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2020-07-27 15:41何前方
山东青年 2020年6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大学生

何前方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我们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来的,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结晶,根植于全体中华儿女的心中,影响着一代代炎黄子孙。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素养、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意识。必须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引导其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优秀传统文化是那些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更新,始终追随时代步伐,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华文化“精华”,它内容丰富,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反映积极健康的精神方向的特征,它无处不在地影响着人们,又无时无刻地不受人们影响。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传承价值

当代大学生大多二十岁左右,这一阶段的学生,拥有一颗强烈的好奇心,但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稳定因素的诱导,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提升人文素养。传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向导,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指引。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之时,有着探索万物的好奇和追求万事的热情。在一个处处充满诱惑、繁杂的环境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其中的审美情趣、生活态度、爱国精神等,对大学生保持内心平和、追求精神境界,提高审美情趣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能够使大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形成更好的人文素养,为自身全方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追求更高的思想境界和人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孕育形成的,它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孕育而生,又推动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与当今时代特征和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要真正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任何一种文化都能够追根溯源,都有自己原本的根基和源头。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和源,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文化自信的前提,培养文化自信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保障。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所具备的丰富内涵,足以滋养大学生的心灵,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撑起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传承价值

尽管大多数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对优秀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好。但也存在一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不明确、传承能力不足、传承途径单一的问题。要从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多角度分析制约当代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

1. 社会环境方面

一是功利思潮的影响。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一件事物是否能够为自己带来经济利益成了很多人衡量其价值的标准。当代大学生同样也受到这种功利思潮的影响,对那些能够为自己带来更多利益,对自己的就业有极大影响的东西,如各种证书,他们会非常认真且积极地去学习准备。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耗时长,见效慢的过程,不能立竿见影取得显而易见的成果,更不能迅速地为其带来经济利益,导致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缺乏积极性。

二是外来文化的渗透冲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为其经济、政治服务的,西方国家极力通过电影大片、服饰潮流、节日习俗等方式对世界各国进行文化渗透,极力宣传本国的主流文化,力图使全世界人民认同其文化,从而达到文化渗透与侵略的目的,当代大学生也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生活方式、精神面貌、思想观念产生深刻的变化。

三是信息多元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享受网络信息带来便利的同时正在被信息“网络”包围,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在满足大学生猎奇心理的同时,也在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都被手机改变着,微信、微博、QQ成了他们交往的必备软件,但朋友圈、空间等的信息传播氛围却没那么纯良,存在着许多低俗、错误的思想、文章等,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许多网络负能量,异质文化,通过互联网诱使当代大学生长时期沉湎,并影响和冲击着大学生的三观。各种“酱紫”、“蓝瘦香菇”、“皮皮虾”等网络用语向传统语言文字提出挑战,这些看似有趣的网络语言,因其简约、快捷、形象而受到学生们的喜欢和追捧,但频繁使用,容易養成不规范的语言习惯,久而久之必然对汉语言文字的使用造成破坏;此外各种“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App深受当代大学生的喜爱,但其传播的内容参差不齐,真假难辨,汹涌而来的垃圾信息,容易给大学生灌输一些错误的价值观,不断挑战着大学生原有的某些正确的价值体系。

2. 高校方面

一是重视程度不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充分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从近几年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高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定位、操作落实等方面缺少细节规定,重视程度不足,缺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的相关举措和具体内容。例如,在师资力量的方面,许多高校未能引导教师承担起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其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仍旧存在一定的差距,亟待加强建设与培养。

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高校课堂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尤为关键。但是,在课程设置上,目前只有部分高校开设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选修课,有些高校课堂依旧很难找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子,即使在开设了相关课程的高校中,也存在因选课人数不足而停开课程的现象,甚至某些高校公开课设置只是完成任务,学生也只是为了获得学分而不去认真对待。在课程内容上,许多高校课堂的优秀传统文化理论教育与实践未能很好的结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过度注重理论知识讲授,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简而言之,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严重束缚。

三是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在课堂之外,大部分高校未能找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一方面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上,没有充分发挥好校园宣传栏、团阵地、广播报刊等媒介的作用,难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另一方面在校园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的开展上,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将活动重心集中在文娱方面,而忽视开展一些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具有思想性、教育性、学术性的文化活动,过度强调活动数量,活动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高校在校园文化氛围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足,迫切需要更加切实可行的策略加以完善。

3. 大学生自身方面

一是相关理论知识不够。当代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程度普遍偏低,大学生从踏进大学校门开始就把主要专业考核内容放在学习的首位,课外几乎没有时间也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并且许多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很狭隘,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只是诸子百家、传统建筑、传统节日等,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整体性把握,极大地阻碍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二是实践程度不足。所谓“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当代大学生虽然有较强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使命感,却未能真正将这份使命感落实到实处,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程度上还有待提高。例如,大多数人对韩剧、日漫的追崇远远超过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对圣诞节、情人节的热情远远超过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他们嘴里吃着西式快餐,手中玩着网络游戏,却忘了自己不再“传统”,“仁义礼智信”不屑、“四书五经”不懂、“琴棋书画”不通、“经史子集”不解……就算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责任感和认同度,但最终还是没有把这些意识作用于实际,使之体现在行动上。所以,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才是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达到的最佳效果。

三、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策略

1. 社会环境方面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正面引导。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其中包含如“先义后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念,对于大学生抵制功利思潮的影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广泛开展与之适应的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比如继续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范围,注重挖掘和整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加融合,引导其转变重物质轻精神的思想观念,提高大学生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宣传方式。一是充分发挥自媒体网络的传播作用,利用好微博、微信、QQ等互动软件,运用好报纸、书刊、电台、电视等各类媒介,借助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继续发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传播作用,开展诸如“非遗合伙人”、“谁说国画不抖音”“我要笑出‘国粹范”等活动,推动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相结合,让传统文化更“潮”更“时尚”,大力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二是围绕重大节庆纪念日,开展主题创作和展演展览活动,利用元旦、春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举办传统文化教育和宣传活动,以寒暑假为契机,开展春联、民俗等下乡活动,推动全社会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中来;以清明节为契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举行扫墓活动,缅怀先烈、网上公祭活动;以劳动节、父亲节、母亲节等为契机,开展责任教育、感恩教育,培养勤俭节约、劳动光荣、尊老爱幼等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2. 高校方面

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高校要充分意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真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相关规定,增加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定位、操作落实等方面的细节规定,细化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的相关举措和具体内容。例如,在师资力量的方面,高校要引导教师自觉承担起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努力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巩固,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为人师表形象,以自身带动学生,以自身吸引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缩小自身文化素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之间的差距。

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融入课堂教学。首先,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把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开设,增强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改变现有的课程结构,强调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导其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其次,发挥选修课的傳承作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系统梳理研究,鼓励教师开设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公共课和选修课,规定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修满相应的优秀传统文化学分,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设的数量,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发挥专业课的隐性教育作用。高校要增强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意识,鼓励教师多阅读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书籍,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度注重理论知识讲授,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把优秀传统文化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各个教学环节,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设置情境,加强学生的理解,把优秀传统文化渗入专业课堂,充分发挥专业课隐性教育作用,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与此同时,高校要根据有关部门制定的文化政策,自觉提高自身的实践性。比如说,联合其他高校或校内外的力量,建立完善的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考核、评估和监督体系,以确保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扎实有效推进。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