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再生”

2020-07-27 15:41吴悠
山东青年 2020年6期
关键词:再生非遗文化融媒体

吴悠

摘 要:“文化”遇见了人,便有了“生命”,“非遗”遇见了“融媒体,便在岁月的流转中生生不息”。我国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肩负着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新时代背景下,人们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和继承已经没有“老人”那种热情和喜爱,出现了非遗文化继承“断代”现象。将非遗文化变成一种产业,将“非遗”引入教育中,让社会大众能够看到“非遗”文化传承的价值,以此能够促使“非遗”文化“再生”。

关键词:融媒体;非遗文化;传承;再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非遗文化的生产和发展面临着很大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非遗文化后继无人,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而且新时代的青年群体更喜欢现代文化、崇尚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慢慢失去兴趣,不愿意学习,更不愿意继承。

一、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再生”的重要性

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指一些人生活在特殊文化历史圈子,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对文化有更深层地认知,同时还能够对今后的发展有一个明确的认知。简单来说,就是文化的自我觉醒、创建及反省。“文化自觉”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能够有一个深刻的认知,能够清楚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在自觉增强民族文化的修养和品行。再者,非遗文化的保护起源于社会群体对非遗文化的自觉性,来自社会群体对民族文化最大的认可和支持,以此来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再生[1]。而非遗文化的“再生”,需要传承人在发展的过程汇总传承非遗文化的原始性和创新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延续并传承非遗文化。

二、融媒体时代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再生”的有效策略

近年来,为了能够更好的传播非遗文化,我国在网站和电视节目中制作了许多非遗主题作品,但是由于作品时间过长,或者以传统纪录片的方式传播,导致无人问津。新时代的人们生活节奏相对来说比较快,生活压力也比较大,很少有人能够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去观看作品,而且传统渠道相对来说比较老龄化,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接触新时代青年群体,导致优秀的非遗主题作品逐渐被人遗忘。

(一)融媒体时代——短视频给予传统文化“再生”的生命力

近年来,以抖音、快手、梨视频等平臺为代表吸引了无数的年轻群体,而且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移动化、碎片化、视频化地阅读吸引了无数客户群体,于是短视频也就逐渐成为“非遗文化”传播的载体。非遗传人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相关作品,吸引了全国无数人们的关注。例如,有九十六道工序的泸州油纸伞,据调查,全国能够制作整伞的人不超过十个人,整伞的制作、传承以及再生面临着很大的难题。偶然机会非遗传承人余万伦开短视频平台上开设了属于自己的账号,并上传整伞的制作工艺和流程,其视频播放量在短短的几天突破了上百万的播放量,于是他的第一季订单就是来自抖音。因视频影响力巨大,促使油纸伞销量处于售空状态,目前,余万伦所制作的油纸伞依旧处于脱销状态。由此可以看出,当“非遗”遇上融媒体,沉睡多年的非遗文化将被“唤醒”,重新焕发活力与光彩

[2]。

(二)融媒体时代——短视频将非遗文化将静态展示的“灵活灵现”

在以往的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过程中,主要是以展览、陈列。展演的方式进行展现和宣传,该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会受时间、地域以及空间的限制,而且影响力和传播力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再者,这种搬演式集中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非遗文化”原本的意境,导致非遗文化的艺术效果大打折扣,无法吸引更多的人,也无法展示非遗文化的“魅力”。因此,保护原生态非遗文化已经成为了首要原则。在融媒体时代下将非遗文化进行有效地传承与再生,将非遗文化的静态展现得活灵活现。例如,短视频中有一位六十岁老人站在桌前,他的眼睛一直都在盯着手里的活儿,在不停的忙碌,仔细一看他正在做一个小巧的面人,几个普通的彩面被老人家快速捏成一个身披红袍的“王昭君”。该视频只有短短十四秒,视频的主人公就是萧占行老人,萧老爷子手里拿着一把小刀,正在认真刻画王昭君红袍上的每一个褶皱,“昭君出塞”这个在民间流传了几千年的故事的主人公就在他的手上活了起来。可以说,在融媒体时代下,不仅能够让非遗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还拉近了非遗文化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而且还打开了非遗文化通往国际舞台的大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非遗文化,将非遗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3]。

综上所述: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智慧结晶,要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发扬、保护与再生,使其能够挖掘我国非遗文化的文化价值,提升文明大国的建设。再者,借助融媒体力量传承非遗文化,使其能够为社会大众营造更好的艺术氛围,让人们自觉的爱上传统文化,并以此为荣。

[参考文献]

[1]谭妍薇.非遗文化的声音传播创新路径——以《广西记忆·听见非遗》为例[J].新闻潮,2019(06):49-52.

[2]陈宏平,杜清越.非遗文化在融媒体时代的“再生”——基于对扬州雕版印刷传承现状的考察[J].传媒观察,2019(05):76-80.

[3] 袁梦, 方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泛媒体时代下的传承与应用——以有巢氏文化为例[J]. 美术大观, 2017(3):116-117.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基层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四川 宜宾 644200)

猜你喜欢
再生非遗文化融媒体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