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艳强
内容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学校也应该开展非遗文化教育。结合教育部201 7年10月下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本文围绕“将非物质遗产文化引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阐述,旨在引起教育者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综合实践活动 可行性研究
一.将非物质遗产文化引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教育的基础背景
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总书记指出,我们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2.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提到:中小学校要依据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可利用的社区资源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考虑,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在上海、江苏等发达地区已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接近十年,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但根据调查,甘肃省大多数学校综合活动实践课开设比较晚,经验比较匮乏,尤其是通渭县各个学校到目前为止,暂还没有一所学校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形同摆设,多数学校没有真正开展。
3.2011年6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2014年,甘肃省通渭县皮影戏中的“影子腔”被正式列为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4.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许多旧的非物质文化逐渐被新的文化所代替,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原汁原味文化正逐渐消亡,留在老百姓心理的精神文化沉淀比较浅薄,跟不上物质生活的快速变化,文化缺位现象较为突出。
以皮影为例,在电影电视手机等娱乐载体没有发明普及的时候,皮影戏作为重要的娱乐载体,曾长期活跃在国民的生活中。甚至,中国皮影戏在十八世纪中叶就已传到欧洲,并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曾经对丰富世界艺术乐坛做出过重大贡献。皮影戏在通渭被当地老百姓称为 “灯影戏”。艺人们先用牛皮,羊皮为原料雕刻人物、场景等,然后用绳子、竹子等连缀成可活动的道具,再用油灯光照射纸糊的亮布投影演出,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通渭皮影在清末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皮影艺人常常根据演出需要亲白雕刻制作皮影道具,五六个人凑在一起就可以组成一个戏班子,成员相互协作演出.曾经为群众带来无限乐趣。新中国后,通渭皮影戏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表演艺术进一步提高。所以它是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在1985年底,我县有皮影戏班子55个。那时候灯影戏总能把全村人集合起来,大人们携男挈女,男女老少围在一块小小的灯影“亮子”前,互道家长里短,相互嘘寒问暖。皮影唱出了主人公的悲欢离合,人生百味。听众也跟着戏中角色,或掉眼泪,或哈哈大笑,或鼓劲加油,或拍手叫好。那欢乐的情景至今令人难忘。真是戏如人生,皮影中那惩恶扬善的故事情节和饱含的道德教化的唱词慢慢植进了人们的心理。对于孩子来说,在皮影故事生动演绎和大人的讲解中能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确实是件幸福的事。而现在,许多人在电视、手机等娱乐工具的影响下,互相交流少了,村民之间大型集合在一起的机会不多了。由于网络的文化冲击,这一古老艺术的传承后继乏人,通渭皮影的制作和演出情况不容乐观,制作工艺几乎濒临失传,皮影的感召力早已消失殆尽。再过几年,孩子们还能了解皮影戏吗?孩子们还能找到曾经陪伴着长辈们并给长辈来无限欢乐的皮影戏吗?
5.目前,通渭还没有一所学校做关于“非遗”文化的保护研究与及传承工作。作为教育界人士,我们应该是有责任与义务进行“非遗”的挖掘与保护的,我们可以探索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来引导学生传承本地文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计划地引进学校的校本课中。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的本地文化自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凸显本地学校教育的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理,只有本地的,才是國家的。
二.可行性研究
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各种文化形式发展的基础,应该加强保护、做好传承。”通渭皮影艺术、十分雅致、有趣,能引起孩子的探求欲望。其制作过程本身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它凝结着祖先们的勤劳与智慧,涵盖了美术,数学,理化科学,历史文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实践活动。如选材时要把牛皮或驴皮用药水卤制去水分杂物,晒烘干燥并压平,整压定型,这里涵盖了物理化学的许多知识,教师可点亮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知识探求欲望;皮影制作选料、皮影演出、在书画市场的销售行情、市场价格的调查等都要综合应用许多实际的数学知识;通渭皮影的造型取白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丰富,仅人物造型,就含有壁画、佛像、戏曲脸谱、服装、民俗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元素,具有陇中人物坚韧粗犷的艺术形象;人物的纯真质朴是与民间美术是分不开的,因此对于爱好美术的学生来说,真的大显身手的好机会;通渭皮影戏的人物图谱众多,上至皇帝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等,剧目有《赵氏孤儿》、《牛郎织女》、《斩韩信》、《杨家女将》、《封神榜》、《武松打虎》、《白蛇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演出题材非常广泛,历史与文学相互融合渗透,是认识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好阵地,这对于爱好历史和文学的学生来说,也是学习历史人物与探究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的好素材。所以将非遗文化——皮影的制作和演出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机结合起来,将有助于不同层次间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能唤醒学生探求知识的多种欲望。
2.将非遗文化——皮影的制作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结合起来,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的获得感与成就感。基于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指引,每个人都拥有多种天赋和智能。结合新课程改革,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也应从传统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中走出来。过去,学校一味重视学生在书面成绩上的表现,但这并不是学生智能的全部。平常的教学往往会产生负面的“马太效应”:教育者把所有的表扬和赞誉都给了考试成绩好的“明星学生”,很容易打击成绩差的孩子的士气,以至于“弱者更弱”,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是教育的短板和难点。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从而没有传统所说的“差生”。多元智能理论正好符合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它启示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制定每个学生最适合的成才机会,教育者应该扮演一个铺路者的角色,以便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感和成就感。现在的孩子们在学业的重压下失去了孩子应有的欢乐。学生之间竞争性强,合作机会少,快乐享受比较匮乏。对于语、数、外学得差一点的学生来说,心理通常是比较自卑脆弱的。如果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学生在皮影制作、演出、买卖等实践中的表现做出正面的综合评价,肯定每个学生的表现,给学生烦躁的心理减减压,这样就能消除学生的挫败感,弥补学生自信性的不足,解决学生的心理失衡问题。
3.通渭皮影的制作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工序,较复杂的一件作品仅手工雕刻就要3000余刀,是一个复杂而奇妙的过程。过程越是复杂,知识的综合性就越强,学生兴趣就越浓,教育意义就愈加深远。
将非物质遗产文化引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中,引导学生根据本地文化资源就地取材,更好地创意物化,形成技能,这既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立初衷,又可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想效果。学生可通过自己独创设计和动手实践制作创造独具魅力的皮影形象,做成雅致的艺术品,再通过销售,买卖或编剧演出,街头宣传,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真正落实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做有所得。整个活动过程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从而全面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要求。同时,也可以通过“小手拉大手”,通过学生影响大人,增进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增强人们对本地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样,既能破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难题,又能促进非物质文化在下一代人中的发展创新,让“非遗文化”再次熠熠生辉,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2017年1 0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2.2011年6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对策研究——以复州皮影戏为例》选自《今传媒》2016年第2期,作者:陈楚桥、张燕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碧玉镇石滩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