识灌输和行为规范,较少关注受众的心理和情感(16)雷海波.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创新发展[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05).。雷志军发现,一些地方在实施毒品预防教育过程中忽略了由“认知”到“行为”之间的“情感”与“意志”的教育,存在着就知识传授知识、就技能培养技能的形式化倾向(17)雷志军,郭丽萍.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目标层次与实现路径[J].广西警察学院学报,2019,(02).。因此,有必要通过加强情感教育来增强学生对毒品的厌恶情感,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吸毒可能。
在毒品预防教育中,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不可或缺,相互促进。
1.促进毒品知识内化。只有成为主体自身的价值、态度、信念的知识,才是主体真正的知识;一切停留在情感以外的知识,对主体来说,只能是陌生的或假的知识(18)严明,张晓书.情感教育:梳理与反思[J].教育探索,2005,(01).。就毒品预防教育而言,唯有把显性的毒品知识内化到自身的情感体系中,实现知识内化,才能成为主体真正的知识。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手段、载体帮助学生内化毒品知识。在教学方法上,摒弃灌输式、填鸭式,提倡启发式、互动式。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设置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相适应的探究式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学习毒品知识。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增强视听体验。利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如“拍张照片能看到吸毒后的你”、毒驾模拟体验等(19)杜洪雷.济南禁毒展览馆有“神器”!拍张照片能看到吸毒后的你[EB/OL].(2018-06-25)[2020-03-20].http://news.iqilu.com/shandong/shandonggedi/20180625/3960464.shtml.,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吸毒的危害。在学习载体上,利用“中国禁毒”“毒言毒语”等微信公众号平台开展常态化学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毒品知识。
2.增进受众与毒品的联结感。联结感是情感产生的重要基础,而情感的产生需要切身的感受和体验。毒品预防教育要让青少年对毒品及其危害有切身的感受,认识到毒品离自己并不遥远,触毒的风险可能就在身边,他人涉毒会间接地影响到自身等,从而增进他们与毒品的联结感。案例教学由于案例的真实性、学习的自主性等特点,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20)周立民.毒品预防教育案例教学中的素材搜集与案例编写[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9,(05).。选择易引起情感共鸣的案例,例如吃麻辣烫竟然“被吸毒”(21)何伟楠.吃了个麻辣烫,小伙竟然“被吸毒”?[EB/OL].(2018-11-22)[2020-03-20].https://www.sohu.com/a/277172569_100116740.、以为抽“水烟”其实吸冰毒(22)杨建林.以为抽“水烟”,其实吸冰毒[EB/OL].(2012-12-22)[2020-03-20].http://roll.sohu.com/20121222/n361236214.shtml.、少女被骗吃下“减肥药”(23)李渊.神奇“减肥药”竟是害人毒品[EB/OL].(2016-11-27)[2020-03-20].http://help.3g.163.com/16/1127/09/C6SB8LIQ00964MC6.html.、花季少年深陷“止咳水”(24)佚名.花季少年为了买“止咳水”竟骗取亲戚几十万元,父亲对其失望透顶[EB/OL].(2018-09-22)[2020-03-20].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gzMzkwMDYxNg==.html.、将管制药品加工成“迷奸药”在网上贩卖(25)李栋.@所有人,看到这种药片请直接报警!它是新型毒品[EB/OL].(2019-06-26)[2020-03-20].https://society.huanqiu.com/article/9CaKrnKl9Iz.、女子为挤掉公考竞争对手故意欺骗他人吸毒(26)宋霞.故意欺骗他人吸毒,女子为挤掉公考竞争对手出损招[EB/OL].(2019-12-27)[2020-03-20].http://www.chinanews.com/sh/2019/12-27/9044623.shtml.,进行真正的案例教学,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毒品危害可能就在身边。情境教学具有任务的真实性、活动的自主性等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设与现实情境基本一致或相似的情境,例如“最好的朋友吸毒了,我该怎么帮他”(27)佚名.最好的朋友吸毒了,我该怎么帮他?[EB/OL].(2017-04-05)[2020-03-20].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637462.“发现男朋友吸毒,我该怎么办”(28)佚名.我的前男友是吸毒者——网友真实经历[EB/OL].(2016-10-21)[2020-03-20].https://www.sohu.com/a/116790752_480155.等问题情境,让学生真切感受他人涉毒对自己的影响,习得解决涉毒问题的能力。
3.提供表达情感的载体。情感教育要求教师积极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感状况,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学习心得是一种表达自我认识、情感、体验的重要形式。在毒品预防教育后,例如观看禁毒教育视频之后,让学生撰写一份学习心得,强调形式不限,内容没有对错,鼓励学生对毒品做出个性化的意义解读,这相当于提供了一个供学生自由表达情感的空间(29)周立民.基于学习心得的毒品预防教育选修课效果评价[J].焦作大学学报,2018,(03).。从观看禁毒教育视频后学生撰写的学习心得看,学生流之笔端的不再是一个个僵硬、固化的符号知识,而是他们对毒品的知识理解和情感体验,对人生的意义领悟。部分学生更是在学习心得中充分流露出了自己的情感。例如:“在观看这段影片的时候,我不禁想,如果我是那些吸食者的亲人,或者我是那些被害者的亲人,我的内心该如何平静?我相信,我的内心,除了愤怒,也就只剩下了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