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安
(湖南省株洲市中心医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脓血便等,病症可累及直肠、乙状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溃疡性结肠炎容易复发,且治愈困难,最终还会因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感染等引发其他严重疾病,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本研究用中药内服及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126例,均为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诊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3例。对照组男35例,女28例;年龄24~57岁,平均(40.32±7.43)岁;病程1个月~4年,平均(1.52±0.61)年。研究组男36例,女27例;年龄22~58岁,平均(40.57±7.29)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1.57±0.52)年。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实用内科学》中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诊断标准。久泻不愈,泻脓血或黏液,腹痛,黎明腹泻,泻后方安,四肢畏寒、舌苔偏白,脉沉细等症状。
排出标准:胃肠道手术史伴其他肠道疾病,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爱的发制药公司,批号054992)治疗,每日4次,每次4粒。治疗时间3个月。
研究组给予中药内服及灌肠治疗。清溃愈疡汤药用蒲公英30g,败酱草30g,合欢皮30g,炒白芍24g,椿根白皮20g,焦白术15g,炒槐花12g,地榆炭12g,黄连9g,陈皮9g,木香6g,防风6g,甘草6g。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中药灌肠药用炒槐花30g,地榆炭30g,苦参30g,黄连30g,败酱草30g,白及20g,儿茶9g,枯矾5g。水煎至150mL,倒出煎汁等其温度降至40℃左右时于每晚睡前行灌肠操作,将一次性肛管接上取下针头的输液器前端,并在肛管前端涂抹食蜡油润滑,嘱患者取左侧卧位,并于臀部垫上软枕,让患者适当抬高臀部,屈膝,将肛管插入肛门内25cm左右,液面与肛门距离30cm,缓缓灌入煎汁,灌入完毕后让患者不断变换体位,包括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与俯卧位,每个体位维持15min。治疗时间3个月。
治疗效果与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生活质量以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6)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随访6个月,观察复发情况。
完全缓解: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结肠镜检查显示黏膜基本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经结肠镜检查显示黏膜仅存在轻度炎症或形成假息肉。无效:临床症状、病理与内镜检查结果均无显著变化。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SF-6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SF-6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SF-6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3 49.87±6.25 67.46±5.72研究组 63 50.13±6.63 74.02±5.31 t 0.227 6.671 P>0.05 <0.05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随访6个月,研究组复发4例,复发率6.35%;对照组复发13例,复发率20.63%。复发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χ²=5.508,P<0.05)。
溃疡性结肠炎现已被WHO确认为现代难治疾病之一,病因未明,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遗传、环境、免疫调节异常都会引发此病[1]。此外,细菌感染、微循环障碍也会参与病发过程。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程较长,且极易反复发作,长期以往将可能引起结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癌变等。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肠风”“久痢”范畴。《内经》言“肠澼”,《难经》曰“大瘕泄”,《外台秘要》载为“滞下”“重下”“肠风”等,类似“脏毒”。主因禀赋不足,外邪侵入、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致脾失健运、内蕴湿浊、郁化热毒、气血壅塞,引起肠腑气血凝滞、肉血腐败,最终形成溃疡[2]。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程较长,治疗应以清肠泄热、化瘀止血、祛湿解毒为主。目前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用辨证分型方法。溃疡性结肠炎处活动期时多为实证、热证,有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肛门重坠等症状,属邪毒亢盛、瘀血内阻之征象,内镜观察可见肠黏膜水肿、充血、糜烂,并已形成浅溃疡,类似“内痈”。治当除湿热、去邪毒、散瘀血。清溃愈疡汤方中黄连清热燥湿,蒲公英、败酱草解毒,椿根白皮收湿止血,白芍止痛,白术止泻,木香、陈皮调节三焦气分、祛邪导滞,防风醒脾,合欢皮安神解郁,甘草清热解毒。诸药合用,有良好的祛湿解毒、清热清痈、愈疮止血之功效。中药灌肠方中槐花、地榆、白及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苦参利燥湿,儿茶、枯矾止血生肌。且灌肠治疗能使药物直达病灶局部,提高药物治疗效果[3]。
综上所述,清溃愈疡汤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较好,治疗后不易复发,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