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时代价值、内涵解构及推进路径

2020-07-27 16:46毛军权柳恒超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人才

毛军权 柳恒超

摘  要: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当前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是新时代的内在要求。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尤其是,政治引领是一个政治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概念,可以从政治导向、心理认同及价值观培育等方面进行内涵解构。近年来,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需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聚焦重点群体和关键阶段、夯实基础性工作。同时,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需要进一步創新模式方法;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吸纳需要进一步完善遴选机制,积极探索“普遍性”政治吸纳模式。

关键词: 人才;政治引领;政治吸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1]“要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使更多知识分子参与实际工作,激励他们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2]“要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增强人才的政治认同感和向心力,实现增人数和得人心有机统一。”[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是用好人才这个党执政兴国的战略资源,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优秀人才凝聚到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来,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时代价值

人才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重视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是我党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更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国内人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现实需要。

1.历史经验:我党历来高度重视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中国共产党从建党时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今天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的执政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度重视人才、广泛吸纳人才[4]。建党之初,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具有留学经历的先进知识分子,积极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使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以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一批旅欧、留苏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相继回国,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建立了不朽功勋。抗战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延安建立抗日军政大学,为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和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做了充分的军事、政治、经济方面的人才准备。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千方百计地网罗人才、聚集人才,吸引以钱学森、钱三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海外知识分子回国服务,取得“两弹一星”等举世瞩目的成就。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选派大批留学人员远赴苏联、东欧学习,同时引进大批外国专家来华工作。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党和国家恢复高考,大规模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先进科技的交流与合作,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总之,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是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时期的长期深刻经验总结。

2. 时代要求: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有效培养人才、集聚人才和使用人才,具有决定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的多重视角,提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5]“择天下英才而育之”[6]“聚天下英才而用之”[7]的人才理念。这些理念其核心要义就是将所有支持中国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国内人才和国外人才聚集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来。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8]。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15位西迁老同志的来信上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2018年,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旨在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把各方面优秀知识分子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形成不懈奋斗、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

3.现实需求:当前国际人才竞争挑战加剧和国内人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一方面,从国际形势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特别是美国发起贸易战以来,国际高层次人才争夺日趋严峻、日趋尖锐、日趋激烈。这种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对我国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吸引和留住人才形成巨大挑战。“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9]争取人心,广纳人才,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对于赢得当前国际人才争夺战的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与过去相比,当前我国的人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近年来,随着“海归”“外籍人才”“新的社会阶层”的比例增加,体制外人才已占我国人才总量的70%以上,成为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10]。这些体制外人才以中青年为主,受教育程度总体较高,收入水平普遍较高。绝大多数体制外人才认同主流价值观,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国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但由于受社会客观环境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具有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不同群体的体制外人才的利益诉求也更加多元和复杂,受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影响,个体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因此,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做好体制外人才的政治吸纳和政治引领,更好团结凝聚体制外人才,这是新时代人才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二、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内涵解构

党管人才原则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2003年,全国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上正式确立党管人才原则。后来,党管人才原则写入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和党章。2012年中央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党管人才原则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重要论述不仅丰富了党管人才原则的内涵,并把党管人才原则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当前,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应当首先厘清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基本内涵。

1.对人才的政治引领的内涵解构

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实践性。当前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是党管人才原则的内容深化和具体化。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第一次提出,“要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使更多知识分子参与实际工作,激励他们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做好各类人才教育培训、国情研修等工作,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感和向心力,实现增人数和得人心有机统一。”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人才的政治引领的基本内涵就是用党的伟大事业的魅力和感召力,把各类人才吸引在党的旗帜之下,凝聚在党的事业之中,聚天下英才而育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引领人才将自身的价值实现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去,使各类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者、支持者、拥护者、建设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具体来讲,可以从政治导向、心理认同和价值观培育三个层面进行内涵解构:

第一,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意味着党的人才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高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旗帜,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和国家人才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第二,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意味着强化人才的政治认同和组织认同。所谓政治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中所产生的心理上的归属感。强化政治认同就是要强化各级各类人才对党的执政理念和党的事业的情感认同感、思想认同感和政治认同感。所谓组织认同是指个体对组织的归属感,以及与组织的一致性。强化组织认同就是强化各级各类人才在认知、情感、行为上对党组织的归属感,以及在这些方面与组织保持一致性的强度。

第三,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意味着注重对人才的价值观培育和政治辨别力提升。人才工作首先是做人的工作,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就涉及到人才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行为,还包括解决人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对人才的价值观培育就是要注重引领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崇高的人生观,从而提升人才的政治辨别力,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理论和思潮的影响,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能够坚定信念、端正立场,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1]。

2.对人才的政治吸纳的内涵解构

政治吸纳是政治体系基于功能实现而对社会的一种制度安排,体现为政治体系的社会吸纳功能。政治吸纳塑造了政治认同,推动了有序的政治参与,建构了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和政治调控能力,并以此弥补了政治制度化程度的不足。政治吸纳能够创造政治认同、促进有序政治参与和政治调控,从而保障政治稳定[12]。

从人才工作的角度上讲,当前对人才的政治吸纳的基本内涵是指,根据党管人才原则,党组织为凝聚、团结、吸纳全社会各级各类人才,实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而进行的制度性安排,从而满足人才的组织认同感、归属感,以及个人成就感。进而促进有序政治参与和政治调控。在我国的政治体系中,对人才的政治吸纳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党吸纳。对人才的政党吸纳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吸纳,二是民主党派的政党吸纳,以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吸纳为主。

(2)人大、政协吸纳。人大吸纳主要是指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度性安排而进行的一种地域性吸纳。政协吸纳主要是指通过人民政协制度的制度性安排而形成的一种功能界别性吸纳。目前,全国政协共有34个界别,对应社会上的主要社会群体,把各社会群体中的代表性人士吸纳到人民政协来。

(3)社会组织吸纳。社会组织吸纳主要是指通过体制内的社会组织而进行的政治吸纳。社会组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参加人民政协并成为人民政协的界别之一,这些社会组织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侨联、台联、青联、工商联等组织,这些社会组织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即成立的最早的人民团体。另一类是建国初期成立但没有参加人民政协的社会组织,包括中国贸易促进会、外交学会、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作家协会等。

(4)特殊吸纳。特殊吸纳,即对一些对党的执政理念和伟大事业具有高度政治认同和组织认同,同时留在党外或体制外更能发挥作用的人才,可以采用特殊吸纳的方式,让他们留在组织或体制之外,发挥更大作用。

3.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联系与区别

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一般来讲,政治引领更多地是一个政治性概念,而政治吸纳是一个比较规范的学术性概念。这两个概念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也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1)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联系。第一,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都是党管人才原则的核心内容和具体实施,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第二,對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目标一致,即让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聪明才智。第三,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在内涵上存在一定程度重合,对人才政治吸纳是对人才政治引领的特殊形式,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2)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区别。第一,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逻辑基础存在差异。政治引领的逻辑基础是吸引凝聚人才,意识形态考量并不是对人才的政治引领的必然逻辑。但是,意识形态考量是对人才政治吸纳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第二,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社会功能存在差异。政治引领是通过满足人才的内在需求,从而实现政治吸引,促使其发挥最大效能。政治吸纳体现的是政治体系的社会吸纳功能,目的是促进政治参与,从而保障政治稳定。第三,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在方式方法上存在差异。政治引领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明确的一定之规。政治吸纳在政治实践中则有相对明确的制度机制安排。

三、当前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納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

在对人才的政治引领上,各地积极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专家疗休养制度,加强了对人才的培训教育,努力在知识分子中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等,这些举措有效地增强了党对各类人才的凝聚力。在对人才的政治吸纳上,各地努力增加体制外人才在“两代表一委员”的比例,积极探索人才参政议政的新模式、新途径等,促进了人才的政治参与。但是,当前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 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共识尚未完全形成。由于人才工作条线多、工作对象面广量大,有的单位、部门对于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基本内涵、实施路径和方法模式认识不深、理解片面、把握不准。有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缺少从政治建设的高度团结人才、引领人才、凝聚人才的大局意识,对待人才存在重集聚使用、轻思想教育的倾向。有的单位、部门认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就是开展人才研修培训、体检疗养,还有的把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局限于在人才中发展党员。

2. 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统筹协同不够,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工作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谁来抓、抓什么、怎么抓”缺少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各党政职能部门之间、党委与群团组织之间、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之间还存在着彼此职能不够清晰、协同性不够强、沟通协作不够充分、各自为战、合力不足等现象,从而导致这项工作最终变成了各级组织部门或统战部门的“单打独斗”。

3. 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手段载体不够丰富,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方面,当前采用的模式方法主要是走访慰问、培训教育、国情研修、专家疗休养、典型宣传等传统的方式方法,偏重于对人才的管理服务,覆盖的人才数量也比较有限。同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发展阶段人才的政治引领,方式方法相对单一,存在“一刀切”现象。对人才的政治吸纳方面,当前的主要做法还是政党吸纳、人大政协吸纳、社会组织吸纳等传统模式,一定程度上存在“精英吸纳”代表性不够的问题,缺乏对政治吸纳的新思路和新路径的积极探索。同时,对人才的政治吸纳的提名推荐机制不够完善,综合评价落实不到位。

4. 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覆盖对象不够精准,关注重点需要进一步聚焦。当前,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还较多聚焦于党内、体制内和传统领域人才,对党外、体制外、海归和新兴产业领域人才的关注不够、覆盖不广。尤其对思想多维、文化多样、价值多元的青年海归和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缺少针对性策略。

四、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推进路径

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必须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提高人才工作的政治站位,积极应对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所面临的新要求、新形势、新问题,紧紧围绕“谁来引领吸纳”“引领谁吸纳谁”“如何引领吸纳”展开推进路径。

1. 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的顶层设计

第一,完善统筹协调领导体制。从工作领导体制上,必须进一步完善以各级党委为核心,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用人单位广泛参与的“1+N”人才工作领导体制,进一步理顺和明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任务,不断强化整合统筹,形成工作合力,加强组织保障。工作领导体制力求做到“四个突出”:突出各级党委(党组)统一领导,突出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突出主管部门的职能职责,突出地区行业系统的分层分类。从而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格局,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运行机制。

第二,明确组织机构上的布局。为了明确责任,建议在各级组织部门的“人才工作部门”加挂相关牌子,明确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职能职责。在大口党委以及人才较为集中的各类学校、医院、科研院所、学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成立党委人才(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加强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切实把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等职责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固化下来。

第三,整合党内各种政治资源。一方面,依托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整合基层党建的网络资源,切实发挥各级党员服务中心在服务人才发展、维护人才权益、促进人才交流、引导人才自我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依托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两新”党建工作,发挥好园区党组织、楼宇党组织、行业党组织、党群工作站、党建工作指导员等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作用。另一方面,注重发挥统战、宣传以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与人才联系紧密的优势,支持高层次人才联谊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留学归国人员联谊会等各类人才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建设。

第四,明确责任强化考核评价。明确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是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将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人才工作述职重要内容,把这方面述职情况和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干部评价使用的重要依据。通过强化考核评价,抓实规划制定、任务落地、督促检查,确保对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各项安排部署落到实处,切实把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等职责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固化下来。

2. 聚焦于重点领域、重点群体、重点对象和关键阶段

我国基本人才队伍体量巨大,条线分布面广,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不可平均用力,要善于抓住关键,这样才能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第一,继续聚焦于传统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传统的人才重点领域不可忽视,继续聚焦于国有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人才聚集度较高的传统领域,以及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行业领域,重点聚焦优势领域。

第二,关注并聚焦于新兴重点领域和重点对象。根据当前人才队伍的新情况,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应该更加注重体制外人才,尤其是体制外的高层次人才、海外人才和青年人才。具体来讲,要抓“龙头”(各行业领军企业)、抓“创新”(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抓“速度”(发展势头迅猛的“独角兽”企业、发展潜力强劲的“瞪羚”企业),积极发现、培养、推出一批创新型人才高地,为党的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找准目标方向[13]。

第三、聚焦不同人才群体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深刻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在人才发展的关键阶段和关键节点予以支持和促进,从而极大地促进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效能。针对海外人才回国之初的迷茫期、适应期,要主动对接、及时响应、重点关心。针对高校院所青年人才成长期、关键期,要严管厚爱、积极引导、支持发展。对新生代企业家初创期、突破期,要扶马上路,引导他们传承红色基因、树立报国之志、保持富而思进。针对“两新”人才“走心宣教”,通过争取负责人支持带动,发挥党组织和群团组织作用,推动个人价值、单位发展、国家建设有机统一[14]。

3. 就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来讲,进一步丰富载体和创新宣传方式方法

就对人才的政治引领而言,当前各地采用的模式方法主要是“联系服务专家”“培训教育”“国情考察”“专家疗休养”“典型宣传”等方式方法。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需要对这些传统的模式方法进一步完善,并积极探索创新宣传方式方法。

第一,进一步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进一步健全各级党委(党组)负责同志带头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制度,分层分类确定联系服务专家对象,制定联系服务专家工作方案。进一步健全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机制,定期向专家通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政策宣讲解读。进一步认真落实人才政策待遇,帮助人才解决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增强人才的荣誉感和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二、进一步丰富国情研修的内容和形式。突出国情研修的政治性、时代性和引领性,紧密结合当前党和国家宣传的主旋律、推进的重大战略、重点工作以及重要历史节点,把党的历史融入其中,把中国精神融入其中,把对口支援工作融入其中,进一步提升国情研修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水平。要优化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的工作安排,强化部门协作和各层级协同,分层次分领域分批次组织人才参加国情研修。要拓展研修教育基地,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干部教育培训基地、革命旧址、名人故居等教育资源。要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代表人物,尤其是要抓好留学归国人才、中青年人才、高层次人才等的国情研修,在“第一时间”组织他们参加国情研修。

第三,进一步创新引领宣传方式方法。适应新时期思想工作新特点新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注重运用市场化、社会化、信息化手段,借助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等网络新媒体平台,多用事实说话、多用对比方式、多用国际语言,采用人才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微电影、微视频、微评书、话剧、戏曲、文体活动、网络公开课、音频栏目等,讲好中国故事、人才故事,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活,把政治引领纳入日常生活,融进工作岗位,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讲好理念、凝聚人心。大力弘扬红船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西迁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宝贵精神资源,引导人才向前辈学习、向英模学习、向身边人身边事学习,自觉把个人理想同祖国前途、民族命运连在一起。

4. 就对人才政治吸纳而言,进一步完善遴选机制,积极探索“普遍性”政治吸纳模式

第一,进一步完善健全科学的遴选机制,增加被吸纳对象的代表性。首先,需要进一步健全现有的制度性安排,建立“两代表一委员”、人民团体组织领导人选的推选协作机制,在结构比例方面向各类人才群体倾斜,增强人才工作部门做好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工作抓手。其次,进一步健全完善被吸纳对象的审查机制。建议采用大数据方式,综合人事档案、健康档案、资格证书和科研成果等综合数据,对被吸纳对象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行、能力素质、社会声望、身心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价,科学遴选[15]。再次,由于政治资源的有限性,无论名额如何增加,被吸纳的人才也是有限度的。因此,必须加强被吸纳对象的代表性,从而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第二,积极探索推动精英吸纳模式向更具有普遍性的政治吸纳模式转型。当前的政治吸纳模式是精英吸納模式,为了加强政治吸纳,保障政治稳定,应该进一步积极探索更加具有普遍性的政治吸纳模式。例如,当前政协有34个界别,根据新形势的变化,在政协界别中增加“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界别,以进一步增加政协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包容性[16]。

第三,加大在高层次人才群体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坚持从实际需求出发,改进发展党员总量调控,对高层次人才发展对象较多的单位,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建议可不受发展党员指导性计划的限制。针对高层次人才群体特点,对发展党员工作程序进行适当优化,通过网上党课、学时积分和在线沟通等方式解决工学矛盾问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针对留学归国人才,坚持早联系、早引导、早培养,实现出国前和归国后贯通式培养考察,出国前已经递交入党申请书以及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归国后注意接续培养。

第四,进一步强化行政吸纳,增加政治吸纳渠道。行政吸纳又被称为政府吸纳,是指政府把社会中精英或精英集团所代表的政治力量,吸收进行政决策结构,从而扩大行政合法性的过程[17]。因此,应该在政治吸纳之外,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积极探索体制外人才进入体制内的制度性安排,打破“身份”和“所有制”的瓶颈性约束,强化行政吸纳,扩充政治吸纳渠道。例如,加大聘任制公务员的实施力度,吸纳紧缺急需的国内外高层次专业性人才进入党政机关。建立专业人才到党政机关和群团组织兼职挂职制度,推荐优秀专家人才到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任职,畅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路径。

第五,进一步扩大政治过程的开放性,以补充政治吸纳或行政吸纳的数量有限性。进一步加大聘任制公务员的实施力度,吸纳紧缺急需的国内外高层次专业性人才进入党政机关。建立专业人才到党政机关和群团组织兼职挂职制度,推荐优秀专家人才到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任职,畅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路径。在重大问题的决策前和执行中积极吸纳体制外人才参加,以实质性的增加政治资源供给。政治过程是政治体系和社会体系的互动,具体可以采取情况通报会、座谈会、听证会、民主恳谈会等多种形式。与增加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名额不同,扩大政府过程的开放性主要通过公共决策的程序机制的完善来实现。另外,积极引导各类人才,尤其是外籍人才参与社区治理等。

5. 夯实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基础支撑

当前,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必须做好相关基础性工作,夯实基础支撑。

第一,建立分层分类的人才基础数据库。组织部门牵头,统战部门和其他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通过条块联动、条线管理和属地管理相结合,对当前的人才的总体存量、人才的行业领域分布情况进行全面排摸。坚持聚焦重点,突出分层分类,按照对人才进行精准有效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才个人发展现状和政治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基础数据库,形成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人才大名单”“人才中名单”和“人才小名单”,并对其进行定期更新。从而以人才数据库为依托,建立起人才的分类管理机制,明确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成长路径和总体规模。建立起针对不同人才需求的管理服务模式,在管理服务提供中实现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

第二,开展人才思想动态定期研判。加强对人才思想状况、工作情况、生活情况和心理状况等各方面情况的沟通了解,定期分析研判人才群体在政治意识、政治立场、政治能力、政治行为上出现的倾向性、趋势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沟通反馈和思想引导,不断提高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的精准度。探索将人才工作生活情况、心理状态等纳入社会调查工作序列,定期开展面上数据调查,形成人才思想情况报告。同时可委托第三方发表高层次人才、海外人才、青年人才报告。通过了解三类重点人才的思想状况、心理状态和工作生活情况,从而确定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方式方法及具体做法的调整。

第三,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责任和积极性。从当前情况看,在各地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强化和压实用人单位的主体责任和积极性是创新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重中之重。用人单位应根据宁缺毋滥原则,建立健全进行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人才的发现、评估、储备制度。坚持“四好”标准[18]:即政治素质好、专业成就好、群众基础好、作用发挥好。尤其要注意对投机分子和“两面人”的甄别和筛选。用人单位应该积极探索符合本单位特点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模式方法。

第四,强化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活动品牌建设。品牌就是无声的力量,品牌就是影响力。在保证现有活动品牌的显著影响力的情况下,进一步强化线上和线下的结合,进一步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活动平台和基地建设,创造出更多的有号召力、动员力、影响力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納的活动平台和活动品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12-29(1).

[2]习近平.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3-8-21(1).

[3]习近平. 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本书编写组.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学习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的体会[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4-18.

[5]习近平. 在外国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5-24(1).

[6]彭公璞.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前后关于人才问题的重要论述[N]. 学习时报,2015-3-2(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45。

[8]习近平.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12-19(1).

[9]习近平. 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3-10-22(1).

[10]范邹. 加强体制外人才政治引领的问题和对策[J]. 中国人才,2019,(6):13-15.

[11]张波. 人才政治引领的内涵及具体内容[J]. 重庆行政(公共行政),2017, 18(5): 96-97.

[12][17]肖存良. 政治吸纳·政治参与·政治稳定——对中国政治稳定的一种解释[J]. 江苏社会科学,2014,(4):72-79.

[13][18]薛泽林,董博. 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J]. 中国人才,2019,(3):44-45.

[14]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编写.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8:303-304.

[15]王雅君. 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战略的逻辑与路径[J]. 领导科学,2016,(12)(下):39-41。

[16]张洪松. 中国共产党对自由职业者阶层的政治吸纳与整合[J]. 党政研究,2019,(3):90-97.

猜你喜欢
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一共几个人
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创新研究
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创新研究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李世民“不借才于异代”
人才
智珠
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