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文化交流与传承保护的思考

2020-07-27 16:29左媛媛赵少钦李自智吴非祁苑红
中国医药导报 2020年18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交流

左媛媛 赵少钦 李自智 吴非 祁苑红

[摘要] 大湄公河次区域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因地缘、族缘和历史因素,构成了“和而不同”的区域性传统医药文化与技术,传统医药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交往历史。通过梳理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传统医药的交流历史和发展现状,从“生态危机”“代际传承”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传统医药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建议从“开展传统医药人才联合培养”“研究上引入新学科”以及“开展跨国境、跨民族的国际合作开发”等几个方面入手,提升湄公河次区域各国间传统医药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各国对传统医药的继承和保护。

[关键词]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文化;交流;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 G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20)06(c)-0185-04

[Abstract]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is well known for its vast territory, abundant resources and multi nationalities, due to its geographical, national as well as historical factors that forms regional traditional medicine′s unique culture and technology coexist in the way of harmony in diversity, therefore, traditional medicine culture exchange and communications in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has a long and profound history. The paper sorts out the exchange history and current development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risis and intergenerational transition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culture development in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countrie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such as cultivate traditional medicine personnel jointly, introduce new discipline in research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based on cross-border and cross nations. With the aim of promoting exchange level and scale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as well as strengthen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in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countries.

[Key words]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Traditional medicine culture; Exchange; Inherit; Protect

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一条十分重要的国际河流,中国境内段称为澜沧江,中国境外段称为湄公河,全长4880公里。大湄公河区域的总面积有256.86万平方公里,居住着90多个民族,人口约3.2亿。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与中国西南部有着漫长的国境线,90多个民族的直系中有16个民族沿国境线跨境而居。由于天然的山水相连,区域内各民族同根同源,语言相近,习俗相似;又因为国别、宗教的差异,各民族还孕育出了各具特色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而传统医药文化更是其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区域内的传统医药交流从未停止,并逐渐相互交融,各民族创造出的“和而不同”的传统医药技术与理论,不但灌溉出大湄公河次区域(GMS)这块灿烂而丰富的文化沃土,更为流域内各国人民的繁衍生息、健康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GMS传统医药文化交流情况的调查和研究,进一步梳理南亚、东南亚国家对传统医药人才的需求状况,研究一套适合该区域国情、民情的传统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理论上可以加强这些地区传统医药的溯源研究和资料整理保护,在实际应用上也可以为GMS国家传统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指导性意见,为区域各国间传统医药的交流打造人才基础,同时对促进各国传统医药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相关研究成果还可以为中医药国际化、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为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发展战略服务,为中醫药高等院校对外教育发展服务。

1 GMS传统医药文化交流的背景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适应自然、挑战自然的艰难历程中,由于地域性(气候类型、植物区系、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等),民族性(习惯、风俗、文化、宗教信仰等)和传统性(民族历史、人文条件等)的不同,世界不同地区都积累了极其丰富又各有异同的医药应用经验,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医药体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传统医学(对抗医学、补充疗法、替代或非常规医学):泛指在现代医学之前的文明古国中发展起来的各种医药体系,比如我们熟知的印度阿育吠陀医学,欧洲和阿拉伯的尤纳尼医学,还有著名的中医学体系(包括针灸)等[1]。本文所讨论的GMS国家传统医药学主要包括中医药,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医药例如:傣医药、彝医药、藏医药,越南传统医药,缅甸传统医药,高棉医药,泰医药以及区域内各国的民间医药。

中国与GMS民族关系源远流长,合作的民族基础非常深厚。从人类学研究来看,根据分子人类学的基因分析,按照国际主流的现代人“非洲起源说”,中国人与东南亚GMS国家的民族大约是在5万年前从非洲走来[2]。这种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正是我们与GMS国家进行传统医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生物学基础。

位于中南半岛腹地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亚洲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我国的云南正好位于亚洲的十字路口,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素有渊源和联系,远溯秦汉的南方丝绸之路,后至南诏时期。《新唐书·南蛮传》[3]中这样说:“东距爨(今滇、黔连接地带),东南属交趾(今越南北方),西摩伽陀(在今印度境内),西北与吐蕃(今西藏)接,南女王(今泰国北部南奔府一带),西南骠(今缅甸曼德勒地区),北抵益州(以今大渡河为界),东北际黔、巫(今川东南与黔东北连接地带)。”云南地区扼居地理要冲,偏据一方,江河纵横,资源富饶,与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宗教文化等交流频繁。

历史上,GMS各民族一直有着广泛而深刻的交流,从通商、通药,到通医、通婚。东南亚地区各国因为处于中国和印度的中间地带,在传统医药的发展过程中,很长一段时期深受中国的中医学和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的影响。此外,还根据本民族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发展了独具特色的巫医,以及一些行之有效、就地取材的民间医疗技法[4]。东南亚各国由于与中国距离较近,历史上还曾是中国的藩属国家,开展医学和药物交流更为密切、频繁,很多东南亚盛产的香药、犀角、象牙等珍稀名贵药材通过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中国的中医药理论、治疗经验、方剂方药也随之传入部分东南亚国家[5]。

2 区域内各国传统医药文化发展现状

2.1 区域内几个代表性国家传统医药发展现状分析

越南在區域内的传统医药发展一直备受关注,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身特殊的历史发展经历,使得其医药发展深受中国和西方的双重影响,形成了目前越南国内东医、西医并存的格局。据报道,越南目前国家医疗机关的医生也有东医和西医两种,东医在临床上多运用“北药”“南药”以及针灸、推拿、体育技法等传统医技方法来进行治疗。除了西医医院以外,越南也有专门的传统医院,也称为“东医”医院,在东医医院临床使用的药品中,南药和北药各占80%~90%,西药占10%~20%[6]。

缅甸作为流域内重要的药物资源所属国,有着十分丰富的药用植物、动物资源,受到中医和印度阿育吠陀医学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医药,治疗中多以当地丰富的热带生物资源为原料,但也有不少来源于印度的传统药物[7]。在缅甸传统医药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并于2001年建立了缅甸传统医科大学,这也是除我国外东南亚国家第一所“传统医药大学”。由于华人居多,缅甸中医中药以及针灸技术在民间也十分盛行,和缅甸传统医药一起成为重要的国家医疗补充。2018年云南中医药大学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中医海外中心项目的支持,在缅甸建立了“中国-缅甸中医药(传统医药)中心”,为两国的传统医药合作交流掀开了新的篇章。

现代医学在20世纪初传入泰国后导致了泰国传统医药的衰退,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在泰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开始重新得到发展和重视。如今,泰国的传统医药已不仅仅局限在民间运用,政府通过法律将本国的医学体系分为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部分,并将传统医药列为初级卫生保健的卫生资源之一。在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上,鼓励在初级卫生保健中使用传统药物和从传统药物中研究和开发现代药物,同时,也加大了对传统药物资源的保护、生产和出口[8]。

当前,泰国政府为了进一步保护和规范传统医药的发展,还专门颁布了“传统医药知识保护和促进法”,通过立法来保护泰国的传统医药,扶持和促进其发掘和发展[9]。

此外,中医药在泰国也有很好的发展,2001年泰国成为中国以外世界上第一个宣布中医药合法的国家。大量的华人、华裔群众基础,加上法律上的合法化,推动了泰国中医的发展,使其也逐渐成为泰国医疗保健领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在泰国形成了西、中、泰医药三足鼎力的局面。

2.2 当前各国传统医药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2.1 生态危机对传统医药生存的巨大影响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国的传统医药是与大湄公河区域内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习俗紧密相连的,具有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往往与自然经济的社会形态联系紧密,对天然的自然环境的依存度比较高,具有突出的自然属性[10]。这使区域内的传统医药显得相对脆弱,亦有不可复制、不可再生性。如果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与之相应的传统医药文化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0世纪以来,区域内各国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流域内的森林资源不加保护,乱砍滥伐、过度开发、私挖乱采等现象十分突出,造成了水土流失、旱涝急转、环境污染等问题,都直接严重影响着区域内各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生存与发展[11]。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当前各国亟需协调一致,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区域内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

2.2.2 后继乏人,代际传承出现问题  除我国的中医学外,区域内各国的传统医药文化多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传承。目前,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区域内很多国家,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年轻人不愿意学习本民族或者本国的传统医药知识。传统医药的出现明显的代际传承困难,很多宝贵的民间诊疗技术也面临失传,形势十分危急[12]。特别是一些仅仅依靠言传身教进行传承的传统医药文化,如果没有优秀的继承人,或是不采取其他相应的留存保护措施,可能在未来不远的时间内永远的消失。

2.2.3 文献典籍保护不力,传统医药诊疗技术面临失传  长期以来,除中医药学、傣医药、泰医药、越南“东医”、缅甸传统医学等少数几个国家的传统医药学外,很多国家的传统医药文献典籍及相关的医药知识只有零星的书面记载并流散于民间,特别是那些本来就没有形成文字的民族,只依靠口传心授的传统医药知识本来就十分脆弱,再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整理、记录和留存,消失只是时间问题[13]。特殊的传承问题也同时带来了很多民间诊疗技术的失传,很多独特而富有成效的治疗方法、实用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即将永远遗失于历史的长河中。

3 对传统医药文化传承保护的几点思考

3.1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历史机遇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几年来得到了沿线很多国家的支持和响应[14]。传统医药文化作为世界各国原创的重要传统文化,历史上对世界人民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日益受到了各国的重视。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结合GMS传统医药文化的特点,考察区域内各国传统医药发展的优势,分析问题成因,搭建区域性传统医药传承保护合作平台,构建全方位、系统化的传统医药发展策略体系,打造传统医药人才基础,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药物动植物资源,促进各国传统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3.2 开展传统医药人才的联合培养

充分发挥我国在传统医药传承和保护上的整体优势与经验,立足区位,与泰国、越南等传统医药教育开展程度高的国家进行教育合作,实现教师、学生互派交流,学历、学分互认等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开展传统医药人才培养。此外,在对传统医药人才的培养方面,应结合传统医药本身的传承特点,在开展学院教育的同时重视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培养真正的临床实用型人才。另外,应充分考虑区域内各国其自身特有的地域文化、民族特点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各国传统医药的文化土壤、诊疗文物、文献典籍和药用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发展传统医药文化产业,走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5]。

3.3 在研究上引入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

各国传统医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与各民族的文化、信仰、民俗、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同一民族其生活习俗和用药经验趋于一致或相似,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民族各种的分化与迁徙,也同时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医药文化。所以,需要我们在研究区域内传统医药文化的过程中,打开思路,立足“文化间的交流互鉴”,引入民族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并尝试进行多学科交叉互鉴式的研究,突破民族、地域、学科限制,在更高的视野下寻找区域内各国传统医药文化互动发展的契合点,从而进一步完善、优化各民族传统医药实践技能,提升和发展各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实现各国传统医学体系的有效保护和良性发展[16]。运用多学科研究手段和方法,发展澜沧江-湄公河区域传统医药学,为人类健康事业做贡献。

3.4 跨国境、跨民族的国际合作开发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17]。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作为亚洲的腹地,以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民族和各具特色的文化著称,在今后的传统医药合作交流中,跨国境、跨民族的合作是必然的,也是最有成效的。澜沧江-湄公河的主流与支流是一个水系,水资源和两岸的森林资源、农业、渔业、矿产资源浑然一体,这些都是合作的基础,我们应突破国界、种族的概念,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做好区域合作的顶层设计,构建合理的参与机制与互动网络,打破传统政府单一主导的方式,引入非政府组织、企业、研究机构等不同主体,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跨流域发展规划,共同完成传统医药的资源调查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文献整理修缮、医疗技术挖掘传承、文化产业的复兴与发展等课题。

3.5 区域内传统医药资源调查,文献数字化建设及数据共享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是世界上生物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整个流域地形复杂,森林覆盖率高、环境多样,孕育了极为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用药习惯,开展药用资源的调查,是保护和传承传统医药文化的第一步。

众所周知,传统医学是一门传承性很强的经验医学,失去前人的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难免沦为无本之木[18]。在传统医药文化的数字化建设方面,我国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有责任与其他国家分享这些经验,并帮助他们完成相关工作的起步。

文献数字化是今后科研发展的一个趋势,资源调查及文献数据不仅仅是科研活动的直接产物,更是支撑科学研究及科技创新的战略性资源。区域内各国联合建立一个共享的数据平台对促进各国传统医药的教育发展,以及区域内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发展的必由之路[19]。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受到数据资源、成员态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建设模式和共享机制是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如前所述,打破国界限制,以“区域共同体”的视角推动工作的进程,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3.6 打造传统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平台

传统医药的交流不应仅仅停留在文化的层次上,医疗事业作为民生事业,只有落地于民,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因此,区域内各国还因从顶层设计入手,建立法律保障机制,制订统一的服务贸易标准,资源互通、资格互认,并引入各国的企业、医疗、科研机构、从业人员,以当地资源为基础,开展国际医疗互助、医疗健康服务、药用植物繁育、药物研发创新、药品生产和国际销售等领域的合作;充分发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点,结合各国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的传统医药文化,打造传统医药文化旅游、药用植物科普旅游、资源生态体验旅游等项目,促进传统医药文化的产业发展,在发展中进一步实现生态资源的保护,实现传统医药的可持续性发展[20]。

千百年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各民族守望相助、共同发展,创造出了各种丰富灿烂的传统医药文化,同源的山水、同源跨境而居的民族以及亲缘的文化关系是我们与东南亚各民族牢牢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在全球一体化和医学潮流回归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协同合作,加深交流,重视、发掘、保护各国的传统医药文化,以便为各族人民造福,为世界医学科学的百花齐放、繁榮昌盛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田林,魏纪湖,蓝崇.“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传统医学的传承与创新[J]大众科技,2016,22(4):66.

[2]  徐本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民族基本论[J].广西民族研究,2015,10(6):61-66.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