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宇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企业自下而上从毛细血管开始入手重塑城市活力。优政、兴业、惠民为目标,让人与企业能在城市中获得更好的生存发展。例如华为这样的ICT基础设施企业,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以及平安这样的数字血肉缔造者,这些企业正在推动的智慧城市以及智慧城市中的数字化转型项目,都是在让城市更具活力。
这一次新冠疫情很大程度凸显了数字政府及现代城市治理的必要性。尤其是在两会上,决策层提到了这样一段话: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治理议题日趋复杂多样……城市治理体系由众多子系统构成,需要各种治理主体共同参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各种治理主体才能形成合力。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如何去理解“治理主体”这个概念?“治理主体”其实很大程度上指的是政府、企业、社会机构等各个角色。
尤其是在“新基建”的大环境下,以华为为代表的ICT基础设施企业,阿里、腾讯为代表的平台级互联网企业甚至是中国平安这样综合“金融+科技”的服务平台,都在参与其中,对外输出自身能力。实际上,无论是华为、阿里、腾讯乃至平安,都可以被视为是数字政府及现代城市建设的“治理主体”之一。
疫情之后,决策层所倡导的“新基建”则是进一步加速了数字政府、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步伐。要知道,“新基建”的投资,其实往往是以城市为单位所展开的。“新基建”到来,智慧城市成了所有企业都在瓜分的蛋糕。如果审视中国企业会发现,几乎所有头部厂商都在试图切入智慧城市这个宏大的市场之中。
细细数来,以阿里、腾讯、百度、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厂商,以华为、浪潮、紫光为代表的ICT厂商乃至平安这样的“金融+科技”公司,都成了其中的参与者。每一个企业,往往会在一座城市打包落地自家的基础设施、数据平台或是解决方案。仔细去看每一家企业涉足智慧城市的思路会发现,它们的优势不同,路径各异。有企业注重提供商业操作系统,有企业着重C2B的生活服務,有企业在意智慧交通。当然,还有企业在意在此基础上的日常生活。
一座座城市在不同企业的前沿技术参与和解决方案的激荡下,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又会重塑我们的未来生活。
当前以华为、浪潮、紫光为代表ICT企业在解决智慧城市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尤其是通信、云、数据中心等问题,阿里、腾讯、百度、京东更多是解决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政府改革、企业转型、商业流通、交通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2019》显示,智慧城市架构,最底层是智能基础设施,这一层主要是华为、浪潮、紫光这一批ICT领域的厂商在搭建;智能运行中枢,主要是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一批互联网企业在搭建。
当然,每一个层级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各个企业已经呈现了“跨层”的态势,触角和布局渐渐超过了自己原有的智能基础设施层、智能运行中枢层以及最表层的生活、生产、治理、生态层。比方说,华为在建设各个城市的底层智能基础设施、智能终端、传感节点以及数据中心的同时,还在建设中层的城市大数据平台。阿里、腾讯无法构建智能基础设施,但是却在城市大数据平台以及生活、生产、治理、生态层有着相对完整的布局。
城市毕竟还是有血有肉的,真正和大家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是表层的智慧生活、智慧生产、智慧治理以及智慧生态。如果你仔细去看各家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会发现,要么容易强调技术,要么容易强调商业。真正关乎普通公众如何在城市中生活的问题则是谈的相对较少。一个普通人,它在一座城市中可能会遇到实际生活问题?我们可以随便举几个例子。
政务问题:需要在城市中通过政府部门获得更便捷的政务服务,尤其是在城市之中,可能会因为税务缴纳、企业注册、证件办理等问题需要查询、问答、办事;
医疗问题:需要前期体检预测,中期医疗诊断、后期获取治疗和药物等服务,这些服务需要寻找到合适的地区、合适的医院、合适的科室,末期还要和医保体系挂钩;
法律问题:大部分公众一旦遭遇法律纠纷,往往是一头懵的,并不清楚他所需要面对的诸多案件办理的流程体系,他也许需要在各个司法执法部门之间跑动;
养老问题:公众面临养老问题时,其实往往需要面对一揽子的问题,它包括社区、居家、社交等一系列非常实际的生活细节。
这些在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诸多ICT企业是无力去管理的,它们只能构建智慧城市的“骨架”。互联网公司由于能力、技术、资源、基因、政策等各式各样的限制,也很难真正打通这些产业链,它们只能构建智慧城市的“内脏”。
智慧城市更需要“血肉”和“毛细血管”作支撑,这恰恰是平安在思考的问题。对平安而言,它更在乎的是城市的现代化治理问题——这些问题和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
现代化治理的问题同样离不开科技,这也是平安作为“金融+科技”企业最擅长的地方。
城市的现代化治理,往往是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三者共同组成的。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形成了三角关系,三者之间相互支撑又相互制衡。企业在这个三角关系之中则是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企业可以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内容和解决方案。
平安智慧城市是如何应对这些最基础、最实际、最契合大众生活的问题的?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去审视平安智慧城市现在在做的事情——政务、市场以及社会。
政务服务:服务国家,参与智慧城市平台建设,帮助地方通过智慧城市云平台提升政务管理水平和民生服务能力。
智慧政务平台是当年华为、阿里、腾讯等企业都在涉足的项目。华为的政务云更多是打通政府内部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和跨部门业务协作难的问题。阿里云有钉钉和支付宝这样的国民级应用作支撑,腾讯云有企业微信、腾讯会议等这样的国民级产品做铺垫。
平安也有自家思路,它把更多触角涉及到了更广阔的领域。
平安智慧城市“城市智脑”直接打破了数据孤岛,可以直接横向联通深圳的工信、经贸、税务、海关、金融、市场监管等20多个部门的主要数据,纵向延伸时间序列,收集涵盖了自特区成立以来的约4200个指标、20万条数据,可以实现宏观经济数据共享互通,提前7个月预测核心经济指标走势。
政府做出任何一项决定,往往需要大量数据辅助决策。这种打破数据孤岛的方式可以帮助政府部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改变为集约式的发展。
市场治理:服务实体,提升政务管理和民生服务实体经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当年在市场治理这个领域,华为的思路是以城市为单位,把城市的社会经济数据全部在政府部门的数据管理面板上呈现出来。看到数据面板时,你甚至有时候会有管理一个城市就像是在电脑上玩策略游戏的错觉。
阿里的的市场治理思路则是提供阿里的“商业操作系统”,把阿里全系零售、物流、支付、营销能力赋予给大中小企业。
市场治理其实还有更多复杂的因素,对一些沿海港口城市来说,可能需要智慧口岸的解决方案。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则是还有食品安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可能由互联网企业来解决,但是平安会提供它的解决方案。食品安全最大的难点是什么?食品安全最难的是追溯源头问题。
以我在2016年3·15期间所谓饿了么“黑餐厅”的社会调查经历来说,其中主要是追溯难、问责难,中间的链条过长。如果想要找到源头往往需要层层追踪。过往技术手段往往是不支持这种追踪。
最后监管层面只能通过场地、面积等方式一刀切,直接使得“不合规”的中小餐饮门店处于灰色地带。然而这些门店往往事实存在,缺乏监管,经营者往往成为得不到任何社会保障的“黑户”。
想要更细腻、更合理、更惠民、更激活经济活力的做法,必然要引入技术。然而平安智慧食安可以直接构建溯源管理平台,可以运用区块链、IoT等技术一方面监督企业,另一方面连接政府,甚至还可以公示给公众。
在深圳,平安的智慧食安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企业、学校、医院后厨进行监控,实现“明厨亮灶”。还可以针对一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手续申请实现政府秒批,缩短了繁琐的审批流程。
你可以想象,在未来一旦爆出食安问题,监管部门往往可以精准定位,精确到每一家餐厅,甚至是每一个饭菜。
社会服务:服务大众,通过智慧城市云平台服务企业落实“医、学、住、行”、“生、老、病、养”民生领域,支持民生改善,促进主业发展。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园区,在公司上班需要园区,在小区居住需要园区。你去看平安会发现,它拿出了自有物业和对外投资等不动产领域的运营管理经验,以此服务公众。我们在未来可以期待更便捷的生活。
此外,我们可以以医疗为案例去看平安打算如何切入智慧城市。
平安智慧医疗提供端到端、一体化解决方案
它以一种工具箱式的解决方案应对市场需求。这种系统设计能力,覆盖了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赋能医疗服务与监管的端到端智能一体化平台,这其实也是当下其他企业难以有能力去撬动的一块市场。
在今年疫情期间,平安智慧医疗的新冠肺炎智能阅片系统覆盖了全国1500家医疗机构,筛查出疑似患者2万余名,疫情防控一体化平台也在在10余个省市落地。上线的公共卫生应急防控一体化平台,解决了公共卫生监控预警难、预测调度难、防控救治难的问题。
最后取得的成效是,医生诊断规范率提高;误漏诊率下降;居民慢病控制率提升;国家整体医疗支出整体得到节省。医疗系统目前数字化转型的大方向不可逆转,医疗系统的效率同样一个“管道工”去疏通,平安在疫情期间的种种举措恰恰起到了这样的推动作用。要知道,在麦肯锡的《中国数字经济报告》中,提到说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体系,数字化可以减少45%的医疗支出。平安智慧医疗其实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回到城市本身来说,去看华为、阿里、腾讯以及平安在今年疫情期间的诸多抗疫做法会发现几个特点,这些抗疫大多以城市为单位展开。每一个企业都在以自身的技术优势围绕城市底层、中层、底层发挥特长。
·华为涉及ICT底层数字化转型技术;
·阿里涉及诸多中小企业的商业复苏;
·腾讯涉及诸多C2B产品解决方案的输出;
·平安在社会现代化治理层面则是更细腻;
不管是政务、市场以及社会,平安的这些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其实可以开放给任何一个城市,城市需要这些模块时,只需要从平安这里拿走这些一揽子解决方案即可。
尤其是在华为这类ICT企业把底层基础设施搭建完善,而阿里、腾讯这类互联网公司也涌入这个市场时,整个产业链才真正迎来黄金期。毕竟制造一个智慧城市,必须要先有“骨架”,再有“內脏”,最后再去充实“血肉”以及“毛细血管”。
当下云计算的市场正在朝混合云的方向发展。各家不可能完全独吞一个城市,必然最后是每家一朵云,解决方案、大数据耦合之后,统一在一个城市的平台上进行流转。我们可以把它视作是一个千层饼,每家都会在千层饼上切走一块属于自己的部分。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在某一具体的城市区域内的浓缩反映。城市治理,往往也需要以公众的需求为根本,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以此再利用各式各样的技术手段去支撑实现现代化治理体系。城市治理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它其实需要做到让城市展现出多样性——城市就像是个生态系统,它需要产业足够复杂、协作足够丰富。
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中各行各业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实现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有助于缓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精细化和动态管理,并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在这样一个复杂系统中,政府尽量以服务的姿态出现,企业则是更多以创新者的形象参与城市建设,公众则是在其中拥有更加自由便捷,有安全有尊严地生活。只有这样,城市才能具备活力。
城市的活力,绝不仅仅来自于技术,而是由在城市中生活的一个个人、一个个企业所构建的。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有企业自下而上从毛细血管开始入手重塑城市活力。优政、兴业、惠民为目标,让人与企业能在城市中获得更好的生存发展。例如华为这样的ICT基础设施业企,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以及平安这样的数字血肉缔造者。
这些企业正在推动的智慧城市以及智慧城市中的数字化转型项目,都是在让城市更具活力。
责任编辑:秦耳
qiner@staff.ccidnet.com