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庆 邢开成 黄大鹏
摘要雄安新区所在白洋淀流域地势低洼,夏季降水集中,上游山区洪水源短流急,历史上洪灾频发,同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防护京津、油田和铁路安全的蓄滞洪区。多模式集合预估表明,全球极端暴雨洪涝的发生频率将增加,对人类生命健康和城市运行 的负面作用加强;雄安属气候变化敏感地区,未来暴雨洪涝和上游山洪风险加大。而雄安新区建设中长期将处于社会重构期,人口结 构呈现流动状态。结合新区建设特征,根据人口发展趋势预测,本研究将社区分为三类,包括新建社区、重组社区以及建设者之家社 区。新建社区居民年龄层偏低,有单位组织支撑,风险适应能力强;重组社区以安置区形式被打破重组,人口趋于老龄化,是风险暴露 度最大的弱势人群;建设者之家社区流动性强,组织相对分散,年龄结构利于灾害救助,但缺乏当地防灾知识。依据群体脆弱性、社区 组织性和设施防灾性三个指标,采用AHP方法评估雄安新区未来社会重构期不同社区的暴雨洪涝风险脆弱性指数,结果显示,新建 社区为0. 237 9,重组社区为0.483 4,建设者之家社区为0. 278 7。雄安新区韧性城市建设应当优先应对洪患,制定以暴雨洪涝灾害 为核心的自然灾害城市应急预案,根据各社区实际需要分类施策。要以法律形式强制制定社区防灾计划,灾前将应灾准备嵌入工程 计划以提高事后城市恢复效率;灾中及时启动以弱势人群为重点的防灾联络网络并发挥社区共助功能;在社区日常建设及灾后恢复 过程中注重解决社区经济与社会问题将有助于社区应灾能力的综合提升,由此全周期提高社区防灾应灾能力,确保新区安全。
关键词雄安新区;建设期;未来社区人口预测;脆弱性指数;防灾体系
中图分类号 F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2104(2020)06 -0053 -11 DOI : 10.12062/cpre. 20200404
2017年4月,党中央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新区规 划纲要提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 位”,即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建设成为高 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 极、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引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随着雄安新区建设的全面展开,主体社区结构逐步成型, 城市经济体量将迅速增加,人口密度和人员流动性增大, 需要高度关注气候變化风险的社会调适。
按照社会学的定义,灾害是程度远高于集体紧张的范 畴。当社会体系中的众多成员无法得到所期待的生活条 件,就会发生集体紧张[1:o灾害发生时由于生命安全和财 产安全受到威胁,如果居住和饮食等基本生活条件丧失, 正常秩序遭受冲击,会引发大规模集体紧张。按照发生 前、发生过程中和发生之后的时间序列,灾害过程形成平 常期、警戒期、紧急期、恢复期到复兴期的灾害周期。与这 一灾害过程相对应,应该建立中长期的应急体系应对紧急 灾情并实现恢复和复兴[2] o
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风险以及灾后恢复能力被称为城 市韧性,提高城市韧性是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最终目 标。应对自然灾害的城市韧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物 质系统韧性,指应对外部自然灾害的非生物能力,物质系 统包括水、电、路、气、房、讯等城市基础设施以及水系、土 壤、植被、地形、地质等自然系统,是城市承受、复苏和再造 的能力;二是社会组织韧性,即应对自然灾害的社会能力。 社会组织韧性,指社区或更广泛的社会组织应对及适应外 部变化乃至干预的能力,包括对冲击的消解、自组织及应 对外部压力的能力,也包括社区或组织中的个人适应、信 息沟通能力,经济状况、社会资本和社区能力等构成的能 力体系。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础组织,是维护生活秩序的 包容性、综合性组织。社区能力包括应对城市风险的学 习、自组织能力,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等,这些因素决定社区能否有效应对灾害并在灾后实现恢 复和再生。对于担负特殊使命的雄安新区来说,建立灾害 防御与应急体系是雄安新区构建城市安全体系的重要任务。
本文第一部分基于白洋淀流域降水与山洪特征以及 暴雨洪涝灾情数据分析雄安新区历史时期暴雨洪涝灾害, 进而结合多模式集合气候预测结果和孕灾环境风险度等 级分布特征评估雄安新区暴雨洪涝气候未来风险。第二 部分依据雄安新区的人口数量增长与空间产业特征,结合 雄安新区未来社区居民的组织性质、年龄结构、学历层次、 身份职业等特征将未来社区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三部分 依据群体脆弱性、社区组织性和设施防灾性三个指标,采 用AHP方法评估雄安新区未来社会重构期不同社区的暴 雨洪涝风险脆弱性。第四部分按照社区类型分类提出事 前性恢复、过程性防灾和结果性防灾的全周期韧性社区建 设对策建议。
1问题与背景:雄安新区暴雨洪涝风险分析 与防范现状
1.1雄安新区历史时期暴雨洪涝灾害
1.1.1雄安新区暴雨洪涝气候特征
雄安新区地处海河流域大清河中游,位于太行山前冀 中平原中部、南拒马河下游南岸,处在大清河水系冲积扇、 太行山麓平原向冲积平原的过渡带。全境西北高东南略 低,海拔标高7~19 m,自然纵坡约千分之一左右,为缓倾 平原,地形开阔,水系密集,地势低洼,山洪源短流急、预见 期短,历史上是洪涝灾害频发之地。
雄安新区属于大陆型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基于 1959年以来雄县、容城、安新三个国家气象站观测资料统 计,新区年平均降水量480.8 mm,全年78%降水集中在6 ~9月,尤以7月最多;年降水量标准差159. 7 mm,降水量 最多年(868. 8 mm,1988 年)为最少年(254. 2 mm,1968 年)的3倍左右。平均年暴雨日数1.4d,最长连续降水日 数12 d( 1977年容城、安新),最大日降水量263.4 mm (1991年7月28日雄县),最大连续降水量306. 7 mm (1963年安新)。2008 — 2017年区域气象站降水资料统 计结果表明,新区东部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超过445 mm,相对其它区域偏多一成左右。
1.1.2白洋淀流域降水极值与山洪特征分析
白洋淀流域上游暴雨是新区洪涝最直接的致灾因素。 统计1959年以来白洋淀流域主要暴雨过程,分析山洪过 程典型水文站径流量变化特征表现为,径流丰枯年变率剧 烈,周期变短,年代际扰动增加,尤其是小峰值频率增大, 典型洪水过程洪峰变小,历时变短,致灾性更强。
1959年以来,白洋淀流域洪水发生较多的依次是磁 河、唐河、大沙河、拒马河,出现日流量超过500 m3/秒洪水 次数为11 ~6次;拒马河张坊断面洪水发生次数最频繁, . 54 .瞬时峰值最大。
1.1.3暴雨洪涝灾情分析
郝志新等2018年分析雄安新区1715-2016年洪涝 灾害程度的年表发现,过去300 a洪涝灾害共发生139次, 平均2~3a发生1次,其中灾情最为严重的特大洪涝灾害 发生4次,平均每76 a年发生一次,发生年份分别为 1738、1801、1892和1963年。在年代际尺度上,1796— 1827、1886—1898年和1948年一1965年3个时期洪涝灾 害发生频繁且灾情严重[3]o空间上,雄安新区滨临河湖、 地势低洼地段容易被淹没,占全区面积的20% ~30%;而 特大洪涝年份,除了容城地势较高之处,雄安新区约80% 面积被淹。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区发生严重洪涝四次, 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见表1)[4-5]o
1.2雄安新区未来暴雨洪涝灾害预测
1.2.1 基于RegCM4区域气候模式的暴雨洪涝风险分析
使用RegCM4区域气候模式,在四个全球模式(澳大 利亚的CSIRO-Mk3-6-0、欧洲中期预报中心的EC-EARTH、 英国哈德莱中心的HadGEM2-ES及德国马普研究所的 MPI-ESM-MR)驱动下,进行了中等温室气体排放情景 (RCP4 . 5)水平分辨率为25 km, 1980—2099年的积分模 拟,再以京津冀区域水平分辨率为6 . 25 km的统计降尺度 集合平均,以1986—2005年为基准期,对雄安新区未来气
候变化预估,结果显示,各模式模拟结果一致性较好,不确 定性相对较低。预估未来雄安及周边区域平均降水量有 增加趋势,最大日降水量的增加更明显,暴雨和洪涝事件 的频率和强度均将增大。2006—2050年间多个年份新区 最大5 d降水量比1986—2005年增加10%以上,有些年 份达20%以上;大雨日數(一年日降水量& 20 mm的天 数)增加幅度超过25%的年份更多;2020—2035年间,暴 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强度将增加,2035年前后,年降水量 将增加7.4%,其中夏季增加5. 5%。极端降水事件预估 结果,2026—2045年新区极端降水事件增幅10% -25%, 平均为14 . 5% (见表2)气
1.2 . 2雄安新区孕灾环境风险度分析
从孕灾环境分布来看,随着新区建设的逐步推进,人 口数量和经济体量将迅速增加,未来建设期内将面临暴雨 洪涝灾害增加的风险,防洪压力大,城市内涝风险高,新区 处于较高危险的孕灾环境。新区中南部区域综合指标在 0 . 6-0. 7之间,超过周边区域20%。
以标准化的致灾风险度指标和承灾体易损度指标相 乘计算灾害风险度,按风险度值0-0. 02、0. 02 - 0. 05、 0 . 05 -0. 1、0. 1 -0 . 2、0. 2 - 1. 0将暴雨灾害风险分为5 级。分析暴雨灾害风险等级在基准期和2035年附近 (2026—2045年)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到2035年,II级及 以上风险的面积占比将增大,覆盖绝大多数平原地区,新 区人口和经济体量将显著增加,起步区及几个外围组团的 暴雨灾害风险等级也将在2035年附近升高到V级,新区 其它区域暴雨风险等级多为II级E。
1.2. 3雄安新区防洪排涝工程正处于建设期
2018年4月,《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全文发布,纲 要明确要建设新区防洪安全体系,确保新区防涝安全。按 照分区设防、重点保障原则,结合新区城镇规模及规划布 局,确定起步区防洪标准为200 a 一遇,五个外围组团防洪 标准为100 a 一遇,其他特色小城镇防洪标准原则上为50 a一遇;综合采用“蓄、疏、固、垫、架”等措施,确保新区建 设运行万无一失。坚持新区防洪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 护、市政建设有机结合,顺应自然,实现雨洪资源利用与 洪涝灾害防御并举,趋利避害,人水和谐共处。起步区内涝防治标准整体为50 a一遇,五个外围组团内涝防治标 准为30 a 一遇,其他特色小城镇为20 a 一遇[8]。
2019年,雄安新区6大防洪工程已公开招标(雄安新 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http://www. xaprtc . cn/index . jhtml),涉及白沟引河右堤防洪治理工程、萍河左堤防洪治 理工程、新安北堤防洪治理工程(一期)白洋淀码头段、新 盖房枢纽改扩建工程、容城截洪渠二期工程和新盖房分洪 道堤防加固和治理工程。为确保新区的抗洪能力,起步区 防洪保护区包括南拒马河右堤、白沟引河右堤、安新北堤 安新段、萍河左堤围合区域,2020年前将建设形成标准为 200 a 一遇的外围防洪圈,为雄安新区起步区防洪安全提 供保障。但起步区的排涝体系以及起步区之外区域防洪 排涝体系建设将伴随着雄安新区整体建设逐步推进。因 此,在雄安新区基本建成前,雄安新区防洪排涝体系将在 建设过程中逐步发挥效益。
2社会调适分析的雄安新区社区类型与划分依据
本文研究主题为应对极端暴雨洪涝风险社会的有效 调适机制。分析风险的社会调适存在多元化研究视角,有 效研究方法之一是将社区作为分析单位,分析社区的脆弱 性和适应性。
2 . 1雄安新区的人口数量增长与空间产业特征
2019年底,在设立雄安新区的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 即将迎来三周年之际,《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规 划》和《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获得批复, 标志着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进入实质性建设加速期。按照 规划,至2022年,雄安新区启动区城区雏形将初步显现, 至2035年,雄安新区起步区将全面建成创新智能、绿色生 态、幸福宜居、韧性安全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 地、雄安新区先行发展示范区、国家创新资源重要集聚区 和国际金融开放合作区,支撑雄安新区主城区建设成为高 质量、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至2050年本世纪中 叶,雄安新区将全面建成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
整体而言,雄安新区在2035年中期发展期将达到300 万人口,远期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500万人口,暴露度将 大大增加。雄安新区未来人口规模扩大和暴露度及脆弱 性增加要求建立适应暴雨洪涝模式⑵。
根据新区规划纲要,城乡空间布局综合考虑新区定 位、发展目标,规划形成“一主、五辅、多节点”的“1521”新 区城乡空间布局(见图1):“一主”即起步区,选择容城、安 新两县交界区域作为起步区,是新区的主城区,按组团式 布局,先行启动建设;“五辅”即雄县、容城、安新县及寨 里、咎岗五个外围组团;“多节点”即若干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实行分类特色发展,划定特色小城镇开发边界。 按照规划纲要中坚持产城融合、职住均衡和以水定产、以 产兴城的原则,起步区将构建一流的承接平台、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机构,重点承接北京疏解的事业单位、总部企业、 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发展人工智能、信息安 全、量子技术、超级计算等尖端技术产业,建设国家医疗中 心。外围组团布局电子信息、生命科技、文化创意、军民融 合、科技研发等高端高新产业。周边特色小城镇因镇制 宜,北部以高端服务、网络智能、军民融合等产业为特色; 南部以现代农业、生态环保、生物科技、科技金融、文化创 意等产业为特色[10]o
2.2雄安新区未来社区类型划分
雄安新区是一座未来之城,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职 住一体,即同一类型社区居民的职业相对接近,行政事业 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员相 对集中居住,原有居民则相对集中,单位的业缘关系延伸 到作为地缘组织的社区。职业是社会分层的核心概念,因 为相同职业从业者所拥有的教育学历、经济收入和社会声 望具有较高一致性,社会学因此将职业作为判断人的社会 地位属性的综合指标? o雄安新区将建设成为社会分工 体系高度健全的职业社会,企业、事业单位的性质和组织 水平将直接规定居民的气候风险脆弱性与适应能力。因 而由职业决定的社区类型就可以成为分析风险的社会调 适的有效单位。
雄安新区将建设城市-组团-社区的分级分类管控 体系,构建社区-邻里-街坊三级生活圈。根据雄安新区 的城镇规划和产业布局,结合雄安新区未来社区居民的组 织性质、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身份职业等特征,分析不同 类型社区的气候风险的脆弱性与适应性,有助于新区规划 建设有清晰定位的各主要社区类型的风险管理与调适体 系,提高应对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按照基于居民的社会特征和经济能力的应对气候风 险能力,雄安新区的社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见图2) o
3.3.2新建社区
位于北部的起步区地势较高,集中布局五个城市组 团,各组团职住功能一体,人口密度合理,组团之间由绿 廊、水系和路网隔离,生态环境优越,洪涝灾害防御能力较 强。启动区是雄安新区的雏形,其空间格局为“一带一环 六社区”。“六社区”是指启动区中部核心功能带,在两侧 布局六个综合型城市社区,每一个城市社区既是生活服务 中心,又是生产就业中心,形成职住平衡的发展模式。六 个社区以绿环串联,是职住一体的复合型社区中心。
雄安新区起步区通过承载北京非首都功能存量,有效 吸引北京人口转移,集聚优秀人才。雄安新区的产业发展 方向是打造全球创新高地,与雄安新区“创新智能”的高 端产业定位相对应,新建社区入住者的社会特征是以北京 疏解企业和事业单位职工为主,以高学历、高端技术人员 为主体,推进人口管理创新,实施积分落户和居住证制度, 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起步区居民 中就业人口比例高,自理能力强,收入水平高。
3.3.3重组社区
雄安新区三县本地居民110万人,按照规划未来将居 住在三个安置社区、外围组团和特色小镇。新区南部的白 洋淀淀区远期将建成国家公园,通过生态修复展现荷塘苇 海自然景观,发展文化旅游和现代农业,建设特色小城镇 和美丽乡村。南部小城镇的未来产业以生态环保、生物科 技、科技金融为主,淀中村、淀边村适宜发展观光旅游、芦 苇画、乡村音乐会等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居民职业以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为主,未来将以企业周边服务业、文化旅 游创意职业、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岗位为主。居民平均年龄 明显高于新建社区居住者。
雄安新区先期建设三个现有居民安置社区。雄安的 搬迁居民安置区有三个,分别是容东安置区、容西安置区、 寨里安置区。容东片区是雄安新区先期启动建设的片区 之一,位于容城县城以东、启动区和荣乌高速以北、津保铁 路以南、张市村以西,规划用地面积约12.7 km'容东片 区担负着为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 重要任务,主要涉及容城县八于乡、大河镇、容城镇的部分 村庄搬迁和土地征用。安置区可容纳人口 17万多人,包 括本地17個村庄1万拆迁人口以及启动区迁出居民、邻 县并人的外来人口。随着征地、测量和拆迁,原有的行政 区划被打破,熟人社区变为重组社区,形成混居居住区。 容西安置区和寨里安置区情形大致相同。
南部特色小城镇的重组。新区南部利用临淀区域的 生态资源和燕南长城遗址文化资源,塑造传承特色文化、 展现生态景观、保障防洪安全的白洋淀滨水岸线。白洋淀 周边的建设工期相对较晚,社区组织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 原貌。重组社区防灾弱势源于本地部分年轻人外出就业, 老龄人口比例显著高于起步区,而老龄人在信息传递、避 难行动力和避难技能等方面属于弱势群体。由于老旧住 房比例高和地势低洼,居住环境安全性低。随着建设工程 的推开,南部淀边村和淀中村落将进行重组,原有社会关 系被打破之后,社会资本的优势需要重新培育。
2.2.3 建设者之家社区
雄安新区将在15 a内处于大规模城市建设施工状 态,建设工人数量和紧邻各大建筑工地的“建设者之家” 社区的规模迅速增加,且呈现较强的动态性。从灾害应对 角度看,建设者大军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建筑工人群 体相对收入低、居住环境单一,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难度大。新区已经在容城县津海大道东侧首期建设可供 1万人居住的“建设者之家”,营地园区中心设有公共设 施,投入使用后为营地内建设者提供日常生活服务。随着 新区建设的全面铺开,预计建设者人数将会超过十万人, 建设者之家的规划不仅要考虑交通便利性,更要考虑大量 人口高密度集中地区的灾害应对问题。
3雄安新区社区暴雨洪涝的脆弱性分析
3.1气候风险脆弱性的概念与指标
气候风险脆弱性是所谓区域系统在气候变异中的暴 露度,是人口和社会经济环境受异常气候影响的程度。美 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城市研究所设计的韧性城市社会评价 指标包括三个维度,一是地区经济能力,指标包括收入公 平性、经济多样性、区域经济负担、商业环境。二是社会人 口能力,指标包括居民受教育程度、有工作能力者比重、脱 贫程度、健康保险普及率。三是社区参与能力,指标包括 公民社会发育程度、城市稳定性、住房拥有率、居民投票 率。这一韧性城市指标可以称为社会韧性,尤为重视分析 社区居民群体的个人能力差异,强调社区组织可以增强社 会整合,实现灾前应对、灾害过程的相互救助和灾后自我 恢复'也。本文认为气候风险脆弱性主要取决于群体脆弱 性、社区组织性和设施防灾性三个因素。
第一,群体脆弱性是影响气候风险脆弱性的首位因 素。群体脆弱性包括人口年龄结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 和流动性。首先,从人口年龄结构看,15岁以下儿童及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妇女、残疾人属于受灾风险较大的群体, 需要利用各類统计数据加以确定。其次,收入水平决定需 求层次,低收入限制了居民的社会保障和灾害防御能力。 另外,教育水平影响居民的防灾意识和信息获取能力,灾 害信息进而决定应灾能力。最后,高流动性群体由于缺乏 当地的备灾应灾知识和互助社会网络,相比之下对于气候 变化的适应能力不足。
第二,设施防灾性是指影响气候风险脆弱性的客观物 质基础条件。设施防灾性取决于区域所处自然地理条件 及防洪排涝设施完备性。降低城市气候风险脆弱性需要 高度重视城市生态韧性和城市新型基础设施韧性。
第三,社区组织性是指影响气候风险脆弱性的社会文 化因素。社区在事前应灾计划制定、灾中危机管理与有效 避难、灾后恢复与社区复兴等方面的准备程度将增强社区 的灾害韧性。因此,提升社会主体的风险意识,建设城市 公共安全服务体系,提高城市综合风险治理能力,有助于 降低气候风险脆弱性。
3.2雄安社区暴雨洪涝脆弱性定性分析
雄安新区在建设时期的三种主要社区类型,由于产业 特征、人群职业和地区分布的不同,导致三类社区人群的 面临暴雨洪涝风险的脆弱性不同(见表3)。
未来雄安新区三类社区的暴露度和脆弱性差异明显。
第一,新建社区分布在起步区和外围组团区域,属于 北京疏解企事业高端人才的主要居住区。疏解的行政事 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占主导 地位,由于有单位支撑,组织生活保障服务能力强,应灾计 划覆盖人群比例高,人员有较高的归属感,总体上备灾应 灾和灾后恢复能力强,社区韧性强。
第二,重组社区主要分布在外围组团和特色小镇区 域,社区人群从事职业以生态农业、文化产业、旅游和传统 手工艺等为主,人群以蓝领为主。重组社区暴雨洪涝灾害 暴露度高,其防灾弱势关键在于居住于安置社区的本地原
. 57 -居民。其一是由于原有熟人社区形态被打破,重组社区人 群的居住分散、管理难度高。其二是由于大部分年轻人外 出就业,居民老龄人口比例将显著高于起步区和建设者之 家社区。老龄人在信息传递、避难行动力和避难技能等方 面处于弱势,应对暴雨洪涝灾害方面的脆弱性明显高于年 轻群体。其三是低收入群体所占比重较高,居民社会保障 和医疗保险标准低,社区恢复能力弱。其四是由于老旧住 房比例高和地势低洼,居住环境安全性低,易受暴雨风险 冲击。其五是随着建设工程全面推开,南部淀边淀中村落 重组,原有社会关系被打破,社会资本在应灾领域的优势 被削弱,导致当地产业灾后恢复能力弱,社区韧性低。
第三,建设者之家作为建筑工人的居住社区,主要分 布在外围组团区域。建筑大军做为新区建设劳动者将成 为一个常态的社会群体,劳动强度大但收入偏低,社会保 障水平低,流动性高,工人的年龄结构相比重组社区明显 年轻,收入介于新建社区与重组社区之间,风险防范意识 相对较弱,具有一定的灾害脆弱性。管理者需要制定严密 的防灾制度,有效落实防灾预案各项措施,强化防灾技能与应 急训练的组织实施,提高灾害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
3.3雄安新区社区暴雨洪涝脆弱性评价指标构成
相关学者从山区、流域层面对暴雨洪涝风险性评估进 行了研究,但目前尚缺乏从社区层面对暴雨洪涝风险性评 估的研究[13-1S]o考虑到雄安新区建设分阶段性,评估雄 安新区建设时期的暴雨洪涝风险,可以从社区视角来对不 同风险暴露群体进行划分。考虑到暴雨洪涝风险的应对 不仅与社区群体的人员特征有关,而且与所在区域的防洪 排涝基础设施有关,同时也与群体的应对风险的组织能力 有关。因此,雄安新区的暴雨洪涝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应 该包括群体脆弱性、社区组织性和设施防灾性三个指标。
结合表3对三种社区的风险脆弱性描述,可以将群体 脆弱性指标分为老幼人口比重、低收入人口比重、信息获 取能力和流动性四个指标;考虑暴雨洪涝灾害的发生特 点,将社区组织性指标分为灾前预警、应急救援和灾后重 建三个指标;考虑暴雨与洪涝的风险防范设施有一定的协 同性,但又有差异性,将设施防灾性指标分为防洪能力和 排涝能力两个指标(见表4)。
3.4雄安新区社区暴雨洪涝脆弱性评价实证分析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 AHP)是 由美国运筹学家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16],用于 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的一种 决策分析方法,它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计算简便,并且所得结果简单明确,容易为决策者了解和 掌握,而且层次分析法主要是从评价者对评价问题的本 质、要素的理解出发,比一般的定量方法更讲求定性的分 析和判断,被广泛运用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审一⑴,因此, 本文采用AHP方法评估雄安新区未来社会重构期不同社 区的暴雨洪涝风险。
3.4.1構造指标权重
根据AHP方法的一般步骤,需要首先构建应用于雄 安新区暴雨洪涝脆弱性评估的层次结构模型,分别确定目 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方案层;然后构造判断矩阵,对层次 结构中同一层的影响因子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可以得到一 个个判断矩阵;最后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判断 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小于0. 1时,以上得到的权重分配 才是合理的。
求取权重向量,对于该二阶矩阵的特征向量,采用方 根法求次方根,二阶向量即参数相乘开二次方根,然后归 一化得到特征值Wi,从而得到相似特征向量。对于三阶矩阵的特征向量,参数相乘开三次方根,然后归一化得到 特征值。
(1)
计算矩阵中的最大特征根Xmax,其计算公式如下
Xmax =
一是,准则层。考虑到群体脆弱性反映了社区人群的 客观现状,与暴雨洪涝风险之间是正向关系;而社区组织 性和设施防灾性体现了人类主观防御暴雨洪涝灾害的努 力,是负向关系。而社区组织性和设施防灾性相比,设施 防灾性体现的是社区主动防御暴雨洪涝灾害的硬件基础 设施,社区组织性反映的是社区组织动员居民应对暴雨洪 涝灾害的社会管理机制。因此,在准则层,群体脆弱性要 比设施防灾性重要,设施防灾性比社区组织性重要。
二是,指标层。在群体脆弱性指标方面,老幼人口比 重、低收入人口比重、流动性对于评价群体脆弱性的影响 是正向的,而信息获取能力对于群体脆弱性的影响是反向 的,结合专家意见,认为这四个指标重要性排序为老幼人 口比重、流动性、低收入人口比重、信息获取能力。基于同 样的逻辑,在社区组织性指标方面,灾前预警、应急救援和 灾后重建与社区组织性的影响均为正向,结合专家意见, 认为这三个指标重要性排序为灾前预警、应急救援和灾后 重建。在设施防灾性指标方面,防洪能力和排涝能力对设 施性的影响均为正向,结合专家意见,认为这两个指标重 要性完全相同。
三是,方案层。包括群体脆弱性、设施防灾性和社会 组织性。
(1) 关于群体脆弱性。在老幼人口比重方面,重组社 区最高,新建社区次之,而建设者之家社区最低。在信息 获取能力方面,新建社区最高,重组社区次之,建设者之家 最低。在流动性方面,建设者之家最高,重组社区次之,新 建社区最低。在低收入人口比重方面,重组社区最高,建 设者之家次之,新建社区最低。
(2) 关于设施防灾性。在排涝能力方面,新建社区最 高,重组社区次之,建设者之家最低。在防洪能力方面,新 建社区最高,建设者之家次之,重组社区最低。
(3) 关于社区组织性。在灾前预警方面,新建社区最 高,建设者之家次之,重组社区最低。在应急救援方面,新 建社区最高,建设者之家次之,重组社区最低。在灾后重 建方面,新建社区最高,建设者之家次之,重组社区最低。 (见表5)。
3.4.2 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根据AHP软件的运算结果,可以得到决策目标的判 断矩阵Wo以及准则层的判断矩阵W1及对策层的判断矩 阵W2。
对象层权重向量为:
W2 = WoWi
=(o. 3795, o. 1928 , 0.0583, 0.1622, 0 . 0656,
0 . 0452, 0.0259, 0.0049),
根据AHP软件对各级指标间的一致性检验结果, 可以得到表6。其中,各级指标的CR均小于0. 1 ,说 明雄安新区的暴雨洪涝风险综合评估权重系数具有 一致性。
3. 4 . 3 结果
从总体上看,根据AHP层次分析法,雄安新区未来三 个社区的暴雨洪涝脆弱性新建社区最低、建设者之家社区 次之、重组社区风险性最高(见表7)。
4雄安新区韧性社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气候变化风险调适是调整自然或人为系统以回应实 际发生或预计发生的气象灾害及其后果,趋利避害,最大 程度降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在城市领域,韧性社区 建设是重要的应对举措。
韧性概念最初出现在工程学领域,进入20世纪70年 代,韧性概念被美国学者安东尼引人心理学领域,工程韧 性延伸为社会韧性,居民成为社会韧性建设的新主体。由 于大量具有不确定的社会问题发生在社区,社区随之成为 韧性研究对象。韧性社区的一般定义是在遭受各类突发 灾害事件之后,社区运用内部与外部的物质资源与社会资 源,促使社区维持和恢复受灾前的功能程度的能力[20\ 社区韧性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社区新型基础设施等物理层 面对灾害的有效抵御能力;二是社区社会、经济、生态的恢 复能力,强调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共生和互相依存;三 是社区成员共同合作应对气候灾害的能力。正是由于社 区的基础性角色地位,随着社会风险不确定性的增强与常 态化,韧性概念被引入社区领域,社区成为弥补传统风险 管理的不足、提高备灾应灾能力的重要社会单位。
韧性社区构建在时间维度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首 先是事前性恢复,即在规划和建设阶段采用工程性和技术 性适应措施以提高社区灾后恢复能力;其次是过程性防 灾,当灾害发生时社区及时响应以维持社区正常的生活秩 序;第三是结果性适应,即在社区日常建设及灾后恢复过 程中注重解决社区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其结果将归结为社 区应灾能力的综合提升。
4.1事前性恢复:规划和建设期植入暴雨洪涝适应技术
传统的工程性防御措施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灾害风险 评估、精细化预报预警与靶向信息智能发布等工程技术。 与此不同,“事前性恢复”是一个防灾工学概念,强调灾害 发生之前嵌入工程计划的应灾准备将有助于提高事后城 市复兴的效率,提升措施和计划的系统性与综合性,同时 使居民参与更富有实效,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上工治未 病”预防思想一脉相承[21]。事前性恢复包括四大要点:第 一,达成街区复兴目标共识,及早实现居民与行政主体之 间相互联动;第二,制定体系完备、与恢复性街区建设相联 动的受灾者生活支援对策;第三,事前制定城市复兴计划 与实施细则;第四,实现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先顺序 的事前公开与共识。“事前性恢复”概念的特征是把应对 灾害与前期规划环节一体化,具体包括社区脆弱性评估和 防灾设施能力的提升,可以称之为“前导一体化”皿〕。
4.1.1提高社区气候风险脆弱性评估与灾害图编制能力
气候风险脆弱性评估包括对暴雨洪涝风险突发性、影 响程度及不确定性的分析,评估灾害可能形成的破坏情 形。应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研究气候风险的历史与趋势,以 社区为主体编制灾害图(Hazard Map),标注灾害发生地 点、受害扩大范围与程度、避难路径、紧急避难场所,作为 灾害事发现场管理体系标准化的前提;制定行动计划,把 计划条文转变为每一个居民的防灾意识、防灾技能与防灾 行为,提高危机管理与抗风险能力,做好避难前期准备。 政府相关部门应为社区防灾计划制定提供基础信息和技 术指导,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社区居民共同合作,使公助 和共助的力量发挥乘数效果。
相比平常时期,在新区特殊的大规模建设期,居民将 面临复杂的生活课题,更需要做好有针对性的应灾教育。 雄安新区未来三类社区应在政府职能部门直接参与下,社 区和业主委员会依靠组织资源优势,自主制定具有实用性 的防灾计划,推广应急指南,以楼院为基本单元组建防灾 应急救助体系,通过气候变化适应科普宣传和应急安全行 动,提升居民自救互助能力。
4.1.2确保防灾设施高水平恢复能力
电力能源保障是灾区生产生活秩序恢复的关键因素。 雄安新区域内没有电站,电力完全依靠来自华北南电网火 电、内蒙古和张家口地区的风电。新区能源将采用双重电 源供电,供电可靠率可达99. 999%,重要设施供电可靠率 为99. 999 9%,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确保暴雨洪涝灾期供 电设备正常运转。
新区将先行布局城市排水能力,应对建设期城市积涝 问题。容东片区截洪渠已经先期开工建设,通过上蓄、中 疏、下排工程手段确保启动区建设。新区严格实施海绵城 市建设,确保中小降雨100%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
化,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5%。城市受灾程度 取决于暴雨洪涝和城市排水设施的功能发挥状况,需要定 期和预警期巡检及清疏排水管道,通泄水孔及清除沟盖面 上树叶、杂物,防止垃圾堵塞管道,确保汛期排水畅通。
新区应对暴雨洪涝难点在于白洋淀淀区和南部特色 小镇,因其地势低洼,对于极端气候下的暴雨洪涝需要高 度警觉。与起步区相比较,特色小镇建设工期晚,防汛工 程发挥作用滞后,需要高度重视老旧房屋质量监测。与此 同时,无论新建社区还是重组社区,都需要提高避难设施 实用性,确保被指定为避难场所的绿地和公园高程达到防 洪标准,即固定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不超过1000 m,避难场 所临时生活设施人均面积室内不低于2 m2,室外不低于 3 m2。对建筑工人驻地的建设不能按照低标准的临时建筑 或仅仅关注交通便利性,更需要高标准建设防灾设施,实 施科学有效的防灾应急知识安全教育。
4. 2过程性防灾:基于社区防灾计划应对暴雨洪涝灾害
气候灾害不可抗拒,但一座城市、一个社区的防灾能 力和恢复韧性能力可以通过科学系统的风险管理培育和 提升。社区的最基本特征是居民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意识, 信息共享,相互扶助。对于潜在的极端洪涝灾害,首先需 要确立城市灾害防御和救助专业机构的主体性。与此同 时,需要把社会组织和城市居民作为与相关专业机构同等 有效的救灾主体,在加强政府主导的公助力量基础上,建 立有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参与的共助体系'23「24。雄安新 区需要以社区为单位建立针对性强的防灾计划和风险管 理组织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预案,组织指导居民应 对可能发生的灾害。
4.2. 1 强化专业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置机构主体责任
为创建安全、安心的城市环境,应急管理部门不断完 善当地防灾力评估体系,精准把握当地灾害风险,赋予专 业机构依据灾情预警标准及时向社会披露灾情信息的权 力,确保公助机制决定性作用的发挥。
完善雄安新区风险管理职能迫在眉睫。在新区建设 过程中,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部门和气象、水务、废水处理、 疾病防控等专业机构基本健全,但资源共享、沟通协调等 部门协同能力存在短板,机构设置综合性强,工作人员编 制尚未确定,多属于对口单位借调,行政和技术人员的高 流动性对灾害应对工作的连续性和严密性提出了巨大挑战,需要建立完善事前沟通、事中协同、事后追责等治 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升救灾综合效率和气候风险治 理能力。
4.2.2发挥社区的共助与自救能力
社区自身的防灾力能够有效弥补公助的失灵。社区 应该组织个人和团体参与社区减灾规划、规章制度的制定 与落实,配备充足的应急物资和合规的应急避难场所,开 展应急演练或图上训练(DIG),使居民熟悉避难场所的位 置和到达路径。社区鼓励民間志愿救援队参与,通过购买 公共服务,借助社会力量弥补政府救援设备、救助技能和 救援人员的不足[25]o 1995年日本阪神·淡路岛大地震中 80%的被救者是依靠亲属和邻居获得救助;在灾后恢复阶 段,志愿者、NPO等市民群体是核心主体,信任和归属感构 成的社会资本成为灾后复兴的关键动能[26\地区防灾力 还包括物质资源,比如信息收集与传达能力,避难引导、自 救、救助、运送能力等(见表8)[27\
雄安新区重组社区要重点关注弱势人群,引导社区居 民主动参与应急预案制定、社区隐患排查、巡察、灾后救助 等工作,定期开展社区应急演练与宣传教育培训,掌 握潜在风险、预警信息,能够从容应对,妥善处置,自 救互救。
建设者之家要建立防灾联络网络,强化建筑工人对防 灾知识学习与自救互救能力培养,做好营地和工地的应灾 对策。建筑单位应与应灾专业机构建立长效的沟通协调 机制,做好应急救灾制度性安排,及时接收灾害预报预警 信息,提高新区建设者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力度。4.3结果性防灾:基于经济生活综合保障培育社区防 灾力
灾害学研究表明,防灾应急管理必须与中长期的智能 韧性社区建设结合起来。社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最 终决定社区的备灾应灾能力,而经济与财政能力、社区人 口结构、社区参与能力是韧性城市的核心评价指标。提升 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将综合提升社区居民的备灾应 灾能力、社区组织能力和地区防灾设施保障能力,究其实 质,就是社区灾害应对能力的提升。
从应灾视角看,社区社会资本是应灾减灾中的宝贵资 源,社区组织应对与技术应对同等重要。作为一个解构与 再结构化的新型城市,为应对建设期的暴雨洪涝极端事件 的冲击,雄安新区在做好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置的基础上, 要从中长期的视角建设智能韧性社会体系,加强分类培育 居民的归属意识[284],充实防灾准备,能有效促使城市从松 散状态转变为连带紧密状态,全面提升灾害防御和公共安 全事件应对能力,最大程度减少国家财产损失,确保人民 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和高质量发展。
根据长期气候趋势预估预测,高温热浪、暴雨洪涝、重 度雾霾等气候风险趋于增大,尤其是暴雨洪涝成为新区气 候风险度最高的因素,可能对未来雄安新区建设运行的生 产、生活和生态体系产生日趋显著的影响。作为“国家大 事、千年大计”,雄安新区将长期处于城市新建与社会构建 过程,为确保新区安全和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暴雨 洪涝韧性社区建设极为迫切。
(编辑:于杰)
参考文献
[1 ] BARTON A H. 1969,Community in disaster: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collective stress situation [ M].阿部北夫,译.炎害刀行动科学 [M].东京:学阳书房,1974:36.
[20]铃木山炎害都市^研究⑶].北九州:九州大学出版会,1998:21 -22.
[21]郝志新,熊丹阳,葛全胜.过去300年雄安新区涝灾年表重建及 特征分析[J].科学通报,2018, 63 (22) : 2302-2310.
[22]安新县水利志编纂委员会.安新县水利志(未出版)[M]. 1995.
[23]雄县水利志编纂委员会.雄县水利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 社,1994.
[24]吴婕,高学杰,徐影.RegCM4模式对雄安及周边区域气候变化的 集合预估[J].大气科学,2018,42(3) :697 -703.
[25]石英,韩振宇,徐影,等.6.25 km高分辨率降尺度数据对雄安 新区及整个京津冀地区未来极端气候事件的预估[J].气候变 化研究进展,2019, 15 (2) : 140 -149.
[26]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2 - 43.
[27]封志明,杨艳昭,游珍.雄安新区的人口与水土资源承载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1) :1216 -1223.
[28]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9 - 30.
[29]富永健一.日本的阶层结构[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79:475-476.
[30]潘家华,郑艳,田展.长三角城市密集区气候变化适应性及管理 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239.
[31]张正涛,高超,刘青,等.不同重现期下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 风险评价[J].地理研究,2014,33(7) :1361 -1372.
[32]倪曉娇,南颖,朱卫红,等.基于多灾种自然灾害风险的长白山地区 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地理研究,2014,33(7) : 1348 -1360.
[33]李远平,杨太保,包训成.别山北坡典型区域暴雨洪涝风险评价 研究一安徽省六安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23 (4):582-587
[16 ] SAATY T L. A scaling method for priorities in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J].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sychology,1977(15) : 234 一281.
2.2.2戴娟,潘益农,刘青,等.改进的AHP在县域尺度暴雨洪涝风险 评价的应用.气象科学,2014, 34(4):428 -434.
2.2.3蒋雯京,程春梅,张艳蓓,等.基于GIS/AHP集成的浙江省洪涝 灾害风险评估[J].测绘通报,2019(2) : 125 -130.
2.2.4刘晓东,尤莉,宋昊泽,等.基于GIS和AHP的雷电灾害风险区 划分析与评估一以内蒙古雷灾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9, 35(20):75-82
2.2.5崔鹏,李德智,陈红霞,等.社区韧性研究述评与展望:概念、维 度和评价[J].现代城市研究,2018(11):120 -121.
2.2.6郑艳,张万水.从《黄帝内经》看“韧性城市”建设的理与法[J]. 城乡规划,2018(5) :1 -7.
2.2.7大矢根淳.灾害与城市.都市社会上UX^[M].东京:东信堂, 2005 :280
2.2.8李国庆.城市安全与社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M]//中国城市发 展报告N0. 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263 -278.
[24 ]吴晓林,谢寸伊云.基于城市公共安全的韧性社区研究[J].天津 社会科学,2018,220(3):89-94
(4)郭正阳,董江爱.防灾减灾性社区建设的国际经验[J].理论探 索,2011(4) :121 -131.
(5)河田惠昭.津波炎害-减炎社会在筑< [M].东京:岩波新书, 2018:224-232
(6)西汉雅道,筒井智士 .地区防炎计画制度入门[M].东京:NTT 出版株式会社,2014:204.
(7)萧新煌,周素卿,黄书礼.台湾的都市气候议题与治理[M].台 北:台大出版中心,2017:459 -499.
(8)秦大河,STOCKER T .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 亮点结论[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10(1):1-6.
(9)温克刚,臧建升.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河北卷)[M].北京:气象 出版社,2008
(10)赖利· E ·邓拉普,罗伯特· J ·布鲁尔·穹顶之下的战役:气候 变化与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11)戴维·赫尔德,安格斯·赫维,玛丽卡·西罗斯.气候变化的治理: 科学经济学政治学与伦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2)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M].北京:译林 出版社,2018
(13)尼克·皮金,羅杰· E ·卡斯帕森,保罗·斯洛维奇.风险的社 会放大[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Community classification adaptation of rainstorm and flood risk prevention
in the social restructuring period in the Xiongan New Area
LI Guo-qing1 XING Kai-cheng2 HUANG Da-peng3
(1. Thinktank for Eco-Civilization Studi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2. Hebei Climate Center,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1 , China; 3.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Beijing 100081 , China)
Abstract The Xiongan New Area is located in the Baiyangdian basin with low-lying terrain, concentrated rainfall in summer, shortlived and frequent flood sources in the upstream mountainous areas, and frequent floods in the past.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t has become a flood storage and detention space for the safety of the Beijing-Tianjin region, especially for the oil fieldsandrailways.Theestimationbythemulti-modelensembleindicatesthatthefrequencyofsevererainstormsandfloodswill increasegloballyandthenegativeimpactsonbothhumanhealthandurbanoperationwillbesubsequentlyenhanced.Xionganisa climatechangesensitivearea ,andtherisksoftherainstormsandfloodsinthefuturewillraise.Thenewareawillenterintoaperiod ofsocialrestructuringandthepopulationstructurewillbeinastateofdisequilibriumforalongterm.Consideringthecharacteristicsof thenewareaandthepredictionofthepopulationdevelopmenttrend ,thestudydividesthecommunityintothreetypes ,includingthe newcommunity ,therestructuredcommunityandthebuilders'homecommunity.Theresidentsofthenew communityareyoung , generallymanaged bytheirenterprises , and havestrongrisk adaptability. Therestructured communitywillbereorganized and resettled ; it has an aging population, which belongs to the most vulnerable group in risk exposure. The builders' home community has highmobilityandtheorganizationisrelativelydecentralized.Thebuildersareconducivetodisasterrelief ,butacquirelittlelocal disasterpreventionknowledge.Basedongroupvulnerability ,communityorganizationandthefacilitydisasterpreventioncapacities ,we assess the vulnerability index of storm and flood risks of diferent communities in Xiongan in the period of the society restructure by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 ( AHP) . It shows that the new community, the restructured community and the builders * home community get a score of 0. 237 9, 0. 483 4 and 0. 278 7 respectively. In order to build a resilient city, Xiongan should give prioritytoflooddisasterprevention ,designanaturaldisasteremergencyplanwiththerainstorm andflooddisasterasthecore ,and implement diferent types of measure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various communities. The community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 should be formulatedintheform oflawsasamandatoryconstraintandthepreparationshouldbeintegratedintotheconstructionprojectplan before any disaster occurs for the city's improvement of recovery efficiency. During the disaster,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solve the economicand socialproblemsofthecommunity , especiallyforthedisadvantaged group. Solvingtheseproblemscan help the communitytoimprovethedisasterresponseandpreventioncapacitiesforthelifecycleprocessofthedisastertoguaranteethesafetyof theNewArea.
Key words Xiongan New Area; construction period; future community population prediction; vulnerability index;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
收稿日期:2020 -02-06 修回日期:2020 -04 -15
作者简介:李国庆,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城市社会学。E-mail:ligq@ cass. org. cn。
通信作者:邢开成,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候与影响o E-mail:xkc67@163. com。
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课题“雄安新区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及三生适应模式研究”(批准号:2018YFA0606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